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幽怨:许浑诗风的另一面*

2012-08-15 00:44梁丽超
关键词:诗风入世意象

梁丽超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清新幽怨:许浑诗风的另一面*

梁丽超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许浑诗歌风格的研究都局限于其雄浑、豪放等特征上,而实际上,面对晚唐王朝日益衰败的局势,在儒、释、道思想的交互影响下,昔日的“晚唐铮铮者”许浑一改往日雄浑豪放的诗风,诗歌创作风格为之一变:积极的“入世”思想与逐渐凸显的“出世”思想相互交织;对山林田园的倾心取代了对重大事件的关注;“清新”的水意象取代了饱含历史韵味的意象;清词丽句取代了雄健豪放之语,使作品在立意、题材、意象、语言方面呈现出有别于“铮铮”的清新幽怨之诗风。

清新;幽怨;许浑;诗歌风格

0 引 言

古今中外出现过许多关于影响作家作品风格形成因素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结后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就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而言,即从作者的主观方面如作者的时代背景、思想、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一类是就作品风格形成的外部特征而言,即从客观方面如作品的体裁、题材、意象、语言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本文对许浑清新幽怨诗风的研究拟从影响其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其作品的立意、题材、意象、语言方面来论述。

许浑作为晚唐时期较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与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皆被称为“晚唐铮铮者”[1]63,其为人推崇的雄浑豪放的只是其诗风的一方面,清新幽怨的另一面风格却很少被深入研究。那么,本文试从影响许浑形成清新幽怨风格的因素入手剖析其风格特征。对于许浑诗风中清新的一面,前人已有论述,如韦庄称赞其诗风“清新”[2]477;宋代蔡居厚赞其“诗格清丽”[2]477;清代薛雪赞其“思正气清,诗中君子”[3]147;翁方纲赞其“清迥”[4]72;陆游在《读许浑诗》一诗中甚至说过“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他从风致清新的角度把在洛阳午桥诗酒唱和的中唐诗人裴度、白居易、刘禹锡都比下去了。但以上观点只是简单涉及许浑的语言、人格方面的“清新”,本文拟较全面地论述其清新幽怨风格。笔者认为,在佛老“出世”思想影响下的山水田园诗、水意象、清词丽句是形成许浑诗歌清新风格的主要因素;在晚唐的社会背景下,许浑内心深处的儒家“入世”思想又影响其山水田园诗、水意象、清词丽句形成幽怨风格,而且,清新风格与幽怨风格是表里关系,因而清新幽怨的风格是指表面清新实则幽怨的诗歌风格。究其清新幽怨诗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则不外乎许浑对晚唐王朝的彻底失望。众所周知,晚唐时期,唐王朝伴随着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三大政治问题的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完全走上了末路。生活于这一时代的诗人“希望有所作为,而事实上不可能有所作为”[5]229,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昔日的“晚唐铮铮者”许浑也不例外,其创作思想不再一味奉行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而代之以儒释道三者相互交织的思想,因此,许浑诗歌在立意、题材、意象、语言方面产生了显著变化,从而形成其清新幽怨的诗风。

1 立意:向往“清新”之“出世”引发难舍“入世”之“幽怨”

一直以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儒士的人生信条,然而每当时事艰难之时,佛老的“出世”思想也会将其取而代之,给文人儒士以退路可走,许浑即如此,因而佛老与儒家思想的交织在其诗歌立意上集中表现为远离官场、淡泊名利的“清新”与隐而不甘的“幽怨”。

许浑平生与道人结交甚广,如杜牧的《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所云:“锦帙开诗轴,青囊结道书”中可见一斑。其诗作中也有诸多表现道家情怀的作品,如《下第怀友人》云:“南宗更有萧湘客,夜夜月明闻竹枝”、《早发天台中岩寺渡关岭次天姥吟》中有云:“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另外,佛教对许浑的影响也很大,《丁卯集》中约有半数的诗篇为许浑与僧人、隐士交往,题游寺院、僧舍、隐居、山居之作。其中直接谈禅的如“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早秋三首》其二);“何必老林泉,冥心便是禅”(《游果昼二僧院》);又如《将赴京留赠僧院》所云:“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谢却从前受恩地,归来依止叩禅关”,可见其向禅之心之深了。

