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俗中带雅”的词学观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
关键词:词论词学李渔

石 昭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才气横溢的文艺家。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生活中,李渔都是一个徘徊在雅俗间的人。明末清初的科举制度埋没了大批有才学的文人,同时,黑暗的政治又使满怀抱负的文人报国无门,于是他们沉溺于歌舞女色,寄情于亭台楼阁、游山玩水、金石字画,甚至关注饮食、戏曲等“俗世”,并在这方面灌注了文人雅趣,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雅俗相间的文化。李渔生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自然沾染了斑驳陆离的风气。其《闲情偶寄》即是于俗事之中灌注雅趣的代表作品,涉及词曲、声容、饮食、园林、花艺等“俗”的艺术形式,并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艺术修养与生活情趣。李渔的词论《窥词管见》同样也有此特点,即“俗中带雅”。换句话说,其词论格调是尚俗的,又在一定程度上追求文人“雅”趣。

一、“通俗”的词学主张

李渔非常重视文学语言的通俗化。在论述“词要”的时候,他首先提出“贵显浅”的主张,也就是说,文学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多都将“雅”视作一种美学风范。《论语·述而》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所谓“雅言”是古西周人用的语言,所以又称正言,是当时的官话。而“雅”在《诗经》中作为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又被称作“正声雅乐”。“雅”的“纯正”,它受到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推崇,所以人们将知识分子称作“文人雅士”。而“俗”似乎完全地与“雅”对立开来,只属于普通老百姓。其实在审美意义上的“俗”有通俗、俚俗和庸俗、鄙俗的区分,为大众所容易阅读和领会的文学艺术创作就是通俗、俚俗的作品,有很多文人从这个角度出发都有着以俗为美、以俗为雅的创作意识。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就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他的诗歌中有很多口语化的句子。宋初的诗人梅尧臣明确肯定了“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对苏轼、黄庭坚等词人都产生了影响。到了元明清三代,通俗、俚俗的小说和戏曲艺术更是盛行一时。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雅文学”多指写给有较高文化素养者的文学,而“俗文学”则是写给市民等文化水平不高的阶层看的。由于历史上一直认为市民是俗人,而且雅高俗低,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无不是一种“俗”,于是“俗人”喜好读的就被称作“俗文学”,“雅人”喜好读的就成为“雅文学”了。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给“俗文学”下过一个定义:

“‘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换句话说,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1]

事实上,我们如要评估某篇(部)作品是否是通俗文学,不外乎从三方面去加以考察:其一,是否与世俗沟通,其二,是否浅显易懂,其三,是否有娱乐消遣功能。按照郑振铎的观点,“俗文学”为获大众的青睐,就须易于理解,而且可作为闲暇时间的消遣,活泼、新颖,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式;“雅文学”流行于知识阶层,往往深奥、正统,内涵丰富。

对照现代学者的俗文艺观,我们可以看出,李渔的词论的确有着推崇词的通俗性的倾向。李渔词学的通俗观有三:

其一,选题的“习闻习见”。李渔主张作词要选择常见之事,于“饮食居处之内,布帛菽粟之间”写出新颖的东西,别出心裁而又“不出寻常见闻之外”。旧熟的题材容易被市民接受,易于民众理解,而在此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可以吸引其目光,迎合他们的口味。

其二,词忌讳用生冷字句。李渔认为,词之最忌者“有道学气,有书本气,有禅和子气”、“隐事僻句”与“冷子”,深奥的语言与生僻的字句不易于大众的理解,词作只需要“存稍雅去甚俗”就可以了。

其三,可解性是作词的首要条件。作词莫要先论好坏,要看它的可解性,正所谓“诗词未论美恶,先要使人可解,白香山一言,破尽千古词人魔障,老妪尚使能解”。作词如讲话,不是与文人交谈,而是与妇女奴婢交谈,“并勿作填词做,竟作与人面谈。又勿作与文人面谈,而与市民百姓面谈。有一字难解者,即为易去”。[2]既然读者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城市市民,他们普遍不能理解高深的文辞,因而李渔主张浅显直白的表达方式。

因此,李渔将词作的对象设置为普通市民,重视词与大众沟通的能力以及可解性。这些都表明了李渔词论尚俗的倾向。

二、“尚俗”的词学宗旨

“求雅”还是“尚俗”,这是词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尚俗”者如欧阳炯、王世贞、杨慎等;“求雅”者也不在少数,如张炎、张惠言、刘熙载等。词论家们各自有不同的取向,而“尚俗”是李渔的词学取向。李渔曾作过一首赞美柳永的词《春风吊柳七》:

到春来,歌从字里生哀。是何人,暗中作祟,故令舌本慵抬。因自何、神前默祷,才知是、作者生灾。柳七词多,堪称曲祖,精魄不肯葬篙莱。思报本、人人动念,餯分典金钗。才一霎、风流冢上,踏满弓鞋。问郎君,才何恁巧,能令拙口生乖。不同时,恼翻后学难偕老、怨杀吾侪。口袅香魂,舌翻情浪,何殊夜夜伴多才。只此尽堪自慰,何必怅幽怀。做成例、年年此日,一奠荒台。[3]

