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中的尝试教育

2012-08-15 00:51罗俊波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23期
关键词:教育法历史课尝试

◆罗俊波

(江苏省淮安市第十学校)

浅谈历史课中的尝试教育

◆罗俊波

(江苏省淮安市第十学校)

如何增强历史课的活力,提高历史课的实效,尝试教育法这一模式,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尝试教育法既便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激发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自身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历史 尝试教育法 预习

历史,在一些中学生的心目中,总是犹如过眼烟云虚无缥缈,总是与人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于是,除了为应付考试而不得不死记硬背外,似乎别无学习的兴趣、动力和功效而言。中学历史课面临很大的挑战。如何增强历史课的活力,提高历史课的实效,是摆在我们历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应跳出旧框架,用新课程理念来审视历史课教学过程。

我在历史课教学实践中,立足教学实际,把握学情,积极学习其他教师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在所施教的初中历史课上,开始推行尝试教育法,取得了一定的课堂效益。

尝试教育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以练习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多层次的尝试练习,使学生不断尝试,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样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不断提高。教师在授课中,根据学生在尝试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在自学中,学生已经懂得的,就不必再讲,学生感到有困难或疑惑的地方,要重点的讲或重点地练,做到“练在刀口上,讲到要害处”,做到尝试、训练、讲析有机地结合。

一、搞好尝试教学前的预习

这是尝试教育成功的必要保证。对每一单元要做整体预习,对每一课要做单项预习。预习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要求,提示必须完成的任务。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愿意学,喜欢学;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凭空洞的说教而产生的。兴趣在思维之中,思维在活动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组织起有一定思维负荷量的学习活动。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课前,针对这一课知识性比较强,古代战争内容纵横复杂,学生对于“战争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的观点理解难度较大的状况。我在课前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布置预习任务,6个小组正好对应古代6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要求每个小组同学可通过查找网上资料、音像资料和书刊资料,收集某一个帝国的资料,准备上课时用各种形式来展示该帝国的状况及特点。这一具有一定思维负荷量的课前预习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二、提出尝试学习目标,做好尝试准备

该阶段是学生在预习课本的基础上,围绕提出的目标进行自我学习,圈画重点、难点,做好训练的准备,针对不同的层次,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出启发性、指导性、阶梯性的原则。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中,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要求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同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从而鼓励同学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分层次地展示给学生,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再从局部上进行了解,为下一步的尝试做好准备。

三、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的具体任务。问题最容易激发思考,因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问题,刻意创设情景引导他们进行探讨交流,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尝试课必须紧扣尝试目标,并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尝试兴趣,激发学生的大胆尝试力。尝试题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分清层次,这样都使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在尝试中获得成功,各有所得,各有所乐,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我提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反围剿、长征的胜利等方面讨论分析;我又提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做深层次分析。有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就由被动变为主动,而学生只有自主了,才能学会学习。

四、自学课本

尝试出示题后,学生根据内容和出示的学习目标,进行积极的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各学习小组的作用,组员可以讨论、交流,谈观点,谈看法,可以各抒己见,互教互学。教师在其中进行适当的指导,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独立的见解,应给予正确的评价或充分的肯定,并注意对学习进行分类指导,培优补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起疏导释疑的作用。

五、讨论交流

学生在自学、质疑、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及有利于学生思想认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讨论时不同观点的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正、评论,起到导行的作用。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中,我适时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证明你的观点。”我认为,这是围绕教学重点而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进行探究。

尝试教育法这一模式,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既便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激发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师自身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法历史课尝试
职业教育法大突破:取消普职分流
色彩健康教育法在老年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激励教育法在农村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历史课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