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2012-08-15 00:50隋鹏翔张侃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校园体育活动

☐ 隋鹏翔 张侃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以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为依托,由高校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活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1、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可以通过说教,也可以通过环境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实践证明:环境影响对品德的形成有深远的意义。由于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因此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准则、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2、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学生智力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有效手段。现代研究考证,坚持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充分。同时不同性质的运动能为整个大脑神经系统提供各种信息,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此外,人的大脑在工作一定时间后会疲劳,根据高级神经的负诱导规律,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可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完全休息,从而很快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3、促进身体健康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表现形式。体育锻炼过程给人体各器官系统一定的强度和量的刺激,使肌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反应,从而对肌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身体健康。体育文化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和各种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4、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是一支文化素质较高的生力军。从未来工作的需要、社会需要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出发,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毕业后乃至今后人生的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大学阶段树立的终身体育价值观,不仅引导自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还会影响周围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这对发展社会体育,增加体育人口,增进人们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能与他人互相沟通的交往,为他人所理解、接受,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互相配合协助,共同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既要征服自我,又要征服对手,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新起点,不断拼搏。同时这种精神可感染在场的参观者、服务者,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与友谊,使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由此可见,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提供一个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能科学地对待人生和社会生活。

三、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

1、高校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不够重视

多数高校只重视文化建设,而忽视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因而存在着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和体育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这是制约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文化可以促进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然而忽视高校体育文化的教育必定是片面的。建设高校体育文化也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2、受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限制

受各种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造成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及考试评分制度限制了高校学生体育活动个性化发展的潜力,同时造成学校的体育课外活动流于形式,或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的体育活动范围狭小,学生自主建立的自身体育组织活动经验不足。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现行高校教育目标导向及学生就业负担等因素的影响,以校园体育活动方式来达成交往,形成开放向上的高校体育文化生活更有待强化。

3、开设项目单调

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只开设两年体育课,并只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一些大众体育项目,而缺乏游泳、羽毛球、壁球、网球、攀岩等休闲娱乐项目。三、四年级只依靠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进行自我锻炼,许多学生由于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而缺乏体育活动,导致身体素质及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4、中小学体育文化开展的状况限制了大学体育文化的深入发展

中小学体育文化的开展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器材、场地缺乏,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辅导,另外应试教育限制了体育文化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他们对体育文化的概念和价值还不是很了解,不认为是一种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受学生观念和接受体育教育程度的影响。

5、体育设施建设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体育场地以及器材建设显得相对落后,客观上已经不能满足学校体育的需求。虽然有部分高校拥有较好的体育场馆设施,但由于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导致利于率很低,使一部分体育设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落后的体育设施降低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四、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学校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体育课理论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开展体育文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体育馆和师资,采用适合本校的方式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学生通过体育课能够接受身体、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文化,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体育文化修养,从根本上达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全面开展。

2、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体育文化有着很强的渗透力,能够通过竞赛的形式发挥集体的凝聚力。健全领导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顺畅的前提。只有领导重视、各部门支持,学生干部、辅导员共同努力才能使学校体育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加强组织结构建设,提高服务学生的思想意识,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3、创新高校体育文化的观念、内容和形式

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会遇到许多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这些困难和阻力通常是思想观念的不同,只有不断地摸索探求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总结新的思想和理论。结合要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特征,项目特点等,改变工作方法和思维,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结合网络、多媒体等手段加强宣传与运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4、加强校园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因此应重视加强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强对体育文化环境的投入。充分合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用品,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校园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