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2012-08-15 00:55陈云华
当代临床医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软骨

陈云华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人民医院 202450)

自从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奈啶酸问世以来, 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了。现广泛用于临床的普遍为第三、四代产品。其共同点含4-喹诺酮基本母核,为人工合成,选择性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碍DNA复制,导致细菌DNA不能正常合成与修复而引起杀菌作用。其优点为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口服注射吸收好、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迅速、耐药性少。近几年来临床使用量逐年递增。但随着应用的增多及研究的深入,不良反应(ADR)报道呈上升趋势,尤为第三代最为普遍。

1 不良反应(ADR)

1.1 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所有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有厌食、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腹内不适等症状,发生率为2% ~11%。但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差异,大量文献显示,特别是在高剂量下,某些新氟喹诺酮类药物比早期的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更常见。剂量越大,发生率越高。所以使用该类药物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口服药居多,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1.2 中枢神经系统(CNS)反应 平均发生率2.1%~3%。考虑个体因素,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痛、眩晕、疲倦、失眠、视觉异常和噩梦,严重可引起妄想、昏迷、痉挛、惊厥发作。中枢神经刺激作用亦呈剂量依赖性,这已通过对诺氟沙星和其它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所显示。,性别和年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影响,女性远远高于男性,在45岁以下的人群中发生率较高。而进餐后和睡觉前服药可明显降低眩晕和头痛的发生率。。所以应考虑个体因素,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

1.3 变态反应常见为皮疹、急性荨麻疹、药物热、固定性药疹。严重的剥脱性皮炎、肢端大疱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喉头水肿伴胸闷及过敏性休克。

1.4 光敏反应光毒性常为急性发病,以光敏性皮炎最多,表现为红斑、水肿、脱屑、丘疹、小水泡。严重者可致疼痛性大疱。用药期间保持避光状态有利于减少ADR发生。

1.5 肌肉、骨骼系统ADR有少量患者使用时可发生关节红肿、疼痛、关节僵硬和肌肉疼痛,停药后症状均减退或消失。婴幼儿可损害关节软骨。考虑特殊人群,尽可能避免对幼儿软骨发育的影响.虽然目前喹诺酮类药物尚未有引起幼儿软骨损害的临床报道[7],但是动物实验证明已经有明显损害。因此目前在幼儿、孕妇及哺乳妇女中使用仍应引起警惕,专家认为不用或少用,对儿童严格掌握适应证。

1.6 肝脏毒性表现为生化指标异常(如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巩膜及皮肤黄染。

1.7 泌尿系毒性 在碱性尿中易形成结晶尿、尿素氮升高、血尿、肾功能低下等,甚至可发生急性肾衰。

1.8 心脏毒性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和女性患者,表现为心律不齐、室性心动过速等。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有引起低血压和休克的报道。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喹诺酮类药物有直接改变心脏节律的潜力,且其发生率与剂量有一定的依赖性关系。因此临床上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与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如洋地黄、或其它已知可延长QTC间期及引起心动过缓的药物如普萘洛尔联合使用,最大可能降低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2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用药指征掌握其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剂量、给药途径,防止滥用。有过敏史者应慎用,高敏体质者禁用。18岁以下的禁用临床使用疗程不宜过长,,发现及时停换药及对症治疗,除泌尿、消化系统感染应用外,应有药敏试验参照方可应用于临床。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利用喹诺酮类药物高效、方便特点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它的不良反应及用药的合理性,新药虽在上市前做了大量系统的药理、毒理、病例等研究,但对考察其潜在的ADR还是远不够的。因此只有密切关注其安全性,科学、合理、规范地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越性。

猜你喜欢
喹诺酮类药物软骨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原发肺软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