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触屏手机吸引受众的缘由

2012-08-15 00:52高青苗
科技传播 2012年6期
关键词:触屏触觉按键

高青苗,赵 岩

1.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1331

2.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1 触屏手机大行其道

马克·波斯特指出:“新的传播系统往往被呈示为一把钥匙,有望打开通往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或更平等的社会的大门。”当前,全触屏手机更是大行其道。美国J.D. Power and Associates于当地时间2010年4月1日公布了手机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触屏手机(包括老款手机及智能手机在内)用户的满意度都比非触屏手机用户的满意度高。权威数据显示,到2010年触屏手机的销售量将由现在的20万台提高到2000万台,触屏手机取代按键手机的趋势不可逆转。

2 触屏手机吸引受众的原因探讨

2.1 生理和心理层面

2.1.1 生理层面的原因探究

全触屏手机除了其大尺寸屏幕、潮流风等因素吸引人外,它的盛行还有来自人类自身生理方面的缘由。

首先,生理这个词往往伴随着健康而出现。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之而来的相关疾病也不断出现,尤其是“拇指劳损症”的出现困扰着广大“手机控”们。全触屏手机的屏幕大都是红外线式触屏、电容屏或电阻屏和表面声波触摸屏设制的,在按键时手指不需要像按键手机那样发力,只需轻轻一触。在拇指劳累的情况下,其他任何一个手指都可以进行替换。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拇指劳损症的发生。

其次,研究发现,触摸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和行为。同样,这种影响作用也存在于消费者和商品之间。有专家指出,人体器官及其功能并不单纯具有生物性,包括触觉在内的人体器官功能在中国长期特有的历史文化浸染下,早已成了文化的符号和历史的积淀,凝结着观念和文化。在四肢触觉中,手的触觉感很明显。手与外部世界接触很频繁,人类各项活动中的90%以上是通过手来实现的,动手是人与动物明显的区别,故生活中常用“歌手”、“鼓手”、“骑手”、“旗手”、“高手”、“选手”等借指人。因此手机中的“手”也便意味着与手有着脱不开的干系。触觉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应,触屏手机与按键手机相比,更容易使人产生“触摸”的感觉。因此从人体生理角度对外界的需求方面来讲,触屏手机更容易使手的“感觉”得到满足,触屏手机一经推出就受到用户的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

另外,普通按键手机在按键时难免会发出由于物理性质的摩擦而出现的声音,在对声音的要求比较高的环境下不方便使用,而触屏手机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忧虑。

2.1.2 心理层面的原因探究

触屏手机对人的吸引不仅体现在“触”和“摸”的生理感觉,更重要的方面是这种感觉给用户的一种全新的心理体验和社会学意义。

触觉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日常生活中,触摸通常意味着亲密、友好、爱好或发自内心的举动。触摸的行为一般出现在亲人、爱人之间,此种情况下触摸带给人的感觉是友好。当不友好的情况出现时,对峙双方也会出现肢体上的接触,这时体现出的暴力倾向已超出了对方的承受力,但也是表现内心想法的最直接方式。不管是哪种情势,触觉对人类来说总是最敏感的。当今社会,人类的交流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在发生微妙变化。电话、网络及其他新型交流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越来越少。而触屏手机的触摸功能恰恰能实现人们对于交流接触的满足。

手机作为一种工具,能够接受它自身所附有的任何指令,而这种指令的下达是手机使用者通过“触摸”的形式实现的。有专业人士经试验后指出,人的触觉同视觉、味觉和嗅觉一样,都是存在记忆的。他们经过对触觉记忆容量、触觉反应时间的实验得出结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触觉记忆容量和所触摸物体的刚度有关。在刚度较小的情况下,受试人员的触觉记忆容量最大为7个,最小为 2个,平均为 4个;而在刚度较大的情况下,触觉记忆容量最大只有4个,最少是2个,平均为 3个;2)物体刚度越大越难记忆,物体之间刚度差别越大越容易记忆。对于普通人来说,触摸的记忆容量越大则意味着操作越简单,适应也就越快。与按键手机相比,触屏手机触摸键盘的刚度要小。这也就意味着在同样的生理刺激条件下,使用触屏手机会使人从心理上感到更加适应和舒适。

