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报道误区

2012-08-15 00:52
科技传播 2012年11期
关键词:烈度震级汶川

刘 莉

科技日报新闻中心,北京 100038

媒体上出现的地震报道误区大致可分为三类:1)地震科普概念的误区;2)地震预报工作社会认知误区;3)对地震预报发布规定理解误区。

1 地震科普概念的误区

震级修订属于正常的科学现象。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强烈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级测定为M8.6级,震后32分钟完成了本次地震的速报。3月18日,台网中心将震级修订为M9.0。本次震级修订在媒体上并未掀起波澜,但回忆2008年我国汶川地震时,震级从M7.6级到M7.8级再到M8.0的修订却在媒体及公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好在地震部门迅速做出回应进行科学解读,媒体上出现了《汶川大地震震级缘何两度修订?》等科普报道才让公众了解了真实情况,避免了救灾过程中负面情绪的产生。

其实震级修订属正常的科学现象也是国际惯例。测定方法上,地震参数是用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的多个地震台站的记录进行测定;理论上,所用地震台站的记录越多,测定的地震参数越准确。根据地震数据处理规定,地震参数测定分两个阶段:一是地震速报,使用最先接收到地震观测数据的台站进行快速地震参数测定,并及时发布地震信息;二是精细分析,即利用所有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记录进行地震参数的进一步分析,给出最终修订结果。大多情况下,地震速报参数和修订参数有一定差异。

决定地震破坏程度的是烈度而非震级。地震发生后,很多媒体只报道震级,不关注烈度,有的地震震级并不高却会产生很大破坏。例如1997年9月23日和26日,佛山市三水南边镇先后发生3.7级和4.4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Ⅵ度。

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死亡,对比2008年汶川地震,很多媒体开始讨论“为什么汶川地震震级没有智利地震大死亡人数却高达数万”。媒体出现这样的报道:《智利强震低死亡率原因揭秘 所有建筑抗9级地震》,在对汶川房屋质量的质疑外,很少有媒体从科学的角度对两次地震进行对比。其实决定地震破坏力的是烈度而非震级。智利地震震源深度35公里,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仅15公里,震源深度等条件决定智利地震烈度小于汶川。

震级是用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烈度更能表示地震破坏的大小,因此只关注震级不关注烈度的报道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预警和预报是两码事。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当日我国媒体上就出现《日本气象厅提前10秒预报地震》的消息,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后,媒体上又看到这样的新闻:《日本推出地震预警服务 手机可预报地震》。公众一片哗然,提出“为什么日本能预报我们不能?”这里,媒体和记者混淆了预报和预警的概念,日本地震预警能力很强,但也做不到临震的准确预报,错误的报道引起公众的误解。

预警和预报不同,一在地震后,一在地震前。地震前的临震预报(时间地点强度),人类目前做不到,但是地震后,地震产生的p波“跑”得更快,先于s波被检测到,这是一个时间差;检测到后,将此信息通过电磁波发送出去,而电磁波显然要比地震波又快很多,这是第二个时间差。通过这两个时间差,一些地区将在地震波到达前得到预警。但这完全不同于地震的预报。

宏观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很多公众认为动物异常只要出现,就应该预报地震。,如果地震前出现动物异常等宏观异常,有关部门又没有预报地震,就对其工作进行否定。汶川地震后媒体上就有《12日汶川地震前武汉动物园动物曾有征兆》等报道出现,让一些公众受到错误的引导,网络上出现“养地震局不如养蛤蟆”等论调。

但实际上,导致动物异常出现的因素有很多,起因具有不唯一性。病害、气候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动物异常出现。因此,认为只要有动物异常就应该预报地震,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只是个统计概念。印尼地震、汶川地震、海地地震……几年来较为集中的几次大震让很多公众的神经敏感起来。媒体上不时会出现一些关于“地震活跃期”的讨论,其中一些不科学的说法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平静期就是不会发生地震,活跃期就每天都很危险”。

