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构建“和谐机关”的法宝

2012-08-15 00:48刘良军
办公室业务 2012年20期
关键词:机关决策群众

文/刘良军

马克思曾经讲过:何谓社会,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由此可知,人生于斯世,必不可少地要与周围人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方式与途径有许多,且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与丰富。然而无论时光如何转换与变迁,始终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一条基本途径是沟通。尤其在今天,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深刻变革、人们文化水平与公民意识的逐步提升、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利益格局的渐进性调整、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人与人之间更应该重视沟通、保持沟通、加深沟通并善于沟通。表现在机关生活里,沟通可以说是构建和谐机关氛围的重要法宝。设想在一个机关里,领导与下属、中层干部与下属、同级与同级之间就工作而工作,整日只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长期疏于沟通,如此的机关氛围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会有创新与改革精神吗?事实上,沟通在管理学原理中也一直被视为有效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机关生活中既有机关管理,又有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认真妥善处理,为此,生活、工作于机关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沟通的作用与魅力。

沟通是掌握、了解信息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口头沟通亦或书面沟通,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我们常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这里的“心”,自然是指人内心里的所思所想,是指其头脑中所存贮的信息与资料。我们又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里的“心”,依然是指内心里的想法与观念。的确,人心难测,唯有通过频繁、深入沟通,才能逐步互通信息、交换看法,彼此知晓对方的真实心态与想法。为什么现代教学过程中提倡互动式教学?其真实目的未必完全否定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某种程度上,更应该看作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灌输与熏陶。因为互动在前,老师方能知晓学生或受众在听课之前,其对拟授课题的信息与资料掌握程度。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机关生活中,领导与下属的接触面不一、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看法与认知。通过沟通,双方就能信息互补,或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统一口径,或彼此互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所以,沟通是信息的交流,还是一种互动式的学习与启发。

沟通是科学、民主、正确决策的基础前提与保障。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曾经说过:管理的全过程就是决策。时过境迁,今天看来此语依然有其科学道理:决策的确是贯穿管理全过程的一根红线。然而要想做到科学、民主、正确决策,在其之前非有一个充分的沟通过程不可。否则,所谓的决策就只能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或属于官僚主义的“拍脑袋”,或属于主观臆断的“闭门造车”。《三国演义》中刘备之所以会于“创业”之初选择西进路线,并最终缔造蜀国,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可喜局面。实则是因为其行动之前有了与南阳诸葛亮一番彼此交心的促膝沟通。一篇气势恢宏、高瞻远瞩、有理有据、条分缕析的前 《出师表》,就是刘备重视沟通的明证。机关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决策,如果不在决策之前以沟通为基础和前提作通盘考虑、综合谋划,则一步错、步步错,在后续的政策制定、方案实施中就会南辕北辙,与初衷目的渐行渐远。这方面毛泽东同志说得很清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里的“调查”,就是指放下身份或身价,去与下属、群众作深入且恳切的沟通。今年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中,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实际上也暗含了向人民学习、经常保持与群众沟通的真意。因此,机关决策要想做到科学、民主与正确,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经常性沟通,时刻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沟通是还原事实真相、彻底击穿流言蜚语,正确回应他人置疑的有效手段与武器。中医辩症时有一句名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说的是人身上某一处血管或经脉不通畅时,一定会感觉那里有疼痛;反之,血脉通畅,则身体康泰。其实用在人际关系中,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尤其机关生活中,领导对下属有偏见、下属对领导有看法、群众对机关工作有置疑等,一般说来,这中间都有一个缺乏有效沟通、充分沟通的问题。特别是面对一些流言蜚语、明显缺乏事实依据的讹传,更需要勇于沟通、主动沟通、善于沟通,以沟通适时还原事实真相、消除大众的主观疑虑、校正人们的错误视听。懂一点中共党史的同志大都清楚,在长征之前,由于沟通的手段与技术方法不够,毛泽东同志曾经多次被宣告“死亡”。然而一旦沟通的时机来了、沟通的手段便捷了,毛泽东同志就又神奇地“复活”了;延安时期也是如此,针对外界对延安情况的不了解、对中共当时的革命政策有偏见,毛泽东同志大胆地邀请外国媒体与民主党派人士到延安去,不是大鱼大肉地招待与金钱的诱惑,就那么在窑洞前的草地上一番长谈、一次深入坦诚的沟通,外界对中共的看法与偏见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对中共的了解、信任、支持与称赞。

沟通是有效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增进团结的一剂良药。没有沟通,便没有和谐。通过沟通,原本矛盾的双方就能坦陈相见,将内心里的真实想法、意见与建议和盘托出。沟通,才能知道双方各自暗藏的“底牌”,才能知道双方各自所能承受的底线。沟通,就能达成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互换角度考虑问题,就能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切身利益关切。一对单身男女相互之间有意思、开始交往,我们一般谓之曰“谈恋爱”。乍一听,似乎语句有问题,其实去掉中间的那一个“谈”字,才是真正的逻辑有错误:男女认识之前也许生活环境不同、也许生活习惯有异、也许受教育程度不均衡…现在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谈”,就是频繁地沟通。通过沟通,才能彼此消除对未来一起生活的种种疑虑,才能逐渐达成和谐生活的共识。同理,机关生活中没有矛盾发生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说得好:矛盾时时处处存在着。而矛盾产生后置若罔闻,就会堆雪球般越积越大,最终成为机关和谐运转的大障碍。所以重视沟通、利用沟通、善于沟通,就成为解决矛盾或纠纷的有效手段。赵国时的“负荆请罪”故事我们都不陌生:如果蔺相如不与廉颇作积极主动的沟通,不在沟通中说清楚“革命无贵贱、分工有不同”的真谛、分析透彻将相不和的严重后果,相信蔺、廉二人的矛盾会逐渐激化,甚至严重时让整个赵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面对部分群众的不满心声、针对下属不理解所产生的抵触情绪,邀请其来到办公室或亲自走基层、进家门、上炕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就成为必需。同时,一项政策出台之后,以听证会的形式,召集各方人士恳谈,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畅通言论,化解误会、达成共识、共建和谐。

沟通究其寓意而言,还体现出一种人本情怀,是对对方的一种激励、一种人格的尊重。沟通不是发指示、下命令,也非汇报或陈述。沟通强调身份的对等、体姿的相近、语言的平和、态度的友好,而事实上沟通之前双方的身份与地位一般都不在一个层次,因此沟通从一开始,就意味着领导、上司的平易近人,意味着主动发出沟通信号一方的“甘当小学生”恭敬态度与民本情怀。如此一来,被动接受沟通信号的对方,就能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机关生活中,领导的一次主动“串门”,看似漫不经心,而于下属心中却能带来温暖;领导与下属一次饭局上的闲聊,却能潜意识激励下属,使其更加努力工作,爱岗敬业。而近些年来,我们一些机关干部之所以发出干群关系不如以前的怅叹与牢骚,其实根由不在群众,反省的倒应该是自己。即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是否依然时刻不忘自己的官身份、依然要端官架子、依然说着霸气十足的官话?如果始终主动在自己与群众之间设限,有意将自己的身份与普通群众区别开来,也就难怪沟通不和谐、沟通无结果、沟通没效果了。

猜你喜欢
机关决策群众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多让群众咧嘴笑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决策大数据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