保罗·莱文森在其多本著作中,反复谈到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媒介”的理论,用以解释媒介发展的规律。 “人性化趋势”理论的核心原则表述了这样一个概念: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他说:“我们选择的工具是:媒介如何延伸我们交流的范围和能力,却又不扰乱我们从生物学角度的企盼。”从这一点上来讲,触屏手机完美的延伸和补偿了我们交流的范围和能力。

2.2 文化传播层面

2.2.1 传播途径革新的内在推动

现在不管是在公车、超市、餐厅等公共场所还是私人会馆,都不难发现“不管身外事,只玩手中机”的人群,甚至连吃饭时都是一边吃一边看手机。有专家指出太依赖手机,对手机产生幻听或者忍不住去看手机都属于神经方面出了问题。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精神病理学的范畴暂且不论,但其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改变了传播的途径。

新一代无线上网手机,使得QQ、MSN、微博、人人网等交流软件能不受地域限制的使用。只要有信号他们就可以与远在任何角落的人取得联系,而忽略与身边人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这就致使传播的途径倾向于一种新型的书面语言,我们将这种新型的书面语言称为“虚拟书面语言”。这种虚拟的“书面”是由全触屏手机的大屏幕所提供的,在它提供的“书面”上,传统的“书写”和“翻页”都能实现,但这都是一种感觉,是触屏手机虚拟出来的,与传统的书面相比它有轻便、快捷和经济实用等优点。同样有着手机这种“虚拟书面”的是一种被称为“电纸书”的类纸阅读器。在产生“纸”的感觉上要优于触屏手机,但属于“新型的书”,在传播的效果上不如触屏手机。触屏手机的这种类纸类的“虚拟书面”交流方式使得流行的“网络语言”更加盛行,而且更趋向口语化。如果发展顺利的话,很可能会催生一种新的传播途径。

2.2.2 受众新需求的推动

触屏手机之所以吸引人还在于其全新的用户体验,用户能在使用中体验到新的乐趣。自从iphone问世以后,全触屏手机才火起来。乔布斯的离世更是加快了这一节奏。目前社会的跟风现象较为严重,当身边的人都在追求和谈论全触屏手机的时候,作为交际圈单独存在的个体若是对此不闻不问难免会有被隔离的危险。时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成员的身份意识、文化认同和社会类型的标志”,象征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个性,象征着一个人对某种生活方式投靠的倾向。为了赶这个潮流,用全触屏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在公共场合,用户更喜欢将手机拿出来,当然一方面是为了使用,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拿出来“摆”给人看,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潮”。追究到底,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表现自己”,是一种单方向的交际行为,是新的传播方式的一个外在的炫耀。

3 结论

保罗·莱文森在解释媒介的发展规律时曾多次谈到过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人性化趋势”理论的核心可以表述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越来越有利于人,越来越方便于人,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而手机媒介也具备如此特征,内容由个人选择使用,用户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触屏手机相对于传统媒介和同类非触屏手机相比更进一步完善了技术对于人体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对于传播媒介产生新的推进力,触摸方式实现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不仅满足了受众个体的需要,还使得一种新的“触觉文化”崭露头角。

[1]刘晟楠.消费者虚拟触觉研究:成因与结果[D].大连理工大学,2011,4(1).

[2]侯杰,姜海龙.身体史研究刍议[J].新华文摘,2005(10).

[3]陈智勇.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刘佳,宋爱国.人手指柔性触觉感知的记忆特性[J].生理学报,2007(3):388.

[5]彭健.手机媒体大众传播功能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5(8).

[6][美]Roger Fid1er.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2000,1.

[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3).

[8]靖鸣,刘锐.手机人际传播心理探析——“手机传播的人际动机、心理与社会学解构”之二[J].新闻知识,2008(11):78.

[9]王薇.论手机媒体的小众化传播[D].吉林大学,2008,4(22).

猜你喜欢
触屏触觉按键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按键检测程序设计
触屏玻璃的数控成型磨削工艺研究与设计
触屏学习是孩子的生活常态
食的触觉
触屏
一种多方向导光按键结构设计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针对视障者的触觉图形呈现及其设计实现研究
全手掌触屏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