铜梁龙舞的文化传承研究

2012-08-15 00:54张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龙舞龙灯铜梁

张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铜梁龙舞的文化传承研究

张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铜梁龙舞运动作为一项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及传统文化遗产,素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本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对铜梁龙舞的起源、发展及现阶段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铜梁龙文化传承的基本思路,旨在为推动和传承铜梁龙舞提供理论参考。

铜梁舞龙 文化传承 现状

1 铜梁龙舞的发展概况

《四川省通志》称“铜梁为古梁州之域,巴国之地,境内秀山重叠,巴水环流,民富物殷,人文兴盛。”早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唐时期,铜梁就有“耍龙灯”的民俗活动,当地民间称龙舞为“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 铜梁龙舞在清代已达到鼎盛时期,清光绪年间的《铜梁县志?风俗篇》记载了铜梁龙舞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 现代铜梁龙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发掘和整理,重放异彩。2006年,铜梁龙舞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体育比赛项目,铜梁龙舞在国内外重大的比赛中,都能独领风骚,稳夺金牌。铜梁龙具也被国家体育总局指定为舞龙运动的标准道具,铜梁舞龙队,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国家舞龙队,世人更是将铜梁龙舞称为“中华第一龙”。铜梁龙舞多次代表重庆和中国先后赴欧美20多个国家参加文化交流,展示了中国元素的独特魅力,受到广泛欢迎。

2 铜梁龙舞传承现状分析

2.1 铜梁龙舞的组织形式

铜梁龙舞团体组织于2000年后逐步成立并发展,目前,铜梁成立了大大小小的龙舞公司12家,上百支龙舞表演队常年在外进行商业演出。这些舞龙组织与政府文化局存在依存关系,具有民间性和独立性,并依靠这种“官民”二重性的特点开展舞龙运动。民间舞龙的参与者多以男性为主,参与群体年龄多集中在30~40岁这个阶段,参与者的职业也多以农民和服务人员为主,学生和知识分子参与比例相对较少,文化程度以高中学历的人居多。

2.2 铜梁龙舞的文化传承现状

(1) 缺乏政府支持和保护。舞龙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是铜梁县的一大特色,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宣传和扶持,目前,经济状况是限制铜梁舞龙发展的首要因素,舞龙表演一次所花费金额大约在l~2万元之间,当有大型的表演或比赛任务时,才由政府划拨组织训练参赛经费,平时并没有专项财政拨款。其次,铜梁龙的制作技法及其工艺缺乏传承人,政府尚未制定有利于文化传承的鼓励政策,在选拔和任用的铜梁龙舞教练员时也多从专业舞龙运动员中选拔,缺乏引进机制。四是文化市场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没有成立相关的机构组织和主管部门进行指导与管理。

(2)产业发展面窄。目前,铜梁龙舞的产业发展与其品牌地位极不相称,铜梁龙舞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基础,但由于文化市场发展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有关龙文化的演出、教习、培训、营销市场,还处于‘小、散、乱’的状态,市场基本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使得铜梁龙灯艺术品对外输出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既影响到铜梁当地文化市场的经济,也直接影响到铜梁龙灯品牌的声誉。二是铜梁龙舞产业规模较小,没有进行资源整合,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龙舞表演方面,缺乏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机制,舞龙产品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形式单一,档次不高,缺乏文化底蕴。

(3)没有适应现代传媒需求,宣传力度不够。铜梁政府在铜梁舞龙文化的宣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举办龙灯艺术节、198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多次参加国内外盛典、中外文化交流……等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铜梁龙舞的知名度。但从宣传内容上看,目前宣传还局限在大大小小的龙舞活动,对龙舞的内涵、价值和魅力宣传还缺乏认识,对龙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作为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很少有理论阐释,致使外界对铜梁龙舞的认识不足。从宣传的形式上看,对媒体互联网的利用还很不够,宣传内容呆板,缺少时效性,政府也没有建立专题性的、内容全面的宣传网站,造成了外界对铜梁龙舞认识偏差,影响了铜梁的整体形象。

(4)铜梁龙舞研究力量薄弱。目前,铜梁县从事龙舞文化研究的力量相对薄弱,一方面缺乏组织,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及必要的经费支持,只能依靠一些老文化工作者自发的研究工作,而这还是出于对舞龙的热爱,二是铜梁龙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和指导,龙舞运动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科学性,人才流失严重及专业队伍的文化水平程度不高制约着科研水平的提高,铜梁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

