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2-08-15 00:51程品晶谢菊英宋碧英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核技术人才需求专业人才

◆程品晶 谢菊英 宋碧英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程品晶 谢菊英 宋碧英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在分析现阶段我国核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指出提高核专业人才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学校在创新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

核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实践 教学改革

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以及对能源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核能的应用已经呈现了明朗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反恐斗争的需要对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核专业研究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出现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专业技能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笔者指出,提高核专业人才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重点介绍笔者所在学校在创新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

一、核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核专业人才,是核技术发展及核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因素。根据2005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对用人部门及核电发展到2020年各年度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预测到2020年核科技工业需要核专业本科以上人才约13000人,其中到2010年需要6000人左右,从2010年到2020年需要7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占60%,硕士生约占30%,博士生占10%左右。按专业需求分析,核工程专业需要约6600人,其中核反应堆工程专业2600人,放射化工工艺与放射化学专业需求2600人,核燃料工程1500人,核技术应用及基础学科专业需要约5000人,其中核技术应用2400人,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1300人,核物理等基础学科1300人左右,另外还需要核地质与铀矿冶炼1300人左右。由于实际输送到核科技工业系统就业的学生要低于核专业的毕业生数,同时由于现代基础和临床医学的科学研究、临床诊疗以及现代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创新,都迫切需要具有核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技术和方法的专业人才,这两方面的巨大需求使得核专业人才日趋紧俏。因此,到2020年需要培养的核专业人才要比上述预测的数字还要大,我国目前现有核专业的院校培养能力,还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为适应社会对核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全国现已有20多所院校陆续恢复或新增了核专业。

二、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进行适度的改革,以便能培养出更多、更能适应核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核心是要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目的是要建立既满足大众化教育,又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多层次的培养、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利于实现贯通式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这将成为各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建立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类型、菜单式的实验项目,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实现对学生贯通式的培养。为适应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我校通过实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示范中心的建设,提出了以“满足多元化教育,适应个性化发展”构筑实验教学体系的新思路。

以“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加强综合,引导创新,自我发展“为指导思想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和贯通式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

1.面向大众化教育的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基本层次。

2.面向优秀学生和具有个人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个性化实验项目、重点实验项目。

这两个提高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对学生的贯通式培养:

1.时间贯通——实现实验教学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贯通;

2.内容贯通——从演示实验、预备实验、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到个性化实验、科学实验的贯通;

3.能力贯通——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到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贯通。

4.该体系的建立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因我校重点是考虑针对本科生的培养,我们还提出“2+1+1”本科培养模式是指:2年校内通类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1年校内核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1年校外核专业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重点是最后一个“1”的环节。具体而言在这一年的校外基地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行“部分专业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的集成教学方式。

同时,针对硕士及以上学历,推行“3+3”并行多层次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产、学、研+本、硕、博”模式);选择2~3个与我校有多方面合作基础的科研院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和厂矿企业(北京核仪器厂、西安核仪器厂等)实行“双导师制”培养,让博士、硕士和本科生都参与项目研究和产品开发,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进行分组,由博士生和硕士生带领各组学生参与并完成研究课题,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扬学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达到高校为社会服务,科研院所及企业为高校补缺的双赢目的。

三、总结

通过几年的建设,在教学环节上,改革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师资队伍上,建设一支有丰富教学、科研和工程经验的教师队伍;为国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核专业技术人才及技术管理人才,力争为全国其他高校核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积累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1]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规范[ED/OL].

[2]宫晓峰.核专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J].中国军转民,2005,(7):26.

[3]李德平,周敏丹.关于培养核专业创新人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113-114.

[4]郭永吉.我国核事业人才形势浅析[J].国防科技工业,2004,(9):30-31.

[5]马军.新时期核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1、24.

[6]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EB/OL].

[7]戴捷,张竹青,邹吉高.环境工程人才需求分析与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31):349-350.

南华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2008GJZ12)。

猜你喜欢
核技术人才需求专业人才
张宇蔚: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的“领跑者”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
身边的核技术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