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2-08-15 00:43
外语与翻译 2012年3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刘 虹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410114)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最为剧烈的时期,是心理问题和困惑出现较多而自己又缺乏调整解决能力的特殊时期。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为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组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针对调查目的,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并抽取了4所本科高校、6所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每所高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7份。在样本选择时,采取了分层和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先按性别选取男生楼和女生楼,再按年级确定宿舍楼的寝室数量,最后按照等距抽样的原则确定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为:(1)按性别分,男生673人,女生724人;(2)按大学入学前的文理科分,文科类学生586人,理科类考生811人;(3)按生源地分,城市生源617人,农村生源780人;(4)按年级分,一年级387人,二年级456人,三年级319人,四年级235人;(5)按政治面貌分,中共党员248人,共青团员1096人,其他53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项调查主要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具体心理问题的现状和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倾向三个方面考察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

1.关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认知

在回答“您认为心理素质的培养对您的学习生活重要吗?”问题时,选择“很重要”、“比较重要”的分别占54.7%、38.2%。

在回答“您认为情商和智商哪个重要”问题时,选择“情商更重要”、“同样重要”的分别占26.5%、57.1%。

在回答“是否清楚心理健康含义”问题时,选择“一般”、“比较模糊”、“不清楚”的接近50%。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在生活学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示了高度的认同。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心理健康的确切含义。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适当的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2.关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的评价

在回答“您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怎样?”问题时,15.3%人认为“比较好”和“非常好”,而认为“一般”和“较差”的分别占到了55.4%和26.9%,有2.4%的调查对象选择“非常差”。这说明大学生对自己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能够认识到这个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这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存在于个体而是存在于群体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3.关于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认识

在回答“您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怎么样”问题时,选择“非常好”的占6.0%,“比较好”占41.2%,“一般”占35.1%,“较差”占14.5%,“非常差”占3.2%。

在回答“您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是什么”问题时,11.6%选择“健康”,48.3%选择“较健康”,而选择“有较轻的心理障碍”的人占32.5%,选择“有较重的心理障碍”的人占7.6%。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给予肯定性评价的达82.3%,给予否定性评价的达17.7%。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的达59.9%,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达40.1%,说明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应该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现状

在回答“您是否感觉到有心理压力”问题时,选择“经常”或“偶尔”的分别占22.5%和68.1%。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可以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状况,但是心理压力过大,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调查表明(多选选择),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主要是“无端苦闷”(占43.2%)、“懒散不思进取”(占44.3%)、“自卑”(占 33.7%)、“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占22.7%)、“反应迟钝”(占 21.5%)、“不愿与人交往”(占23.6%)、“多疑”(占 18.9%)、“浑身难受却查不出什么毛病”(占9.4%)、“长期失眠”(占 13.7%)、“常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占9.3%)。这说明,大学生虽然能够切身地感觉到心理上的困扰,但对于导致心理困扰的原因并不清楚,因而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困扰。

在回答“您的压力从何而来”问题时,“学习方面”占31.3%,“人际关系方面”占28.3%,“感情方面”占27.8%,“家庭环境方面”占12.1%,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而在回答“您觉得目前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什么方面?(多选)”问题时,依次是“人际交往障碍”(占 49.8%)、“”缺乏生活目标(占46.4%)、“缺乏意志力”(占 41.0%)、“性格缺陷”(占 23.8%)、“自卑”(占 31.8%)、“抑郁”(占19.5%)、“学习障碍”(占21.4%)、“情感障碍”(占18.6%)、“忧虑”(占11.0%)、“失眠”(占9.0%)、“性心理障碍”(占11.2%)、“强迫症状”(占5.0%)。

心理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认真分析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就可以找到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病因。根据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交往和人生挫折三个方面。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他们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学有余力的同时还要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的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希望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有的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有的从一入学就开始为圆自己的考研梦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因此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已经占了多数,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而较少地考虑他人的意志和利益。这样,他们在与其他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就极易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这种人际关系压力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

1.关于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在回答“您是否认为去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就有心理疾病”问题时,认为“有病”的只占6.9%,认为“不一定”的占78.2%,认为“没有”的占14.9%;在回答“您是否会因为被人议论而不敢去咨询吗”问题时,选择“会”的占13.6%,选择“有时会”的占28.1%,选择“不会”的占58.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在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扰方面的重要意义是比较认同的,对于“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病”这种以往的带有偏见的观点,大学生有着比较客观、理智的看法。所以,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态度是客观而积极的,这就为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了可能。

但是,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状况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在回答“您曾经接受过心理咨询吗”问题时,只有3.2%的学生选择“经常”,有16.1%的学生选择“偶尔”,而有80.7%的学生选择“从未有”。这就说明,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或者是力量不强,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者是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知道去哪里咨询。总之,心理咨询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2.关于心理咨询的方式。

在回答“您认为哪种心理咨询方式最好”问题时,35.2%的学生选择“面谈咨询”,22.3%的学生选择“网上咨询”,19.2%的学生选择“电话咨询”,19.4%的学生选择“书信咨询”,选择“其他”的占4.2%。

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也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比如通过网络的途径可以消除面谈时的一些尴尬,学生可能更能够坦率客观地阐述自己的问题,这对于问题的解决、压力的缓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结论与对策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并且指明了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够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根据国内外专家观点,一般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坚强;(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适应能力强;(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根据上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论是: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是在情绪、人际交往和面对压力等具体问题的解决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多样化和本土化。学校应该完善心理咨询工作和培养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程度,同时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使学生顺利完成大学这一特定阶段的任务,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都处于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

为了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领导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议事日程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学校的特殊情况,而是几乎涵盖整个高校系统的普遍性的问题;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也不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是几乎涉及到每个学生,那么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力量所能够做到的,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全力的配合与力量的整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实行主管校领导负责制。要使相关部门、学校和各院系领导、教师和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把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迫切任务来抓。

(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和服务部门,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想方设法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第一层服务网络是由学校组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机构成员由学校的专家组成,作为全校最高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同时负责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规划,统筹安排具体教育活动,开展全校性的心理咨询活动等。第二层服务网络是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服务团体。它的成员包括各班级的辅导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和团委相关人员,职责是负责落实学校心理指导中心部署的有关工作,结合本部门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要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十分了解,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工作潜能的群体。定期与学生集体或单个学生进行交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避免不必要的恶性事件发生。第三层服务网络是由有一定心理学基础、责任心强的学生组成的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各级学生会和其他类型的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组织。这些组织一方面负责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团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与他人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传授而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方法的。应结合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这些课程要依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设,在内容上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

学校应针对学生成长的需要定期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例如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技巧讨论、择业心理分析与求职等等。各高校应将心理教育课纳入素质教育课中,在教学计划中落实。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各高校要花大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注重学校文化培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和宽松理解的环境。

[1]刘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6 -258.

[2]郭洪芹.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构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3):93 -96.

[3]刘晓粤.广州某医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6,(14):1099 -1100.

[4]陈萍.地方高校心理异常学生状况分析及管理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0,(3):90 -92.

[5]张跃民.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问题及原因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3):106 -109.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