然而,许浑并非丝毫无意仕途而自甘淡泊,如《唐才子传》说他“少苦学劳心,有清赢之疾”[6]236,只是其在自我价值无法实现时自然生出了“逃儒”之意,以求在淡泊中保其本真。如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云:“许浑《送栖元弃释奉道》诗云‘仙骨本微灵鹤远,法心潜动毒龙凉’;《送勒尊师自边将入道》诗云‘苍鹰出塞胡尘灭,白鹤还乡楚水深’;《送李生弃官入道》诗云‘水深鱼避钓,云迥鹤辞笼’皆奖之也。至《送僧南归》诗则云‘送师不得随师去,已戴儒冠事素王’,岂浑亦有逃儒之意耶?”[7]147。试看许浑的《村舍二首》其二:

尚平多累自休难,一日深居一日安。

山路有云收猎网,水亭无月挂鱼竿。

花间酒气春风远,竹里棋声夜雨寒。

三顷湖田秋更熟,北窗谁拂旧尘冠。

这首诗即事即景,幽情幽境皆出自朝缨羁束后的村居之事、之景、之情、之境,诗中的田园生活,和平宁静、淳朴闲适,诗人在流连山水田园中,将平静淡泊的心境与大自然湖光山色的机趣合而为一,从中获得暂时的身心解脱。然而,许浑在以恬静自适的田园生活来反衬官场的龌龊,决心不再“拂旧尘冠”的同时,也透露出其不能完全置身于官场之外的愁苦。

甚至,许浑在《贻终南山隐者》一诗中用“独有津迷客,东西南北愁”表达了自己在出世与归隐问题上难以抉择的矛盾心境。因此,当儒家思想与佛老思想交互渗透到诗歌中时,其诗作便呈现出了表面上“出世”之清新而内心执著于“入世”之幽怨的风格。

2 题材:“清新”的景致饱含“幽怨”的意蕴

许浑作为“晚唐铮铮者”之一,以怀古咏史诗著称于世,而对于晚唐王朝的绝望,让诗人萌生远离官场而遁隐于山林的思想,因而,其创作题材不再局限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和历史题材,转而把目光投向山水、田园、禅院和道观之间,以展现自己恬淡的情致,体现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如《早秋》:

遥夜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诗人因景设句,将早秋之景写得清新可赏。通篇从所见所闻、高低远近各个角度描写了早秋的典型景物,无一“秋”字,但秋意浓郁,只最后一句化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之意,是欲言“秋”而意在“秋”外。

另外,许浑一生遍游祖国各地,寄情山水之间,这样的经历就使得羁旅怀人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其在诗作中也曾说:“生涯半别离”(《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吾声半异乡”(《洛东兰夜归》),因此,在清新的诗风中又饱含幽怨的韵味。如《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鱼樵。

开头短短两句,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意浓郁、旅况萧瑟的境界中,勾勒出一幅典型的秋日行旅图。接着通过“云归”、“雨过”、“随山”、“入海”写出秋景的闲淡自在,也隐然展露出诗人陶醉于景的神态,大有心随物迁、与物同化的情趣。结尾的“帝乡明日到,犹自梦鱼樵”一句,让诗人猛地想到明日就要到长安了,然而他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赴阙的长安与渔樵的乡梦是矛盾的,面对着这浓烈似酒的秋色,感受着大自然的召唤,不顾旅途风尘而“赴阙”的诗人不禁感到有点迷惘,若有所失,这个结尾不仅呼应了诗题中的“赴阙”二字,并委婉得体地表白了自己并非名利之辈,然而,如何在“出世”与“入世”作出选择,诗人不禁有些困惑,从而在清新悠然的诗风中又透出一丝幽怨的意绪。

3 意象:水之“清新”与其流逝之“幽怨”

许浑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便是水意象,如《游茅山》:“鱼樵不到处,麋鹿自成群。石面迸出水,松头穿破云”描写山中石面迸流的水;《与裴秀才自越西归望亭阻冻登虎丘山寺精舍》:“移棹水生蒲,登楼雪满山”描写岸边长着蒲草的水;还有“林间扫石安棋局,岩下分泉递酒杯。兰叶露光秋叶上,芦花风起夜朝来”(《游钱塘青山李隐居西斋》);“山风藤子落,溪雨豆花肥”(《题韦隐居西斋》);“苔侵岩下路,果落洞中泉”(《题邹处士山居》);“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下第归蒲城墅居》);“微雨昏山色,疏笼闭鹤声”(《赠迁客》);“微雨秋斋行,孤灯夜读书”(《卜居招书侣》)等等。难怪宋人方回在《桐江诗话》有云:“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士人云‘许浑千首湿’是也”[4]164。有的研究者也对许浑诗中的水意象作过统计:“《全唐诗》收许诗531首,出现‘水’字的有200首,出现‘雨’、‘露’等字的有251首,两者约占85%。[8]”可见,水正是许浑清新幽怨诗风形成的一个重要意象。许浑的整个诗集中处处皆可见水,读之仿佛面对一片水的世界,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诗人借助水涤荡着尘世间的污浊,造成一种清新的意境,然而,水的流逝又无疑增添了“幽怨”的特质。如《早发寿安次永寿渡》:

