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无序网络舆情引导与监管的实证探析

2012-08-15 00:49马晓辉
关键词:无序阅览室舆情

马晓辉,裴 毅

对高校无序网络舆情引导与监管的实证探析

马晓辉,裴 毅

为应对网络及其衍生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风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冲击,在应用传播学、系统论等方面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网络“失范”现象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无序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环境、身心健康、道德风貌、社会主体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利用电子阅览室等学生用大型机房对高校无序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与监管的一系列策略和方法。

网络舆情;无序;引导;监管;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这里的无序是基于系统理论,指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混乱、无规则的组合,且在运动转化上的无规律性[2]。由于当前的网络舆情呈现出自组织和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的初始传播是无序状态。基于网络舆情的无序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舆情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演变为网络舆情危机。同时,随着“自由、共享、互动”的理念在网民心中的深深植入,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呈现出了危机的常态化和舆情扩散的难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今天的高校网络舆情上体现得更加突出,因为目前大学生网民群体庞大,且其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而他们又有急于参与社会的强烈愿望,所以在面对某些事件或舆论时,常常会情绪冲动。另外,由于社会阅历少,一些蛊惑性的言论很容易在校园迅速传播,并容易形成“蝴蝶效应”。鉴于此,研究高校无序网络舆情的传播,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管方法,对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以及人才培养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无序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无序网络舆情在校园网络的传播必将给高校的和谐、稳定带来冲击,也必将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深远影响。各类“潮”思想、各类“门事件”在校园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风潮就彰显了网络舆情的力量。2010年3月11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一女生公开征集男朋友的愿望引来数千学生围观,而一“红衣男”现场表白使该女生和“红衣男”在各校园网上迅速蹿红[3]。再如,“海南女大学生被领导灌醉强奸”的假新闻以及“李刚门”事件,都曾在校园掀起一次次的舆情风暴。这些“潮”思想、“门”事件,暴露了网络舆情潜在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力,也凸显了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与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体价值观的认知

由于网络的自由、虚拟性和隐匿性,容易使一些网民放纵自己,甚至扭曲自己的本性发表一些杜撰、虚构、夸大事实的随意性言论;有些网民为了达到一些经济等方面的目的,甚至发表一些丧失道德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言论;有些网民为了凸显个性,标新立异,吸引眼球,有时故意发表一些违背正统思想观念、主流意识形态的叛逆性言论……这些网络舆情显然偏离了社会的常态,不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但大学生群体普遍心智尚未成熟,且缺乏社会阅历,再加上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缺乏有效的监管,所以他们对这些舆情容易出现认识的偏差,会误认为这就是社会的常态。这种认识偏差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体价值观的认知。像“海南女大学生被领导灌醉强奸”事件虽然后来被证实是失实的,但是由此事件在网络发酵,产生的舆情已经波及很广,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认知已经产生了深刻的负面烙印。

(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的年龄阶段,在网络舆情群体中表现出较之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特点,他们喜欢探索社会,喜欢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渴望表达自己,希望自己的见解、主张得到关注和认可。强烈的舆论参与意识加上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让部分学生养成了网络依赖。他们大量使用博客、BBS交友聊天,将交友聊天、参与网络讨论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久而久之,这些沉迷于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就会发展成病态的“网瘾”。另外,网络论坛等还常常充斥色情、谣言、侮辱、谩骂、诽谤等不文明的言论,这些言行毫无疑问将给学生身心监控带来伤害,给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三)腐蚀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诱导大学生走向暴力和犯罪

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甚为狭窄,他们在不良网络舆情的熏陶下很容易出现社会主体价值观的认知偏差,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生活和社会就很容易产生焦虑、不满、愤恨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的长期沉积加上某些外部的诱导因素,就会触发情绪失控现象,使学生不经意间表现出暴力行为倾向甚至是诱发犯罪行为。比如“海南女大学生被领导灌醉强奸”舆情事件,就是由于受害女生的一名男同学受到网络不良舆情的“熏陶”,并受到校园网络上“和领导喝酒”、“宾馆开房”等敏感字眼的“刺激”,想当然地编造了这起谣言。虽然该同学的初衷是为同学抱不平,但谣言已经掀起了舆论风暴,不仅给自己的同学甚至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伤害,更使自己无意识地触犯了法律,构成了犯罪。

(四)破坏大学生和谐、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青年大学生群体往往激情、冲动,正义感强烈,且缺乏自控能力,表现在网络舆情的参与上常常是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由于对网络舆情的低免疫力,所以,我们在一些大学论坛、博客上经常可以看到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这就意味着网络上的舆情很容易在校园网络里进一步发酵、传播,当某些网络舆情迅速传播时,就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情绪的聚集、蔓延和互动。当负面新闻、负面事件、负面话题,甚至是负面性质的谣言在校园网络迅速传播时,网络评论、网络批评甚至声讨就会出现。这些事件和新闻还能随着批评的深入进一步地扩散和加重,进而点燃不满情绪。这些夹杂着不满情绪的舆情很容易在校园引发群体性事件,进而破坏大学生和谐、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电子阅览室对无序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监管的价值

(一)地理和公信影响力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支柱部门,不仅拥有大量优质的信息资源,还拥有优秀的人才队伍,优美的学习环境,优质的信息服务,是文化的宝库,是真善美的统一体[4]。电子阅览室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源及其电子阅览服务的同时,天然继承了图书馆在师生中建立的很高的公信影响力,这种公信影响力是利用电子阅览室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管理的资源和资本。另外,电子阅览室是高校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浏览新闻、交友、聊天的聚集地,人流量很大,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公信影响力,也给电子阅览室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监管工作造就了巨大的优势。

