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反讽特色

2012-08-15 00:51赵计梅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班纳特达西傲慢与偏见

赵计梅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引 言

发表于1813年的《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1956)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开篇,作者便写到“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这句戏谑味儿十足的开场白奠定了整部小说的反讽基调。反讽融汇于整部小说的构思之中。它不仅见于各种场面,情节的处理,而且还被运用于塑造人物的个性展现,使整部作品流露出一种暗讽的语调。

反讽(Irony)一词最早出现于柏拉图的《理想国》(Republic)中,原作“佯作无知者”。后来这个词被狭义地理解为“讽刺”、“嘲弄”的意思,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于文学语篇。反讽不同于讥讽(sarcasm),虽然二者相似。反讽不仅没有讥讽那么尖刻,最主要的是反讽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隐含在话语之中的。在文学作品中,反讽主要有三种形式:话语反讽(Verbal Irony),即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This occurs when a character says one thing but suggests or intends the opposite);戏剧反讽(Dramatic Irony),通常指读者意识到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知道的事情(This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what the character thinks to be true and what we(the reader)know to be true);情境反讽(Situational Irony),即事件发展的结果与人们预料的极其不同(It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what happens and what was expected(or what would seem appropriate)。奥斯丁的小说作品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情节相对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奥斯丁的语言经过锤炼,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关注的重点便是这部小说中人物对话的反讽特色。

1.会话含义理论

Marry Louise Pratt(1977)在她的“Toward a Speech Act Theory of Literary Discourse”一书中充分论证了“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并无二致:

There is no valid reason to assume that language stops being itself when it enters a literary work...It is both possible and necessary to develop a unified theory of discourse which allows us to talk about 1iterature in the same terms we use to talk about all the other things people do with language.

既然文学作为语言的一种运用,而不是和语言的其他运用相对立,那么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当然可以用于文学作品分析中。我们可以像分析其他言语活动中的对话一样分析小说中的对话。所以对于《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反讽特色我们可以从语用学角度利用会话含义理论来分析。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2003)在1975年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由一条总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四条次准则组成。他认为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时,为了使语言交际顺利进行并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定的默契,他们遵照一种心照不宣的协议,格莱斯将之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它具体包括4条准则:

(1)数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1)要把话说足;2)但不要多说。

(2)质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要说真话;特别不要说知道是假的东西;同时也不要讲没依据的话。

(3)关联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要说相关的话。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说话要简洁,特别要避免晦涩及避免歧义;同时要简明并有条不紊。数量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应传递适量的信息,不多也不少;质量原则要求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并且说话人对此有充分的依据;关联原则要求说话切题,不说与话题无关的话;方式原则要求说话人清晰有序、不要用语义含糊的词语,简明扼要,避免冗词赘句。

虽然这些准则是人们在交谈中遵守的规约,但它们不同于严格的语言规则,并不是绝对不可违反的。实际上人们的交际行为是在对准则的遵守和对准则的违反两个层次上进行的。会话含义的推导也是建立在对准则的遵守或违反的基础上的。不过二者产生的会话含义却大不相同。前者所产生的会话含义被格莱斯称作一般含义(generalized implicature),而后者被称作特殊含义(particularized implicature)。会话含义理论关注的重点便是这种特殊含义。听话者听到“不合作”的话语时大多并不会导致“合作”的失败,这是因为听话人会越过话语的表面意义去推导出其中的语用含义,这种语用含义就是特殊含义。对于说话人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来产生特殊含义的原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说话人在遵守交际合作大原则的基础上故意违反了某条准则,而这种违反又能被听话人察觉到,且说话人又坚信听话人有类似察觉和理解话语的能力,那么说话人违反准则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定的言外之意。所以特殊含义也就是说话人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人物对话中的反讽从会话含义角度来看便是这种言外之意产生的一种特殊效果。

2.会话含义理论和《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反讽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在人物对话中有意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产生了言外之意,从而制造了反讽的效果。

2.1 违背数量准则

第一部分第一章中当班纳特太太告诉班纳特先生尼日斐花园租出去了并且问他“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时,班纳特先生回答了一句“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班纳特太太的发问是简单疑问句,班纳特先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足够了。而班纳特先生有意违反了量的原则第二条“不要多说”,说了一长句话,其实是对班纳特太太的揶揄。他知道班纳特太太并非真的在询问他,而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告诉他这一好消息并鼓动他尽早去结识她的“猎物”——“一位有钱的单身汉”,好让她完成嫁女儿的心愿。

