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蒂姆·波顿电影中的哥特质*

2012-08-15 00:43
外语与翻译 2012年3期
关键词:波顿哥特蒂姆

梁 毅

(梧州学院外语系,广西梧州543002)

哥特电影在欧美电影市场中一直处于非著名电影类型的边缘地带,其发展过程曲折而艰辛。直到2007年,导演蒂姆·波顿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这座奖杯使他成为这个时代最受瞩目的哥特电影大师,同时也让哥特电影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近几年,波顿作品的受众面逐渐拓宽,也让过去对他怀疑误解的人们转而开始欣赏他,同时,也让哥特电影从边缘地带逐渐走入主流电影市场。提到波顿的电影风格,每个人都会立刻想到童话和哥特电影,这些都源于他的作品中的独特的哥特气质,本文将就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拍摄手法

哥特电影属于神话影像系统,影片本身就充满了一些我们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神话生物。其中的超自然元素,必然导致一种偏向科幻片构图技巧的诡异拍摄手法,也不排除使用3D技术。然而,蒂姆·波顿在其最初的创作中却很抗拒使用这一系列的技术,坚持使用定格技术。特别是在创作《圣诞惊魂夜》和《骷髅新娘》这两部动画长片时,波顿运用了他所熟知的定格动画在一片黑暗中揭示人性阴暗和世间隐藏的美好。

波顿甚至曾经希望在《火星人玩转地球》中也使用定格技术拍摄特技效果。直到工业光魔公司为他展示了他们在《侏罗纪公园》中所使用的电脑特技,波顿才做出改变。开始使用电脑技术后,波顿如鱼得水。由于其动画师的从业经历,同时又对哥特式动画电影的情结颇为深切,波顿在拍摄时,往往会使用大量类似动画片的拍摄技巧和拍摄角度。如:《荒唐小混蛋奇遇记》中,塑造的是一个活在卡通人生中,具有双重人格的一个大男孩。我们可以看到,男主角虽然是个成年人,他的房间里却堆满了各种玩具。当影片拍摄到近景时,主角夸张的面部表情则会让你怀疑你看到的是一个闹剧动画式的卡通人物,而不是喜剧中的真人。深究其工作经历,波顿作品中的这种特色可以说是来源于对动画大师查克·琼斯(《兔八哥》导演)崇拜和学习。

波顿也将他最爱的哥特电影中黑暗色调贯穿始终。尽管在他的电影中也不乏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那样色彩多样的画面,但始终有蒙上了一层灰的感觉。从拍摄场景中,波顿也会找寻一些特殊的角度。比如《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住的古堡,除了使用传统的远近拍摄之外,波顿还细细的用镜头扫描了古堡内制造爱德华的实验室。这个场景是波顿参照《文森特》里的实验室以及《弗兰肯斯坦》原著小说里的实验室还原回来的,着实是充满着令人惊叹的哥特魅力。

二、叙事结构

在叙事结构上,大部分的西方媒体都认为,蒂姆·波顿“根本不懂什么叫叙事”。笔者认为,看惯了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的人们刚开始会不适应波顿这种“闹剧式”的混乱叙事是情有可原的。

现在,波顿的已经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大多数人在评论他的作品时常常会说:“这个场景的确很‘蒂姆·波顿’。”正如笔者在上一小节所说,波顿的电影几乎无法划清动画与真人电影的界限,而是干脆不分彼此得被他的魔术手糅合在了一起。

当然,波顿尝试突破的阶段也曾拍过几部不卖座也无法让影迷叫好的电影,比如《决战猩球》。但是这位“电影偏执狂”却没有因此放弃。具体说来,他在后期的创作中借鉴了查克·琼斯的闹剧动画理论,才使得他的作品向于闹剧动画叙事结构——荒诞的超现实主义的叙事结构。

可以说,插科打诨式的片段不仅仅是波顿在工作室里的即兴创作,而是极具创作力和“灵光一闪”式的“波顿制造”标签。正如我们在《甲壳虫汁》里看到的,夸张的元素,不断的把人物从旁插入,貌似是一群人和鬼怪在胡闹,实则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在叙述死亡这一严肃的话题,但是难免让人感到矛盾的是,在情节设置上人死后会保持死亡时的面貌,鬼魂夫妻却保持生前的模样遇到了甲壳虫汁,甲壳虫汁死后也没有重新回到“死后的世界”,因此波顿本人和影迷都对这类动画式的叙事开始感到不适。

