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脉腧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2012-08-15 00:48田忠惠
天津中医药 2012年5期
关键词:冲脉胞宫循行

田忠惠,逄 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原发性痛经(PD)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伴有恶心、呕吐、肢冷,在中医属于“经行腹痛”范畴,最早记载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虚者为冲任、胞宫、胞脉失于温煦或濡养,不荣则痛,引起其病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阳虚内寒、气血不足和肝肾亏损;实者为寒凝、热郁、气滞导致的血瘀,使冲任、胞宫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

任脉为阴脉之海,为妊养之本,主胞胎,它与月经的生成息息相关,天癸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任脉来实现。任脉主一身之阴,精、血、津、液等阴精均由任脉总司,另外任脉循行经过胞宫的体表投影所在之处,腧穴的局部治疗多能起到良好收效,任脉腧穴与足三阴肝、脾、肾经并行腹里,相会于曲骨、中极、关元,与肝、脾、肾的功能相互配合[1]。笔者通过对中医典籍的学习及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总结,深刻的体会到任脉腧穴治疗虚疾、寒疾和气疾功效突出,冲任虚寒,虚则无以行血,寒则不能温脉,这也是任脉腧穴的重要特点。笔者试从以下3个方面对任脉腧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

1 任脉腧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探讨

1.1 任脉与月经的生成密切相关 任者,妊养、担任也。《素问·骨空论》中解释:“所以谓之任脉也,女子得以任养也。”任脉为阴脉之海,主司着一身的精、血、津、液,以养胞胎,为生养之本[2]。有关任脉脉对女子月经的重要性,在古籍上早有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记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续名医类案》云:“经本于肾,旺于冲任二脉。”张景岳曰:“月经之本,所重在冲任。”任脉与先天之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当女子发育到一定阶段时,肾精肾气逐渐充盛,任脉同胞宫的特殊联系也开始发挥作用。任脉旺盛充沛,使肾精的气化产物“天癸”可通过任脉到达胞宫,促进胞宫的发育成熟。同时,冲任相互配合,将蓄藏的气血输送至胞宫,月经才得以产生。

虽曰肾藏精,精化血,为月经来潮及胎孕提供了物质基础,脾主运化,司统血,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但脾、肾可生成精血而不可自运精血,这些精微物质以及血海的蓄盈满溢,均需依赖冲任二脉。冲任二脉通盛与畅达,则血海安和,月事溢止有时,如果冲任为病,则妇人百病皆生[3]。《妇人良方大全》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所致。”故也可以说,天癸对女性生长、发育、生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任脉的功能来实现。

1.2 任脉与循行之处与胞宫位置 任脉起于胞宫,经过下腹部,由带脉约束,循行女性特有的器官,毗邻胞宫表面投影之处,与胞宫有密切的经络联系[4]。《素问·骨空论》中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任脉行于人体躯干部前面正中,从阴部,经小腹、脐腹,联系阴器、胞宫、膀胱、肾等脏腑,任脉腧穴中的中极、关元、石门、气海、神阙等穴位位于下腹部,毗邻子宫体表投影的位置上,“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所以任脉腧穴可以对痛经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1.3 任脉与冲脉、脾、肝、肾关系密切

1.3.1 任脉和冲脉息息相关 从循行上看,任脉和冲脉均属奇经八脉。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记载:“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而出会阴,上循脊里,为经脉之海。”两脉相交于会阴穴和阴谷穴,之后冲脉“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而任脉行于腹,与全身的阴经发生联系,主一身之阴,两脉循经最主要之处均经过女性特有的器官部位。所以从循行上讲,任脉和冲脉息息相关。从功能上来看,冲任二脉均与人体脏腑及妇女生殖系统正常机能活动密切相关。冲为血海,主经水,涵养精血;人体五脏六腑的血液皆归于冲脉(又称十二脏腑之海),任脉受脏腑之精血,与冲脉相资,并承阴血津液以养胞胎,泌带液。如《素问》中的记载:“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两者相资,故能有子”“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冲任二脉是同源相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在妇女的经、带、胎、产、乳等正常生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3.2 任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在经络循行上,《奇经八脉考》论:“任脉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精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泻于肾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水。”《素问·奇病论》云:“胞络者,系于肾。”女子发育到一定时期后,肾气旺盛,肾中真阴-天癸由先天之微少,而逐渐化生、充实,才促成胞宫有经、带、胎、产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下行胞宫是为血海,肝气疏泄有度,血旺于肝脏,则胞宫行经和胎孕能得到保证,“冲任隶属于阳明”,中焦之脾能运化水谷精微布于四肢,脾生血、统血的功能为胞宫提供了物质基础,足以证明肝、脾、肾与冲任的生理关系密切,故前人有月经病“病在冲任二脉,责之肾、肝、脾三经”之说。

1.4 任脉是痛经发生的相关经脉之一 无论是从经脉循行,还是从生理功能来看,任脉与月经的病变都有密切关系。《灵枢·五音五味》中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从功能上来讲,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至令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圣济总录》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若禀受不足,或任脉为风寒所搏,致令风气凝结,不能应时而下……”可见风寒所搏导致的月经失调与任脉有密切的关系。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妇科论》中也论述道:“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先天之精不足或后天气血化源不足,导致冲任虚衰,血海空虚,胞脉失养,使得冲任、胞宫不荣则痛。由气滞、血瘀、痰湿阻塞所引起的冲任失调,壅塞胞脉,血循经脉流动不畅,而导致妇人少腹不通则疼痛。