3 铜梁龙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及建议

(1)建立政府保护机制。铜梁龙舞的文化传承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和支持身怀绝技的传承者,对传承人进行奖励补助。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解决传承者的实际困难,通过传、帮、带等手段,培养继承者、传承人,通过引进人才,加强理论指导,实现创新,制定发展规划,巩固其“中华第一龙”的地位。借鉴国内外无形文化资产的保护措施,从保护铜梁龙舞文化的知识产权出发,建立健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铜梁龙文化遗产的团体或个人进行奖励。应以政府为主导,激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铜梁龙体育文化市场开发,大力招商引资,打造铜梁龙舞文化产业基地。诸如2007年春政府与重庆锦天集团浙商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3亿合力打造的一流的中华龙文化基地——中华龙园,对铜梁舞龙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2)全面推进铜梁龙舞的产业化。铜梁龙舞在现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其发展的阶段来看,仍然还处于落后的状态,铜梁龙舞必须坚持传统,同时还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走出了一条市场化的路子。2007年铜梁县里出台了《关于加快龙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要把打造“中国龙文化旅游之都”作为铜梁未来的发展定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必须进一步努力挖掘市场潜力,通过举办龙灯艺术节,推广龙舞进校园活动等活动。将铜梁龙舞全面推向市场,突出其文化底蕴,让“铜梁龙灯”这一枝奇葩开遍祖国各地。必须持有《文化经营许可证》或《演出许可证》,导演、演员、教练员、乐员、扎龙技术人员、龙文化研究人员等均应核发我县专门制定的龙文化艺术职称等级证书,对贡献突出者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

(3) 加快文化市场建设,与经济、商业和旅游相结合。铜梁龙舞要发展,离不开经济、商业和旅游业的支持。以发展旅游、娱乐为主导,俱乐部为基础的铜梁龙舞文化产业,就应将铜梁龙舞作为旅游亮点,整合资源,通过举办舞龙赛事等大型活动,带动旅游业发展。2007年铜梁县政府将“弘扬龙文化,发展龙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重要思路。积极推进铜梁龙文化经济和“龙文化博览园”的建设,使龙舞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结合,产供销连成一体。提高铜梁龙舞的吸引力,可以塑造龙文化精品,并以龙文化为主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通过系统综合开发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功能的旅游辐射网络体系,提高整体吸引力。打造合川钓鱼城,铜梁龙,大足宝顶石窟艺术精品旅游线,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加快龙舞工艺制品的生产和开发,不仅可用于文化活动和欣赏,更多是利用旅游商品销售,提高铜梁龙舞的知名度。

(4)在学校中培养后备人才。学校是体育的摇篮,也是普及龙舞运动的基地。随着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入驻铜梁,铜梁也有了高校,加之众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小学,为铜梁龙舞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很好的人力资源。借助铜梁县教委组织编写的《铜梁龙舞基础与技能》作为校本教材,使龙舞艺术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设龙舞训练课、组织龙舞比赛、普及龙文化知识,从娃娃抓起,将他们作为传承铜梁龙舞文化的摇篮。铜梁龙舞在学校的普及,不仅能直接培养大量的舞龙队员,缓解舞龙队员的紧张,还促进了铜梁龙舞队员实现了年轻化。

(5) 建立适应现代传媒的宣传机制。铜梁龙舞作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民俗体育运动,具有品牌效应。铜梁龙舞运动具备极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意义,舞龙的文化传承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结合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特点,编制适合大众需求的龙舞形式,让更多的人能体味舞龙这项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和喜悦之情。聘请有关专家和企划公司进行策划与再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根据铜梁县的民风民俗、文化心理和典型的风景名胜,经过不断的加工改造,逐步创造出具有浓厚当地风情的龙舞套路,使铜梁龙舞文化氛围更为丰富,加深外界对于铜梁龙舞文化的认识。

4 结语

铜梁龙舞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在经过近现代的转型后,铜梁龙舞已经走上了竞技化发展的道路,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铜梁龙舞文化遗产,不断创新铜梁龙舞文化,才能让其产生更旺盛的文化生命力。从而使舞龙运动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1]舒言开,刘少英.从舞龙运动的演进历程看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6(5):90.

[2]唐建忠,李曼.铜梁龙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7):23.

[3]王海涛,刘卫红.铜梁龙舞的历史解读与当代忧思[J].民族艺术研究,2011(3):50.

[4]胡敏.铜梁舞龙运动的起源与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3):50.

G8

A

2095-2813(2012)04(a)-0081-02

猜你喜欢
龙舞龙灯铜梁
城步吊龙舞流变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铜梁:美丽乡村扮靓龙乡大地
重庆市发改委批复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民间杂耍”舞出大名堂
断龙舞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舞龙灯
农旅融合开出致富花
客家文化探索——江西南康“耍龙灯”习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