(二)技术操作实施方便的优势

电子阅览室是高校师生学习和科研的重要场合。电子阅览室一般都配有优秀、稳定的网络技术与管理人才,齐全、先进的网络硬件设施以及大批量的计算机,更是拥有像万象、金盘等大型的机房管理软件系统。这就为通过电子阅览室的平台,安装、应用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软件,实施舆情热点收集与预警,开展舆情相关的教育以及监管操作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技术保障。

(三)实践演练效果好的优势

大学生群体的舆情控制要达到理想效果,一方面在“导”,另一方面在“管”。课堂教育重点在“导”,防范于未然,电子阅览室则可以“导”、“管”齐用,有的放矢。电子阅览室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网络空间,他们可以真实地面对各种网络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网络舆情。在现实的网络舆情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监管,不仅可以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依托电子阅览室应对无序高校网络舆情的策略

(一)收集学生舆情热点,做好舆情预警

要做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监管,就必须及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热点,并做好舆情预警工作。访谈等传统方式显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在电子阅览室等学生用大型机房,通过网络获取方式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电子阅览室,除可以通过人工巡视和机房管理系统来获取大学生的网络关注点和热点话题外,也可以方便地安装一些舆情监控系统来实时监控和采集网络内容。目前,很多舆情监控软件都能进行过滤、分类和重排等智能化处理网络电子数据,能准确提取文章标题、摘要等相关数据,并能对数据以直观简洁的图表、文章列表等形式表现出来,还能采集到相关信息的浏览人数、回复人数等数据。更重要的是,这类软件通过海量抓取、海量分析、海量存储和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及时分析出信息内容的正负面影响力、信息属性及时间等分类,并能将敏感话题提取,按照时间自动生成简报,如日敏感话题、周敏感话题、月敏感话题等。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及时地做好舆情预警,使随后的引导与监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二)做好话题引导,把握热点话题的主动权

当一个事件开始在网络传播后,随之而来的舆情则开始在网络上发酵。最早对事件做出的评判和给出的观点我们称之为“先声”。“先声”是人民了解事实和展开讨论的基础,所以“先声”往往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能给后续的网络舆论定下基调和方向。网络用户由于从众心理则容易把这些意见当作“多数”或者“优势”意见进行认知[5],愿意认同它的价值判断,附和“先声”主张。因为网络舆论具有从众性和跟风效应,所以高校要想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就必须从如下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可以建立一支由专家、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定期在电子阅览室或利用安装在电子阅览室计算机上的舆情监控软件采集舆情信息,在准确把握学生舆情热点后,有针对性地设计“讨论话题”。其次,针对某些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应及时组织舆情评论员通过电子阅览室的平台发表正面、理性的“先声”性评论,以达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效果,以此来疏导大学生情绪,引导学生网民全面了解新闻事件及其来龙去脉,并推动高校舆论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6]。最后,邀请专家利用电子阅览室的公信影响力公开支持“先声”,以制造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三)通过电子阅览室管理软、硬件平台维护网络纯洁及秩序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便捷、高效,网络舆情也成为一些人利用的工具。这类人通晓网络操作规则,谙熟大众接受心理,常常通过设置相应议题来制造热点,操控网上舆论,达到一些目的。据调查,网络上不少舆论热点都是有组织、有目的,经过精心策划和导演的,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商业炒作痕迹和政治意图背景。这类舆情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不仅影响社会和校园稳定,也对大学生成长和培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针对这类舆情,一方面,舆情管理者应经常通过电子阅览室等学生用大型机房的管理软件平台来给大学生发布群消息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必要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过滤非法有害信息,使其不能进入学生用的公用网络。同时,针对某些蛊惑、煽动、串联等负面舆情,也应及时从电子阅览室机器和网络上删除,以维护校园网络的纯洁及秩序。

(四)开展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舆情教育

基于网络舆情复杂性、难控性以及它的巨大影响力,再加上网络立法的滞后性等因素,对大学生开展以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为主的网络舆情教育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虽然开展网络法纪和自律等方面的舆情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但目前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内容。相比枯燥、单一、具有一定盲目性的课堂说教等教育方式,依托电子阅览室等学生机房,利用网络及资源开展实践性教育的方式就要生动、丰富、针对性性强得多。因为在电子阅览室等大型学生机房教师可以方便地采用文、声、图、视频等综合表现手法来表达教育内容,还可以让同学们亲手查阅相关资料,感受网络环境,体会网络舆情氛围,这样,不但增加了教育信息量,而且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贾举.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网络舆情有序化控制和引导的思考[J].东南传播,2009(3).

[3]原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4]裴毅.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之审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12).

[5]李雪莹.从传播学视角看高校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4).

[6]敬菊华,张珂.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引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G641

A

1673-1999(2012)08-0018-03

马晓辉(1980-),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图书馆馆员;裴毅(1978-),男,河南平舆人,硕士,安徽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

2012-02-16

安徽科技学院思政教育2011年度专项研究课题(2011SZ021)。

猜你喜欢
无序阅览室舆情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车身无序堆叠零件自动抓取系统
环境无序性对消费者多样化寻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张博庭:煤电不能再这么无序发展下去了
无序体系中的国际秩序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