文学史上,柳永之词有偏俗的倾向,故而多受非议。苏轼批评秦观作词“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李清照评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柳永词多写男女之情,且不乏直露之语,又多有描写市井、繁华都市的题材,这些恰恰都是“文人雅士”所鄙夷的;在创作上,柳永喜用俚语、俗语,多白描、铺叙手法,使得词直白浅显而不含蓄,创作手法也不符合雅词规范,遭到诟病是必然的。而李渔这首词对柳永的赞美溢于言表,由此我们便可更清晰地看出李渔尚俗的倾向了。

从李渔的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尚俗的倾向。从题材内容上来看,他的词多是应景、闺情、咏物之作,大都属于俗词的范围;多采用白描手法、直白浅显的语言作词:

花影已归墙上,凝望;灯烬复明时,人非无事故来迟。疑么疑,疑么疑。——《荷叶杯·闺情》

渴死花间偶遇,难去;纤手乍相承,忽听莺语似人声。惊么惊,惊么惊。 ——《荷叶杯·偶遇》[4]

《闺情》写的是男女相会,男方迟到而引起女方的情感波动;《偶遇》描写热恋中的情人偶遇于花间,刻画了恋人柔情脉脉、纤手相牵却又怕被人发现的紧张情态。李渔这两首词都是传统的闺情之作,又用了“疑么疑”、“惊么惊”这一类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可看做是俗词。实际上,李渔的词作大都有这种特点。

李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从事过出版业,写作、印刷、出版都是李渔一人操办,能否创作出“适销对路”的作品对他来说十分重要。只有迎合市民阶层的趣味,才能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文章作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作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故贵浅而不贵深”(《闲情偶寄》),李渔的词论与词作都体现出很浓重的“为平民”的通俗性。李渔尚俗的倾向除了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晚明出现的通俗文学的潮流相关。这一时期出现了《三言》、《二拍》、《金瓶梅》等一大批通俗文学作品,有诸多大家在理论上也给通俗文学以支援,金圣叹为《水浒传》等作品作评注,公安派提倡向民间文学学习。这都足以说明明末清初的通俗文学潮流声势之浩大。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李渔有尚俗的词学取向就不足为奇了。

三、“雅俗”的词学追求

李渔的“尚俗”宗旨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他并非一味求俗,在其内心之中还存在着一种“求雅”的情结。有时他将自己定位为雅人,认为自己所行之事为雅事。他曾说,卖花是俗事,但在卖花的过程中可以欣赏花,那卖花也变成雅事了。李渔的雅士情结在文学上是强调“文人之笔”:“不俗则类腐儒之谈,太俗即非文人之笔”。“文人之笔”的内涵中已经包括了雅的要求,若“一味浅显而不知分别,则将日流粗俗,求文人之笔而不可得矣”。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李渔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襁褓识字,总角成篇,于诗书六艺之文,虽未精穷其义,然皆浅涉一过”(《闲情偶寄》)。儒家文化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他崇敬儒家先贤,“征圣”且“宗经”,因而注定不能离开所谓的“雅正”而求俗。

这样,李渔词论在尚俗的底色上又显现出一些雅的风采,构成“雅俗”。首先,李渔主张在词作中表现忠孝节义,这是求雅的必要条件。他认为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以“俗中带雅”了:“雅中带俗,又于雅中见俗,活处寓板,即板处活证。此等虽难,犹是词客优为之事。所难者,要有关系。关系维何?曰:于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使忠孝节义之心,得此愈显。 ”[5]

其次,李渔主张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创造含蓄委婉的作品。他曾多次强调词要遵循儒家的温柔敦厚之旨,反对在词中出现不含蓄的言语、不注重仪态的行为:

“从来尤物,美不自知,知亦不肯自形于口,未有之夸其美,而谓我胜于花者。况揉碎花枝,是何等不韵之事,挼花打人,是何等暴戾之形,悠闲之义何居,温柔二字何安?”(《窥词管见》)

为了进一步申明自己的“意深词浅”的主张,李渔还将“今曲”与“元曲”作了对照,以为“今曲”的毛病在于“心口皆深”,不可取;而元曲的长处则是:“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这里指出了文学语言的三种状况:一是“心口皆深”(这是“今曲”的语言);一是词浅意深(这是“元曲”的语言);一是词浅而意亦浅(这是最要不得的)。李渔称赞词浅意深的语言,这是很对的。

李渔的词学思想一方面集中表现在《闲情偶寄》,另一方面散见于他的其他一些诗文之中,特别是《窥词管见》有不少精彩的词学观念。总体上,李渔的词论呈现出尚俗的倾向,但又有一定的求雅情趣,从而形成了“俗中带雅”的词论观点。

[1]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1.

[2] 李渔全集(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513.

[3] 李渔全集(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495.

[4] 李渔全集(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380.

[5] 李渔全集(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57.

猜你喜欢
词论词学李渔
21 世纪前二十年(2001—2020)李清照《词论》研究综述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SOLES OF WIT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李清照《词论》浅析
谈词论人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