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福建倭寇研究

2012-08-15 00:46廖春潮
黑龙江史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洪武海防倭寇

廖春潮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从元代开始,倭寇便流劫于中国沿海地区,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危害。明初,“乘中国未定,日本率以零服寇掠沿海”[1](P201)。同时,张士诚、方国珍的余党流亡海外,纠岛倭入寇,使得倭寇活动越发猖獗。福建便是倭患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明史》中称“日本地与闽相值,而浙之招宝关其贡道在焉,故浙、闽为最冲。”[2](P2274)因而明朝政府在福建各地广建卫所、水寨,加强海防建设,并取得良好效果。而后,福建承平日久,军备日渐废弛,海防趋于崩溃,直至嘉靖倭患终酿成大祸。

倭寇侵袭福建由来已久,但元代史料记录较少,其准确起始时间已难以考证。若专以明代而论,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倭寇出没海岛中,乘间辄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患苦之。”[2](P3832)可见,明朝伊始倭寇便开始骚扰福建。

洪武初年,统一战争还没结束,福建陈友定的余党也未完全消灭。明朝政府专注于消灭敌对势力和恢复社会生产,无力建设完备的海防体系。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福建多次遭受倭寇侵袭。

洪武三年六月,“是月,倭夷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傍海之民,遂寇福建沿海郡县。”洪武五年六月,“倭寇福州之宁德县”。同年八月,倭寇再次进犯闽东,“倭夷寇福州之福宁县。”[3](P464)

从以上《明实录》所记载的史料来看,洪武初年倭寇对福建的侵袭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且仅是活跃于沿海区域,并没有能力进犯内陆。明初兵强马壮,虽未建有完备的海防体系,却也能够抵御倭寇侵袭,使得倭寇没有在此时酿成大祸。

随着全国统一的完成,明朝统治也日益稳定,朱元璋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海防。仅在洪武五年,便“诏浙江、福建濒海九卫造海舟六百六十艘,以御倭寇。”[3](P464)并多次命令沿海卫所组织军队出海捕倭。沿海军事实力提升,使倭寇所造成的危害大幅下降。从这一时期起,倭寇在福建的劫掠渐趋消弭,史料中也鲜有记载,但这并不意味这明初倭寇骚扰就此结束。洪武二十年,朱元璋还令周德兴前往福建兴建海防,说明倭寇依旧还是沿海防御的重点,稍有疏忽他们便能重新登岸劫掠。

永乐年间,正是由于海防松弛,倭寇才有机会进犯福州。永乐八年九月,“倭寇攻破大金、定海二千户所,福州罗源等县。杀伤军民,劫掠人口及军器粮储。”御史李素上奏弹劾都指挥童俊,称其平时不谨边防,军队毫无纪律,以致倭寇登岸流劫。而后不能及时遣兵救援,致使倭寇乘势围攻平海卫城。其手下将领又都怯懦无能,“定海千户所领兵百户全旺等,及福州右卫千户王朝用等,御贼先遁,致贼杀伤官兵。”“及俊亲领兵赴敌,又逗留不进,纵敌出镜。”[3](P 466)

洪武五年以后,便绝少有倭寇能够登岸进犯福建,承平日久,备倭将领开始疏于防守,倭寇便乘虚而入。而此次倭寇不仅能够突破海防上岸流劫,还攻陷多座县城及卫所,甚至最后还能安然离去,使得统治者大为震怒。事后,朱棣有意加强沿海守备,敕令福建等地,“令缘海卫所严整军马,昼夜谨备。遇贼至,随机剿捕,误事必杀不赦。”但朱棣并不就此放心,永乐十七年,他继续敕令福建各卫所,“海宁、乍浦千户所了见山西南海洋等处有倭船十余艘,望东南行,尔等严备之。”永乐十八年,有倭寇三百多人驾驶十余艘船,于福宁等处登岸杀掠,他再次敕令“福建滨海诸卫严兵备,贼至则相机剿捕。”[3](P466)

永乐以后,福建倭患逐渐消失,沿海防御体系不可抑止地开始腐坏,引起当朝统治者的注意。如正统八年,英宗派遣“户部右侍郎焦宏兼理福建备倭。”并敕福建布政司官员曰:“福建沿海备倭官,因循苟且,兵驰饷乏,贼至无措。况有刁泼官军朋狗凶恶,偷盗仓粮”,要其严查处理。[3](P467)景泰五年,景帝

也敕福建布政司曰:“近闻福建沿海卫所兵备废弛,军饷空乏”[3](P468-469),要求当地官员加意整治。虽然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福建海防,并屡次下敕令,但依旧不能挽回颓势,最终使得嘉靖年间倭患大发,福建各地仓促无备,损失惨重。

