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剧《女巡按》看阿宫腔的绝处逢生

2012-08-15 00:42花妮娜
文教资料 2012年6期
关键词:巡按富平剧团

花妮娜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历史剧《女巡按》又名《万福莲》、《女观察》、《观音堂》,清嘉庆李芳桂编写,鱼讯、黄俊耀、袁多寿、朱学1959年整理。该剧写唐宫才女谢瑶环受武则天之命巡查江南,庙遇武三思之子武洪调戏民女肖惠娘,义士袁华抱打不平,并与肖惠娘来巡按大营告状。巡按谢瑶环秉公执法,杖责武洪,又撮合肖惠娘与龙向前订婚。谢瑶环仰慕袁华豪侠仗义与其结为伉俪。武洪对谢瑶环怀恨在心,上京诬告,武则天治罪瑶环。谢瑶环在袁华的规劝下,共奔太湖,参加农民起义。

据戏曲资料考证,反映大唐女巡按谢瑶环的戏曲演出有数个版本:碗碗腔《万福莲》,阿宫腔《女巡按》,评剧《谢瑶环》,越剧《谢瑶环》,锡剧《谢瑶环》,以及豫剧《红颜饮差》,等等。但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1961年田汉先生根据碗碗腔《谢瑶环》改编、由中国京剧院首演的京剧历史剧《谢瑶环》。

陕西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阿宫腔,相传是秦朝阿房宫歌女、乐师所唱的宫廷曲调,项羽火烧阿房宫后,乐师歌女逃亡传至民间演变而来。有别于秦腔的慷慨激昂,阿宫腔以细腻温婉而著称。2000多年后的今天,仅在陕西省富平县还保留着这一珍稀的古老剧种。

1960年3 月,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议在西安举行,此后,富平阿宫腔剧团总结经验教训,集中力量,精心排演了《王魁负义》、《女巡按》等剧目,11月,在省文化厅的安排下,阿宫腔剧团先后在周边省市巡回演出。这次演出,历时3个多月,共110天,演出103长,观众达13万人次。《晋南日报》《太原日报》等报纸都发表了评论文章,称其“枯木逢春新花开”、“听起来犹如高山流水,波浪起伏,引人入胜”等。《光明日报》在演出结束时发表综述《阿宫腔重放光芒》,充分肯定这次巡回演出的意义。

1961年9 月,根据陕西省文化厅的安排,阿宫膛剧团由省文化局局长鱼讯亲自率领,赴北京汇报演出,历时40天。在北京怀仁堂,国务院礼堂,军委礼堂,民族文化宫,冶金、煤炭、原子能研究所等剧场汇报演出阿宫腔剧目《女巡按》20场。陈毅、彭真、习仲勋、周扬、沈雁冰(茅盾)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

国庆前夕怀仁堂演出《女巡按》,冯碧茹扮演谢谣环,刘稳新扮演武洪。此时此刻,大家心情特别激动,因为进京演出的剧团只有他们阿宫腔剧团被请进怀仁堂演出。事后,习仲勋副总理以纯正的富平乡音亲切地和他们开玩笑说:“这下回去可能给乡党吹牛皮了,你们把勾锣从富平敲到了国务院。回去再好好排几本好戏,64年再来国务院演出,到时如果国家没有请,我请你们来演出。”

阿宫腔剧团在北京演出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1家报刊共发表评论文章51篇,北京、陕西两个广播电台转播了演出实况,中国百代公司灌制了唱片。全国剧协、音协和文联分别召开了专题讨论会,对阿宫腔音乐、曲调,对演员的演唱技巧和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人民日报》发表了《老树新花,别具一格》,《光明日报》发表了《阿宫腔永放光彩》,《北京日报》发表了《陕西阿宫腔初次在京上演》等评论文章。之后,剧团又应山东省的邀请,到济南、青岛、淄博等地访问演出20多天。《大众日报》、《淄博日报》、《青岛日报》发表评论文章。青岛柳腔剧团称其“新颖可爱,十分亲切”,尤其“阿宫腔和柳腔,都具有高八度和低八度的特点,也有许多适宜抒情的特点。”(《青岛日报》,1961年11月12日)这一时期是剧团极盛时期,收入创建团以来的最高记录(1961年平均每场收入近1000元);29个兄弟剧团来团学习,起到了教学示范、切磋技艺、提高艺术质量的作用。

11月17 日阿宫腔剧团回到陕西,并向社会各界作了汇报演出。《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发表了王烈写的《幸福荣誉收获》等文章,赞赏阿宫腔搬上大舞台的成功探索,肯定了《女巡按》等是优秀的艺术成果。