同样在第一部分第二章,班纳特先生随第一批人拜访了彬格莱先生,因此班纳特太太和她的女儿们就有了与彬格莱交往的机会。但是班纳特先生并没有立刻告诉她们,而是不断地提到彬格莱,谈到彬格莱会喜欢丽萃的帽子,以及他们可以把彬格莱介绍给其他人等一类的话题。因为她们还蒙在鼓里,所以对班纳特先生的话感到困惑不解 (“We are not in that way to know what Mr.Bingley likes”), 继而觉得荒诞不经(“Impossible”、“Nonsense!Nonsense!”),最后当班纳特太太近乎抓狂地说出“I’m sick of Mr.Bingley”后,班纳特先生才将信息补全,告诉她们他已经拜访过了彬格莱先生。班纳特先生之前的话语就是明显的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原则的第一条,没有把话说足。正是因为他没把话说清楚才会有班纳特太太前后大相径庭的表现。而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看太太的反应,开她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由此,同样是受话人的读者很容易便能看出班纳特先生或者说是作者本人对班纳特太太一心只想嫁女儿的讽刺。

2.2 违背质量准则

通过违背质量准则,得到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反讽效果是最常见的做法,通常表现为说话人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小说最开始,当仪表堂堂、举止高贵的达西在舞会上初次遇见伊丽莎白时,上层阶级的傲慢心理使他并未觉察到伊丽莎白的可爱之处,他认为她还算可以,但是还没有标致到让他动心。伊丽莎白那种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上层社会所瞧不起,周围的亲友又缺乏教养,时而在公众场合现丑,这使伊丽莎白羞愧难当。所以社会地位与生活背景的巨大差距促使达西的“傲慢”在自尊心很强的伊丽莎白的心里播下了“偏见”的种子,这些心理活动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们的对话中。在第一部分第十一章,伊丽莎白和达西就人的性格缺陷讨论了几句后,彬格莱小姐与伊丽莎白有两句对话如下:

“Your examination of Mr.Darcy is over,I presume,” said Miss Bingley;—“and pray what is the result?”

“I am perfectly convinced by it that Mr.Darcy has no defect.He owns it himself without disguise.”

前面伊丽莎白和达西谈话时谈到要被人嘲笑的弱点,伊丽莎白提到“vanity and pride”,而达西认为“Yes,vanity is a weakness indeed.But pride—where there is a real superiority of mind,pride will be always under good regulation.”所以上面伊丽莎白的回答正是对这句话的回敬。对达西甚为反感的伊丽莎白不可能对他做这样的称赞,正因为言不由衷,整句话实际上是对达西狂妄自大又不自知的讽刺。

又如小说第二部分第十一章,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遭到了严辞拒绝。伊丽莎白用尖刻的言辞指责他毁掉了韦翰的生活:

“Who that knows what his misfortunes have been,can help feeling an interest in him? ”

“His misfortunes!” repeated Darcy contemptuously;“yes,his misfortunes have been great indeed‘

伊丽莎白把韦翰看作好人,认为他值得同情。但达西知道他的真面目,他这句话就是最典型的违背质量准则,把反话正说。此时达西求婚被拒,又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内心的沮丧和震惊是不难想像的,但他毕竟是有教养的绅士,理智让他不会有过激言行,这句顺着伊丽莎白说出的反讽味十足的话,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达西当时的痛苦。

同样在第三部分第十七章的最后,伊丽莎白接受了达西的第二次求婚并告诉了父亲,父亲和达西相处后对伊丽莎白说“I admire all my three sons-in-law highly,Wickham,perhaps,is my favourite;but I think I shall like your husband quite as well as Jane’s.”班纳特先生说韦翰是自己最喜欢的女婿。事实上,大家都知道班纳特先生深知韦翰是一个无耻之徒,对他不会有一丁点儿的喜爱之意。这句话显然是一句正话反说。老先生对韦翰的“admire”是假,其言外之意是佩服他能如此的无耻;对另外两位女婿的欣赏才是真。班纳特用这句话向伊丽莎白表达了对达西的肯定。同一句话亦贬亦褒,作者的讽刺之旨在这样的矛盾中得以体现。

2.3 违背关联准则

在第一部分第二章中,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丈夫已经拜访过彬格莱先生后欣喜若狂:

“How good it was in you,my dear Mr.Bennet!But I knew I should persuade you at last.I was sure you loved our girls too well to neglect such an acquaintance.Well,how pleased I am!and it is such a good joke,too,that you should have gone this morning,and never said a word about it till now.”

