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解马”: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的新选择

2012-08-15 00:43刘洋李洋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在实践中恩格斯马克思

刘洋,李洋

(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3)

“以行解马”: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的新选择

刘洋1,李洋2

(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3)

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指的是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特别是问题框架、主题框架、理论框架。传统的“以恩解马”、“以苏解马”、“以西解马”等解读模式都是特定历史情境的产物,具有某种局限性。“以行解马”就是在实践中解读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解读模式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以及马克思的继承者与其一脉相承三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行解马”;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指的是“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依据、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特别是问题框架、主题框架、理论框架”〔1〕。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的反思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一些学者认为,对解读模式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传统解读模式进行回顾和反思,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解读模式。

一、历史之思:传统解读模式回顾

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问世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虽然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总的来看先后有三种主导解读模式,即“以恩解马”、“以苏解马”和“以西解马”。

(一)“以恩解马”的解读模式

19世纪中后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与丰富、发展的时代,马克思把毕生主要精力多半集中于《资本论》写作,而在其他方面的主要代表作大都没有发表的情况下,人们多半是通过恩格斯的著作来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我们称这种解读模式为“以恩解马”。

对于这种解读模式,我们应该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在马克思本人著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公开发表的情况下,恩格斯的一些著作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方式,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为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功不可没。另外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原生态的创作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阐述者、研究者、宣传者。从以上可以看出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忠诚战友,产生“以恩解马”模式在情理之中。而这种模式当然也存在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恩格斯精力的局限、掌握文献的局限、论战对象的局限、读者对象的局限、理论思维的局限。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恩格斯的一些文本具有简明扼要的系统性和深入浅出的通俗性,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以恩解马”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之道。然而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还必须研究马克思本人的文本,它更具有深刻性和原创性,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不可替代的途径。

(二)“以苏解马”的解读模式

20世纪前半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潮头从西方转向了横跨东西方的俄国,出现了不同于原生形态的再生形态,即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在这一阶段曾经引领潮流,马克思主义俄国化逐渐成为主流形态。与此相应,也就形成了“以苏解马”的解读模式。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苏联的解读模式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俄国化,其贡献无疑是卓著的。然而在今天,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这种解读模式,在看到它的历史贡献的同时,也要发现其历史局限性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简单化、贫乏化、教条化的倾向。总体来看,苏联的教科书体系和“以苏解马”模式是功过参半的,对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三)“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

在20世纪,除较为流行的“以苏解马”的解读模式之外,还产生了另外一种解读模式,即20世纪下半叶较为流行的“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所谓“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是指以西方某一学派或某几个学派的固有逻辑作为理论框架,来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主要形成了“以黑解马”、“以费解马”、“以海解马”、“以康解马”等类型。具体分析这种解读模式的功过得失,我们可以看出,它能启迪我们注意到“以苏解马”解读模式的历史局限性,让我们认识到“以苏解马”并非独一无二的解读模式,更不是唯一合理的解读模式或唯一可能的解读模式。同时,这种解读模式能够让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在现代西方引起的深刻反响,并探求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与未来发展的生长点。但是,我们不能采用简单化的历史还原方法,不能作出井蛙观天式的理论总结,更不能抹杀马克思主义的自身逻辑、独特个性、精神实质和重大创新。

二、“以行解马”:以实践来诠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情境下,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然而在今天看来,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根本局限性。它们多半是借助于另外的理论范式与思想棱镜来间接折射马克思主义的智慧之光的,因而大都还是在外围兜圈子。这里之所以要提出“以行解马”的新解读模式,不是为了追求时髦、标新立异,更不是为了咬文嚼字,做一些文字游戏。提出这种解读模式,有鲜明的、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就是针对上述各种长期流行的解读模式,倡导一种新的解读方法,而且是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方法。

“以行解马”这个提法中的“行”是这一解读模式的途径,即实践。具体来讲,即是以实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解读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马克思主义机体中每一条血管都流淌着实践的血液。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来把握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发展过程,揭示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55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不仅仅是因为实践这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着重要地位,还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功能。马克思指出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缺点就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没有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事物,并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61。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要求其必须诉诸实践,指导实践,发挥理论的功能。故不论是从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来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的实践功能来看,都要求我们靠“行”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解读。笔者认为,提出这种模式有其内在的根据。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长久以来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我们要更好地诠释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抓住其逻辑起点,这是一个突破口。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正是实践,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自己和旧哲学区别开来了。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以物质为逻辑起点,唯心主义以精神为逻辑起点,事实证明它们都行不通,因为它们都不懂感性的人的活动,不懂实践。马克思主义正是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搭建起自己的体系,毕竟哲学家不能“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7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已有160多年,这160多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但无论在哪一个时期,马克思主义都在与时俱进,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3〕故我们今天对马克思主义解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践,这是历史与逻辑的共同要求,而这一“实践”不仅要求我们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更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二)理论与现实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但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60多年前,当时的时代背景、思维方式跟现在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在解读、审视马克思主义时自然会发问,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从学理上探讨某种理论的过时,一般是指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与时代课题发生了变化,理论对实际的解释能力就会淡化或消失。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初创时的马克思主义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产物。但今天时代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也产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已经不能解释新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这种思潮自然是错误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在实践中去解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格,我们一定要从当下的现实出发来研究、解读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解决新问题。故只有采用“以行解马”的解读模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不过时,万古长青。

(三)马克思的继承者与其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还包括马克思的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根据这些,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马克思的继承者都是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采取“以行解马”的解读模式能够使马克思的继承者与其一脉相承,这样才不会造成割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以行解马”是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中国走向和平崛起、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一切构成了当代世界历史图景的复杂画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历史命运的大起大落,曲折多变,跌宕起伏,真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以行解马”的解读模式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以行解马”有利于人们顺着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反对资本主义、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无产阶级运动,并全身心投入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中,他们把毕生都奉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这是他们革命事业的奠基之举。随后他们创立和领导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不断指导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政党发展。因此,我们要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他们的生平事业和革命实践,而“以行解马”的解读模式能够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实践,并循着其实践轨迹了解马克思主义。

(二)“以行解马”有利于人们在现实背景下不断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新的诠释、丰富发展的。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解读也必然要放在当代实践的大背景下进行,采取“以行解马”的解读模式能够加强人们对实践的认识和重视,使人们在当下的现实背景下不断进行新的实践,从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1〕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粟迎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综述〔J〕.新疆社科论坛,2007(5).

〔4〕韩柱.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三重审思——兼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生命力〔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6).

A81

A

1009-1203(2012)03-0015-03

2012-04-08

刘洋(1988-),男,安徽南陵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洋(1989-),男,安徽淮北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在实践中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党纪与国法在实践中要相互契合分析
读报的启示
在学习中进步 在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