东西车马尘,巩洛与咸秦。

山月夜行客,水烟朝渡人。

树凉风皓皓,滩浅石磷磷。

会待功名就,扁舟寄此身。

诗人在诗中尽管写了月、树、石等意象,但水则是其主要的审美客体。诗人连日来奔忙的羁旅生活,被扑面而来的清新湿气所浸润,尘世的一切喧嚣顿时哑然,然而,在“扁舟寄此身”之余依然回荡着“待功名就”的“幽怨”之音。

一直以来,许浑就有积极入世的思想,然入仕以后又无法施展抱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深感功业无成,于是,在诗中用流水的意象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反映入仕的无望及幽怨。如“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定”(《将赴京师留赠僧院》),《竹林寺别友人》的“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流年似水流”,《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晦》的“山在水滔滔,流年欲二毛”。另外,诗人以流水日夜奔腾不息寄托着内心的离别之情,表达着思念之意。如“离心不异西江水,直送征帆万里行”(《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当凭蜀江水,万里寄相思”(《送从兄别驾归蜀》);“避雨松枫岸,看云杨柳津”(《送客南归有怀》);“众水喧严濑,群峰抱沉楼”(《送客归兰溪》)。因而,许浑诗中的水意象虽然写得清新自然,却也含有淡淡的幽怨。

4 语言:清词丽句间的含蓄“幽怨”

许浑诗歌中清词丽句多出现在山水田园诗中,如“山风藤子落,溪雨豆花肥”《(题韦隐居西斋》),“烟草近沟湿,风花临路香”(《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读书三径草,沽酒一篱花”(《灞东题司马郊园》)等,然而,许浑以其清词丽句而享有盛誉的则是《和友人送僧归桂州灵岩寺》一诗:

楚客送僧贵桂阳,海门帆势极潇湘。

碧云千里暮愁合,白雪一声春思长。

柳絮拥堤添衲软,松花浮水注瓶香。

南宗长老几年别,闻道半岩多影堂。

诗中“碧云白雪”一联尤为人称道,韦庄在《题许浑诗卷》一诗中给其以极高评价:“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须作碧云词。[9]”这句诗将江淹《休上人》一诗中的“桂水日千里”与“日暮碧云合”熔铸为“碧云千里暮愁合”一句,将清新的“碧云”延伸出暮景与别情的“愁”,“白雪一声春思长”一句则将清新“白雪”化为听觉上的长“思”,这“愁”与“思”又何尝不是表露了其内心中根深蒂固的儒家“入世”思想的难以释怀。

5 结 语

许浑作为晚唐诗坛上的“铮铮者”之一,也曾继承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奋力地挥举着现实主义旗帜,希望救国家和人民于水火之中,身体力行着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然而,晚唐逐渐衰败的现实终于击垮了其最后一丝希望,其思想中的佛老思想逐渐显现出来,于是,在儒、释、道思想交织影响下,许浑诗歌呈现出清新幽怨的风格。

[1][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2]王步高.唐诗三百首汇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3]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清]翁方纲.石洲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罗宗.唐诗小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6]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清]永王容.钦定四库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8]罗时进.许浑千首湿和他的佛教思想[J].学术月刊,1983(5):51-56.

Freshness and Hidden B itte rness:Xu Hun’s Poe tic S tyle

L IANGL icha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U 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In Xu Hun’s poetic style studies,the academ ic community is always lim i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vigor and boldness.However,facing the deteriorating situation of L ate Tang Dynasty,and under the thought interacted by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the late Tang clank”Xu Hun changed his poetic style from powerfulness and boldness to freshness and hidden bitterness,and his Poetic Creation presents a new look:the thoughts of actively“going into the world”and gradually prom inent“beyond the world”are interweaved;replacement of major events of concern by the mountain rural focus;replacement of historical imagery by“fresh”water images;replacement of bold language by lucid and elegant style,and therefore his poem s present a new different style in conception,theme,image,and language.

freshness;hidden bitterness;Xu Hun;poetic style

I207.2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2.03.018

1673-1646(2012)03-0083-03

2012-03-12

梁丽超(1979-),女,讲师,硕士,从事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诗风入世意象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出入相宜天地宽
奇酿出汉塞,银樽入世巅——银色高地酒庄
意象、形神
盛唐精神的缩影
学苑诗风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