“Now,Kitty,you may cough as much as you choose,” said Mr.Bennet;and,as he spoke,he left the room,fatigued with the raptures of his wife.

这句话看起来牛头不对马嘴,因而违反了关联准则。其实是之前班纳特太太以为班纳特先生没有拜访彬格莱先生,正不顺心,吉蒂不是时候的咳嗽遭到了母亲斥责。现在既然班纳特太太的心情已经转阴为晴,那么吉蒂大可以大胆咳嗽了。班纳特先生这句不相关的话,其实是在讽刺班纳特太太喜怒无常,总喜欢拿自己神经衰弱当借口来无理取闹。作者最后补充性的评述“fatigued with the raptures of his wife”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嘲讽的口吻。

同样还是班纳特夫妇的对话。在第一部分第三章中,班纳特太太正絮絮叨叨向丈夫讲述舞会的情况,当她讲到彬格莱跳的第六场舞时,班纳特先生终于忍受不了了:

“If he had had any compassion for me,” cried her husband impatiently, “he would not have danced half so much!”

这句话违反了关联准则,和班纳特太太正在陈述的话题毫不相关。一方面表明班纳特先生不想再听太太啰嗦下去,另一方面也是在讽刺太太的喋喋不休,毫无见识。

小说里班纳特夫妇间的对话中这种例子几乎不胜枚举,班纳特先生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符合班纳特夫妇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他们对话中的反讽味道使读者注意到班纳特先生对他太太所采取的那种嘲弄挖苦的态度,与班纳特太太脆弱的神经和一心只想着串门、说闲话以及最主要的差事——想方设法将五个女儿嫁出去。

2.4 违背方式准则

在第一部分第十一章,彬格莱小姐因嫌达西说话毒辣,说要惩罚他。她问伊丽莎白该怎么罚他,伊丽莎白答道“Nothing so easy,if you have but the inclination,”……“we can all plague and punish one another.Tease him— laugh at him.— Intimate as you are,you must know how it is to be done.”这个回答显然违反了方式准则,它一点儿也不简明扼要,兜兜转转了半天也没明确说出用哪一种方法来惩罚达西。因为伊丽莎白知道彬格莱小姐喜欢达西,根本就没真想要罚达西。她之所以这样问只是想引起达西的关注。所以伊丽莎白故意对彬格莱小姐说如果她存心要罚达西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最后又将问题推回给了她。实际上,伊丽莎白借此对彬格莱小姐的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进行了反讽。

还有一例,在第三部分第十章,韦翰与丽迪雅结婚后见到伊丽莎白,与她谈起达西的妹妹:“I have heard,indeed,that she is uncommonly improved within this year or two.When I last saw her,she was not very promising.I am very glad you liked her.I hope she will turn out well.”(韦翰)

“Idare say she will;she has got over the most trying age”(伊丽莎白)

在谈到达西妹妹的变化时,伊丽莎白没有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反而用了“trying”这么一个语意含糊的词语,违反了方式准则。此时伊丽莎白早已明了韦翰的种种恶行,而韦翰似乎还想再中伤他人。伊丽莎白故意选用这么一个词,既让韦翰明白自己对其曾做过的事情很清楚使其闭嘴,同时也在暗中嘲讽韦翰的卑鄙无耻。整段对话看起来仍然很客气,但伊丽莎白对韦翰的讽刺之意却表露的淋漓尽致。

结束语

本文在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反讽特色,由此可见,语用学的理论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有极大的适用性。在这部作品中,人物之间在利用以及违背会话合作原则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语用含义,对话的反讽效果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从而使整部小说形成一种尖刻、机智、讽刺、幽默的语言风格,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体会其讽刺的锋芒所指。

Austen,J.(1956).Pride and Prejudice[M].Boston:The Ribersive Press.

Grice,H.P.(2003).Logic and Conversation[A].He Zhaoxiong Selected Readings for Pragmatics[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Pratt,M.L.(1977).Toward a Speech Act Theory of Literary Discourse[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班纳特达西傲慢与偏见
一分钱也没少
秒破命案
秒破命案
傲慢与偏见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GC-MS法分析藏药坐珠达西中的化学成分
语义学与语用学在《傲慢与偏见》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堤坝Forchheimei型非达西渗流场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