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伊朗断油泛政治化

2012-08-15 00:44冯跃威
中国石油石化 2012年8期
关键词:政治化欧佩克油价

○ 文/冯跃威

别把伊朗断油泛政治化

○ 文/冯跃威

伊朗断油是小概率的突发事件。美国用泛政治化的地缘政治理论对其进行妖魔化,是为了掩饰全球货币市场治理结构和机制存在的缺陷。

伊朗给英法断油后,“地缘政治”被视为当前国际石油市场最大的扰动因素。因此,“石油战争”、“石油武器”等政治性词语不断出现在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中,特别是西方媒体,将原本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控工具之一的伊朗问题过分地进行了区域化和政治化,从而掩盖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利益和资源分配不公。

地缘政治是瑞典学者R·谢伦在1917年出版的《作为生命形态的国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后来尽管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扩展到了经济、社会等方面,但基本上还是以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再与国际政治等关联内容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依此成为各国政策的制定依据。这种“画地为牢”式的学说,自残了全球化的视野,才被伊朗问题之叶障了世人之目。

二战后,随着美国双赤字的增加,在1971年三季度时,美国官方黄金储备不及官方负债的四分之一,触发了全球对美元信用的恐慌和非理性的抛售,美元危机再度爆发。尼克松政府经过精心谋划,在当年8月15日 关闭了“黄金窗口”,切断了美元与黄金之间的脐带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解体。但在同年12月的史密森会议上,美又确立了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从此,美元对主要国际货币就走上了震荡颠实(各国被迫纷纷印钞,竞争性贬值)之路。

为了有效强化美元本位的国际地位,除了确立和巩固以美元为大宗商品计价、交易、结算和储备外,还要让全球有效地消化美联储超发的货币。于是,1971—1972年间美国实施了谷物禁运,使得除美国以外的小麦价格暴涨了四倍。由于美元超发的贬值,使美元的实际购买力下降,驱使着产油国有了追求与食品价格间同等贸易条件的合理诉求。

尽管欧佩克产油国不断努力,但都无法撼动西方石油财团所控制的定价权。直到第四次中东战争打响后的第11天,在西方石油财团失语的情况下,欧佩克维也纳会议才决定将油价从每桶3.86美元提至5.11美元。尽管战争在开战20天后的1973年10月26日就已经结束了,但1974年1月1日 欧佩克德黑兰会议上在基辛格秘密推动下,再次提价,将原油基准价提高到了每桶11.65美元。即使是以1971年2月14日 每桶2.15美元的标价计算,油价至此也仅涨了五倍多。然而此时,黄金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幅早就超过了油价的涨幅。

然而,西方主流媒体、教科书却异口同声地称,欧佩克为了战败的报复才将油价提高,还为该事件冠以了众多类似“第一次石油危机”等泛政治化的名词,用以替代“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这一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以达到用泛政治化的理论掩盖其通过操纵货币发行对全球资源、财富的洗劫之实。

1971年后,如果没有美国持续扩大的双赤字,没有美联储为了国内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而持续超发的美元,各国就不用竞争性印钞,不用以本币贬值的方式来维持本国贸易条件不被恶化的局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就不会暴涨,国际油价也就不会从1971年的每桶2美元多上涨到如今的100多美元。

在利益和资源分配不公的全球治理结构和机制中,国际石油市场只是美元信用危机转嫁的对象,是美国货币霸权进行战略调控的一种工具。所以,国际油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非原因!

伊朗断油,仅是小概率的突发事件。无论伊朗是否断油,国际油价都要上涨。因为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欧盟等OCED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又都在开始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全球主要货币被美元震荡颠实的过程中,包括国际油价在内的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要上涨。而用地缘政治理论来妖魔化伊朗断油,可以将全球货币市场治理结构和机制存在的缺陷进行有效的掩盖,以实现其继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拯救本国经济社会危机,以实现对顺差的发展中国家资源、资产的掠夺。

猜你喜欢
政治化欧佩克油价
下半年国际油价仍旧承压前行?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石油:石油是否在走向政治化
腐败的人情成因及其批判
被“政治化”的欧洲歌唱大赛
西方生态问题政治化及生态民主的学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