2 治疗痛经的任脉常用腧穴列举

任脉循行在小腹经过,而古人最擅长用于局部取穴,故其对于痛经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据《采艾编翼·任脉综要》记载:“自会阴至神阙,多治男气女血,膻中以上,治疗三焦气病。”根据国内文献统计与临床疗效分析,代表性的有以下4个穴位。

关元,又名次门、下纪,为小肠募穴,《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任脉与足三阴肝、脾、肾三经交会于关元。”古代称关元附近为“丹田”,为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之处,是人体精血的蓄藏之本[5]。《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关元治月水断绝,下经冷痛。”《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决》记载:“治小腹疼,痛不可忍者,刺任脉关元一穴位。”该穴位能补肾培元,调补冲任,升阳益气,关元为理冲任,调精血之要穴,还可通调肝脾肾三经。关元穴位于腹部,根据穴位都有良好的近治作用,其治疗痛经,尤其是虚寒性痛经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据文献查证,绝大多数医家应用关元的时候不辨证,用以广泛治疗痛经。

中极,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张介宾在《类经》中说:“中极之下,即胞宫之所。”《医学入门》记载:“中极主妇人下元冷虚损,月事不调。”《针灸集书》记载:“四满、石关治疗子脏积冷,或有恶血,内逆满痛,中极、下极、曲泉、阴交并治血结成块。”说明中极善于治疗寒凝血瘀型的痛经,起到活血化瘀、清化湿浊的作用,主要可以用于治疗寒湿凝滞的痛经。中极位于子宫在体表的投影区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据国内外文献统计,在任脉的腧穴中,关元和中极治疗痛经使用频次分别是第一名和第二名。

气海,又名脖胦、下肓。系任脉之气所发,为保健要穴。《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记载:“气海,治脐下冷气上冲……妇人月事不调,带下崩中,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既可补,又可泻,既可行气化滞,又可益气补虚,是治疗一身气病之要穴。气为血之帅,从而达到固胞调冲任的作用。《医经精义》中称气海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配合关元用于治疗经水不利等症,可收到补肾益精、温经散寒、调和气血而平阴阳的作用,适于治疗气血虚弱及气郁型的痛经。

神阙,又名维会,通于奇经八脉,并通过奇经八脉与全身经脉相通,是元阴元阳汇聚之处。明·万全称神阙为“任、冲、督脉之所系也”。神阙穴作为特殊穴位标志明显,具有温通脾肾、补充元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阳气不振,或寒湿凝滞,或冲任不固,或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虚寒之症多用之[6]。常用隔盐灸法及穴位药物贴敷的方法进行治疗,只要用之得法,多有成效[7]。

3 临床治疗痛经验案赏析

基本资料:患者,女,25岁,未婚。

主诉:患者以“行经第1天腹痛1 a”来诊。询问病史,患者平素喜食冷饮,1 a前出现行经首日腹痛,疼痛较重,伴呕吐,全身冷汗淋漓,3 h后能自行缓解,曾自服益母草制剂等治疗,未见好转,遂来诊。

症见:腹部怕冷,得温则缓,四肢凉,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淡红,有裂纹,苔白,脉沉弦细。经期血色暗红偏黑,血量较正常少,血质正常。经络按诊:在三阴交、地机处有压痛。

治法:温经活血止痛,温肾祛寒。

处方:取穴:三阴交(双侧)、关元、地机(双侧)、气海、公孙(双侧)、神阙、肾俞(双侧)、命门。操作方法:地机行捻转泻法,余穴用捻转补法,神阙以艾炷配以姜片灸之,留针30 min;肾俞、命门拔火罐以温阳补肾,隔两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1 a,患者行经偶有小腹隐痛,无明显不适。

按:本病中医诊为痛经,证为寒凝胞宫,西医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诊为原发性痛经。患者青年女性,饮食不节,暴食生冷,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患者局部怕冷,得温则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细均为阴寒内盛之征。故以温经活血止痛,温肾散寒为法,取三阴交活血化疲,通经止痛;关元、气海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气血,暖下焦,养冲任;地机为脾经的郗穴,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与冲脉相通,可降上逆之冲气而止呕。配合艾灸神阙及命门、腰阳关拔罐,共同发挥暖宫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治疗3个月,随访半年,并未复发,收效良好。

综上所述,任脉腧穴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在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时,应仔细辨明各种妇科病的病机,注重任脉腧穴的选择,积极调理冲任,从而精妙组方,以取得良好的疗效[8-9]。

[1]康珊萍,刘汉玉,董绍萍,等.试论冲任学说与中医妇科的关系[J].现代中医药,2004,24(4):48-49

[2]刘 喆,王改梅.试论经络与女性生理病理的关系[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16(6):38-41

[3]孟云风.冲任二脉与妇科证治浅析[J].江苏中医,1999,20(12):44-45.

[4]陈 薇.试论冲任二脉与妇女特殊生理病理的关系[J].光明中医,2006,21(12):2-4.

[5]张亚芳.关元、三阴交为主治疗妇科病[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2):80-81.

[6]王亚谓.列缺穴在调治任脉上的应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9):12-13.

[7]杨丹红.妇科针灸治疗学古代文献的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1996,14(4):10-11.

[8]杨丹红,陈汉平.针灸妇科十大要穴及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9):38-40.

[9]苗泽梅,张 倩.刘玉洁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1,28(3):180-181.

猜你喜欢
冲脉胞宫循行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中医名言拾粹
基于玄府理论浅析“畅情开玄通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理论研讨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从肾论治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探讨❋
从冲脉论治经前期综合征
督脉循行考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