论及其叙事结构的转折点,不得不提的就是《剪刀手爱德华》。从《剪刀手爱德华》类似讲童话故事的开头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童话式叙事结构,其中导演所展现的善恶观显然是也是从儿童心理角度出发,从而构成了童话式叙事结构。而这种叙述方式也延续到了波顿少有的剧情片《大鱼》之中,波顿在这个时期的作品显然已经从《甲壳虫汁》、《火星人玩转地球》脱离出来了。《大鱼》是一部由一个个传奇片段串联起来的“老爸历险记”,这部历险记以父亲死后变成了大鱼的神奇场面结局,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具备了童话式叙事的特质,因而大受好评。

影片的成功也表明,童话式的叙事结构显然比动画式的更适合波顿,也更符合观众的口味。因此波顿也将其沿用至今。在后来的《断头谷》、《理发师陶德》等这一类原本应该是严肃的哥特式恐怖片中,波顿开始不断加入他独有的黑色幽默,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严肃的话题变得像童话故事,即使是再严肃的电影也会让人突然间笑出声来,童话结构显而易见。

从这一时期开始,波顿的作品越来越多趋向于传奇故事和电视卡通作品的改编,这恰好契合了他的童话叙事结构,使得他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他的作品也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三、人物塑造

属于波顿的哥特电影的特质之中,人物塑造这一点举足轻重。通常我们看到的不是吸血鬼就是异教徒,波顿的人物塑造再不局限于此。

他所塑造的人物都具备着深邃眼神,阴郁而孤独。高贵又冷傲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比谁都纯白善良的心。这些角色因为想法、行为不合常规被视为令人恐惧的怪胎,即非正常人类。其中首推的还得是长着剪刀手的爱德华。他是一个人造人,弗兰肯斯坦式的出身背景以及阴郁可怕的面容使他被视为怪物,但在他与镇上人们逐渐靠近的过程中,那颗单纯可贵的心。类似的角色还有理发师陶德。这个阴郁又脆弱的哥特男性角色,为了复仇不断杀死无辜的人,最终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也死于自己的剃刀。但是更令人关注的是他身边那位烧饼店老板娘,拉维特夫人。通常,我们在哥特电影里看到的主角大部分是具备哥特气质的男性,然而在本片奇诡的背景之下出现了一个肤白如活死人的哥特女性角色。她同样具有深邃的黑眼圈、苍白的面容和华丽的哥特装束。唯一不同的是,她内心的冷血与她对陶德的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高贵又阴郁的哥特人物塑造使得波顿的电影比起其他同类电影更胜一筹,当然也要归功于他的两位爱将:约翰尼·德普和他的亲密爱人海伦娜·伯翰·卡特。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优秀演员的长相都十分的“哥特”,凹陷的双眼、苍白如活死人的脸、高高的颧骨、不易察觉的邪魅笑容和奇诡的气质。这些都是波顿创作时所必须的演员特质,同时也成为波顿作品的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四、独特的配乐

除了演员之外,还有一个标志性元素构成了蒂姆·波顿式的哥特电影,就是好莱坞著名作曲家,丹尼·埃夫曼。

在隶属哥特的音乐范式中,哥特式摇滚是脱胎于哥特文化的一种特立独行的音乐种类,也曾被运用于电影的配乐。但是,丹尼的作品却鲜有使用这一与哥特有直接联系的音乐。

作为独立作曲的丹尼可以说是恐怖、惊悚、科幻等跨领域类型电影的宠儿。他的音乐风格相当“阴郁”,并且具有鲜明的哥特式的风格特点,这几乎是无法复制的。

应该说每个电影配乐大师都会钟爱交响乐,而丹尼却能将迷幻摇滚乐与交响乐相融合,用看上去几乎无法搭配的乐器,编织出与电影惊人相符的乐曲。其主要的特征是“小调、低音旋律和曲式,以及在旋律与和声上频繁的使用不和协音……”可以说,这些特征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电影的配乐,而是不属于任何一种音乐类型的创作,让人觉得不可捉摸。这些特性足以让波顿与他一见如故,一合作就是26年。

以上这些波顿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正是其电影引人注目之处。

[1][美]艾莉森·麦克马汉.蒂姆·波顿的电影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美]蒂姆·波顿.牡蛎男孩的忧郁之死及其他故事[M].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

[3]郭莹.蒂姆·波顿: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的诠释者[D].重庆: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2010.

[4]智琛,梁苗.试论蒂姆伯顿的哥特式电影[J].电影文学,2011,(3).

猜你喜欢
波顿哥特蒂姆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波顿历险记
锋利少女
占卜不靠谱——蒂姆丢了一只鸡
圣犬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蒂姆·波顿:怪物也很美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巨人的小房子
波顿(东莞)香料项目奠基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