“文化大革命”期间,阿宫腔翻高遏低之声被批为靡靡之音,阿宫腔的代表剧目《女巡按》等戏遭到严厉批判。剧团唯一的 “秀才”王玉珊同志因为改编剧本被加上莫须有的“历史问题”罪名,遭受批斗,后积郁成疾而死。一批正处于艺术青春期的优秀演职人员遭到埋没,失去了宝贵的艺术创新年华。这是阿宫腔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

随着“四人帮”的垮台,文艺界逐渐开始解冻,被禁十多年的传统戏恢复上演,这是戏曲复苏的信号。1979年到1981年期间,阿宫腔剧团开始重新排演《女巡按》等传统剧目,新秀生机勃勃的演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好评。另外,从这一时期到1992年,阿宫腔编剧曾长安同志的现代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总之,这一时期的阿宫腔,各方同心协力,艺术成就显著。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艺术的需求更趋向多元和时尚。各大剧种在生存竞争中苦苦求索、奋力突围。而处于一隅的地方剧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都处于无力应付的劣势。阿宫腔也不可避免地进入徘徊期。它已经在日渐汹涌的经济大潮中日趋没落,人们对金钱的关注早已超越对这门艺术的关注。

阿宫腔的衰败是不言而喻的,发展欠劲,前途晦暗,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演人员水平欠缺,没有大师级灵魂人物。

提起阿宫腔巨匠段天焕,村里的一些老人还能很激动地叫出他“焕子娃”的小名。这源于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声望的广泛传播,这一声望是和他的功底、唱腔、人格等成正比的。可惜的是,找遍富平及临县各地,也难发现一个可以和他相媲美的人物。

2.培养机制不完善,后继表演人才缺乏。

以传统的师带徒方式培养后继人才,不论从效率还是从其他方面来看显然都是不明智的。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培养模式仍难以摆脱这一处境,而以正规的学校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出现。

3.经费欠缺,县剧团处境举步维艰。

曾经显赫一时的富平剧团现如今已经沦落到了靠行走卖艺以维持生计的地步。经费欠缺,人才流失严重,未来走向不明,是富平剧团面临的三大发展难题。

4.成长土壤几无,有效观众群急待培养。

艺术存在的基础是民众的喜爱,缺乏大众土壤的艺术,即使再高雅,也不过人们眼里的空中楼阁,总会被时间的流水冲刷得无影无踪。

阿宫腔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即在这一点:缺乏有效观众,支持度不高。因此,即使能够获得足够的经费、拥有绝佳的表演人才,它的存在也不会久远。有效观众是需要慢慢培养的,要调动观众的热情,就需要高质量的表演和高水准的人才。但阿宫腔的现状难以让民众对它产生足够的热情。

毫无疑问,阿宫腔是因民而起,因民而兴的,在繁荣中国的戏曲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它的发展,还要靠政府、社会、艺术界的广泛合作与支持才能获得再一次的腾飞。

2006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阿宫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年,由剧团姊妹花谢迎春(笔名梦淑)、谢艳春编剧,富平县阿宫腔剧团排演,《女巡按》再一次登上了舞台。此次,谢迎春、谢艳春编剧从结构、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了再创作。使剧本不但在主题思想的内涵上得到新的升华,注入新的时代气息,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1)重新构架故事,全新开掘主题;(2)塑造历史人物,引发多维思考;(3)营造悲剧意蕴,体现生命价值。编剧谢迎春在《女巡按》的编创谈中说道:“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开掘传统题材的深刻意蕴,将传统文化的根基融入现代审美中,让生命价值更加绚丽多彩,是我们编创本剧的共同追求。”10月份,该剧参加了全省庆祝建国60周年戏曲调演。《女巡按》又一次登上舞台,意味着传统戏剧阿宫腔重获新生。

2010年8 月,首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阿宫腔剧种的学术专著《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出版。这是阿宫腔搬上大舞台的历史记录,也是阿宫腔剧史学术探讨的先导。它填补了陕西地方戏没有阿宫腔研究的空白,对阿宫腔的弘扬继承,当前及今后的发展、创新、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一书的作者曾长安先生表示,他相信阿宫腔一定会走出眼下困境,重获其艺术青春。对此,我也表示赞同:因为真正的艺术是不会死的。一旦暂时的浮躁和喧哗退去,阿宫腔这朵艺术奇葩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艰难探索中,定会重吐芳菲。

猜你喜欢
巡按富平剧团
富平村里唱秧歌
大美富平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富平村里唱秧歌
巡按御史:正义化身or腐败渊薮?
富平柿饼
巡按的派与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