洪武初年,沿海各地海防体系还未完备,船只匮乏,明朝水军在逐捕倭寇时往往尴尬的发现他们竟然无船可用,史载“濒海州县屡被倭害,官军逐捕,往往乏舟不能追击。”[3](P464-465)面对这种状况,朱元璋一开始便十分重视海船建造。洪武五年八月,便诏令福建及浙江沿海各卫所“造海舟六百六十艘,以御倭寇。”不过他又担心地方官吏会乘此增派赋税,引起民怨。中书省官员对曰:“臣尝闻倭寇所至,人民一空,较之造船之费何翅千百。若船成备御有具,濒海之民可以乐业,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又何怨?”朱元璋由此愈发重视造船。同年十一月,他又再次令福建沿海“改造多橹快船,以备倭寇。”洪武二十年,“敕福建造海舟百”[4](P673)。洪武二十三年,他更是命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巡检司亦照此办理。这样一来便使得福建拥有一支较为可观的海上力量用于抵御倭寇。

随着沿海军事实力提升,明军开始主动出海巡倭。洪武六年,德庆侯廖永忠认为“(倭夷)其来如奔狼,其去若惊鸟,来或莫知,去不易捕”,他由此建议沿海各地添造多橹快船由将领统帅,“若倭夷之来,则大船薄之,快船逐之。彼欲战不能敌,欲退不可走,庶乎可以剿捕也。”[3](P465)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多次组织沿海卫所军队出海捕倭。洪武六年正月,他以靖海侯吴祯为总兵官负责率船队出海捕倭,沿海诸卫官军悉听其节制。此后吴祯“每春以舟师出海,分路防倭,迄秋乃还”[2](P2243)。洪武二十年,又敕福建都指挥使司备海舟百艘,“候出占城捕倭夷”[3](P465)。明初沿海舟师巡海捕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打击倭寇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其不足之处。明朝海疆延绵数千里,而倭寇来去无踪,令沿海水师防不慎防。洪武十五年,有将领请求出海捕倭,朱元璋回复曰:“海道险,勿出兵,但令诸卫严饬军士防御之。”[5](P 2226)

洪武初年,朱元璋曾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倭寇问题,他先后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但倭寇入侵有增无减。洪武十六年,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2](P8344)鉴于沿海舟师出海巡倭并不能彻底解决倭患,朱元璋开始加强沿海卫所及水寨建设,逐步构筑海防体系。同年,他派遣信国公汤和巡视东南沿海布防。洪武十九年,方鸣谦便提出海防建议:“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2](P3754)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于第二年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兴建卫所和巡检司。周德兴入闽后,“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海防之策始备。”[2](P3862)自此,福建海岸卫所与巡检司相互支援的防御体系初步形成,明人章潢称:“国初惩倭之诈,缘海备御,几于万里。其大为卫,次为所,又次为巡检司。大小相维,经纬相错,星罗棋布,狼顾犬防,故所在制。”[6](P209)此外,福建沿海要地还修建了一批水寨,福宁州烽火门水寨由周德兴所建,连江县附近的小埕水寨则建于景泰年间。沿海水寨与沿岸卫所、巡检司相互支持,组成完备的防御体系,实现了方鸣谦所设想的“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的战略目标。嘉靖年间的人回顾当时道:“往时海防严密,列卫所以保内民,修水战以捍陆地。以故邑城不设,居民安堵。”[7](P256)

在修造战船,构筑防御体系的同时,明朝政府还实行海禁政策。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便下令“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时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8](P840)。随后为抵御倭患,他又多次下令严禁濒海民私通海外。洪武十七年,命信国公汤和巡视福建等地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故也。”[5](P2460)为了加强海禁,明朝政府还实行迁海,即将沿海岛屿上的居民迁往内陆。一方面是想以此加强对海岛居民的统治,断绝他们与倭寇之间的往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岛屿屡遭倭寇侵袭,而明军又无力保护周全。如福清海孤山,“屡为倭寇所扰,洪武丁卯,令徙其民于海口”[9](P594)。海禁及迁海给福建沿海人民带来极大灾难,许多开发已久的岛屿都被放弃,大批沿海渔民失业无助。朱元璋认为“滨海之民多连接岛夷为盗,故禁出海”[5](P3218),他为了加强海防而实行海禁,这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其后海禁成为祖制,并被明朝历代统治者所维持,逐渐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1]金安清.东倭考.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版.

[2]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李国祥.明实录类纂.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4]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5]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

[6]章潢.图书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7]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9]饶安鼎.乾隆·福清县志,福清县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版.

猜你喜欢
洪武海防倭寇
书法
书法作品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明星”盛装出席航展
书法作品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春满人间
走向深蓝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