其实,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只是个统计概念,是在几十年的尺度上对地震水平的判断。地震的发生是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出现爆发,随后进入相对平静的状态,但并不是说活跃期每天都会地震,平静期就没有地震的可能。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经历了5个活跃期,1976年唐山地震后——1985年新疆乌恰地震发生,中间的10年相对平静,没有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但中等震级的地震还是时有发生的。

地震预报与地震趋势预测不同。曾听地震部门的一些研究人员说,他们在各地开一些关于地震的会议时,经常不敢在宾馆会议室悬挂横幅,万一被一些不明就里的群众甚至媒体看到,会引来极其可怕的“误读”,随之引起恐慌。

地震预报分为长、中、短、临预报。如果把短临预报比作晴天、雨天的天气预报,那地震趋势预测则相当于“最近进入梅雨季节”这样的气候预报。

每年年初,地震部门会组织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对未来一年全国发生地震的趋势进行会商。这相当于对未来一年地震“大气候”的判断,并不是说马上要发生地震了,做具体地震的预报。地震是长期的地质活动、地球构造运动的结果。从地质构造和地球活动规律,是能够判断出有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比如断层深尺度大的地方。而一般来讲盆地里、沙漠中发生地震的几率就较小。

地震台站并不都是预报地震的。公众包括一些媒体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地震台站都是预报地震的。实际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地震台站分为三类:测震台、强震台和前兆台。测震台是记录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用于地震发生后准确判断时间、地点、强度三要素。强震台则是测量加速度,为工程建设提供抗震设计依据。大型公共设施、人员密集地、桥洞隧道等建设时,需要的抗震设计标准都据强震台的数据而定。地震台站中只有前兆台站是预报地震的,使用各种科学手段获取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号。长期积累的数据是地震预报珍贵的基础资料。

2 地震预报工作社会认知上的误区

“为什么地震预报不出来,但能作一定程度的辟谣?”由于地震破坏性大,各种关于地震的谣言总会引起社会动荡,近几年不时能看到“某地因地震谣言传播,居民不敢在家中居住”的报道。而每当此时地震部门出面辟谣却总会引来不满,“为什么地震预报不出来,别人说有,你就能否认呢?”

笔者采访的专家大多都面对过这样的质问。就像人不太舒服,我们不知道哪里有问题,但如果他是健康的却有一些标准可以判断。地球运动十分复杂,不断变化的多种因素决定了地震的发生,准确的进行短临预报十分困难,目前只能借经验判断。一般谣言出现后,地震部门会迅速派出专家对当地地球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多处调研,根据经验做出判断。

三四个地区先后发生地震是正常现象。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新闻,东南西北几地连续发生地震。实际上,在我国这个多震的国家中等地震很多,一般不会造成严重损失。但因为原来信息传播不发达,大家都不知道、或是这几天大家都关注到了,不是新闻的事情就变成了新闻。

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短临预报能力低。地震预报至今是未过关的世界难题,尤其难在短临预报,具体到明后天、一个周,地点确定在某个乡,某个县,目前全世界也不具备这样的地震预报能力。如果听到这样的所谓预报肯定是不可信的。

3 对地震预报发布规定理解误区

我国对地震预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有时还是会看到一些不符合规定的预报结果见诸媒体。网上有“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的说法,各种业余爱好者、退休专家等因为对地震预报事业的热爱,研究并发布自己的一些预报结果。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必须是政府,并且必须遵循属地原则,由各省政府自己报,但各种地震预报的资料大家共享。所有预报结果通过政府认定的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不是个人或某个小组就能发布的。

猜你喜欢
烈度震级汶川
基于累积绝对位移值的震级估算方法
云上远眺新汶川
高烈度区域深基坑基坑支护设计
地震后各国发布的震级可能不一样?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大同台的应用与评估
高烈度地震区非规则多跨长联连续梁抗震分析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中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统计关系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
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