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的课堂冲突初探

2012-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新文化文化冲突教育工作者

李 虹

一、文化视域下的课堂冲突

冲突即矛盾、不平衡。课堂冲突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不平衡。课堂冲突的外部表现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冲突,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冲突。课堂文化冲突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文化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文化的建构过程是个体已有的文化结构与外部的新文化相互作用,在新旧文化的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文化结构。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新旧文化的碰撞,就必然导致冲突。而冲突的存在既是原有不平衡状态的打破,又是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形成的契机。课堂先进文化的形成,正是在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课堂文化与以人文性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课堂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形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冲突不可避免,同时也至关重要。

后现代主义倡导的课堂文化要求个体接受新文化并完成对新文化意义的充分建构必然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极易在对新文化同化的过程中,对新文化产生误解,使新文化产生曲解和变异,导致价值观的偏差。而课堂冲突可以将内隐的文化冲突显露于外,引起文化建构者的注意和重视,导致文化的再次建构,直至新文化完全替代旧文化。由此可见,课堂冲突对于先进课堂文化的建构和形成意义非凡。

二、课堂文化冲突的类型

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又由于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因此课堂文化冲突可分为课堂中的师生文化冲突、教师与教材的文化冲突、学生与教材的文化冲突。

(一)师生文化冲突

课堂中的师生冲突表面看来是管与不服管、教与不受教的冲突,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价值观的冲突,也就是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

所谓教师文化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教师先进文化是指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领域具有进步意义的教师文化。当前教师先进文化是在传统的、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教师文化的背景下建构的。在传统的教师文化视角下,教育就是传播知识和文化,教师是先知,学生是后知,因此,先知教育后知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后知服从先知理所当然、毋庸置疑。而在后现代视角下,教育的目的是播种智慧,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不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更不存在服从与被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大多数教师能够自觉地学习先进文化,但是在传统文化的惯性作用下,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对先进教师文化的顺应,更多的是运用已有的传统的教师文化结构去同化先进的教师文化,这样对先进的教师文化的接受一定是不彻底、不精确的。

学生文化指的是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而学生文化尚在形成之中,尚不稳定,还很脆弱,极易受到外部价值观的影响。在外部文化包括教师文化的共同作用之下,既受到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先进文化的影响,同时极易受到强大的教师文化的控制,所以有时出现先进文化的退缩,(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不会自学),有时出现与教师传统文化的对抗(如不服教师的管教),极不稳定。

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在新旧文化的共同冲击下,就会出现教师新文化与学生旧文化的碰撞、教师旧文化与学生新文化的矛盾,这样冲突就产生了。

这种课堂冲突表面看似具有破坏性,但若妥善处置,可以促进新旧文化的相互作用,帮助教师与学生形成各自适合的文化结构,从而促进彼此的发展和提升,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教师与教材的文化冲突

教师与教材的冲突表面上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理解困难或教师对教材使用不当。如教师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价值,割裂地使用教材,无法建立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等。实质上,教师与教材的冲突是教师文化与教材文化的冲突。

所谓教材文化是指教材编撰者试图通过教材传达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教材编撰者个人的文化倾向性对教材文化具有决定作用。他们往往是教育领域或学科教学领域的专家,其价值判断的标准、思维加工的对象以及思维编码的方式具有较强的理论倾向性。他们的文化世界是理性的世界和科学的世界。由于教材编撰者在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其文化属性会自觉不自觉地投射到教材的编撰过程,因此其编撰的教材也就具有了较强的理论科学性和抽象逻辑性。而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因此教师文化则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性和具体形象性。教师文化与教材文化冲突的根源在于,两种文化缺乏沟通和交流,两种文化世界难于理解和融合。

(三)学生与教材的文化冲突

学生与教材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材的抗拒。这种抗拒又分为两种:“不懂”和“无趣”。“不懂”是说学生看不懂教材,找不出重点、难点,理不出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主要源于教材编撰者或教师未能找出恰当的方式,既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又能确保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呈现。“无趣”是说学生感到教材无趣,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这主要归咎于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缺乏时代性、生活性及趣味性。同时,在编码方式上多以符号编码为主,缺乏形象生动性。分析到此,问题看似十分复杂,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但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学生与教材的冲突依旧是文化的冲突,即学生文化与教材文化的冲突。

所谓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群体或个体所具有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学生文化与教材文化的冲突主要缘于教材编撰者与作为学生教材使用指导者的教师对学生文化的研究不足所致。他们缺乏俯下身去平视学生生活世界并融入学生生活世界的谦卑态度。学生的文化世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是多维的、发展变化的、个性鲜明的世界。局外人视之,那是一个复杂的难于理解的世界,而如若参与其中,与之融为一体,时时刻刻关注,一点一滴理解,日久年深必将实现教师文化及以教材文化为依托的教材编撰者的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真正融合。

三、文化视域下的课堂冲突解决策略

文化视域下的课堂冲突实质上是文化的冲突,具体而言就是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堂文化与以人文性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新课堂文化的冲突,就是新旧文化相互作用,并逐渐促使个体在原有的旧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新文化的过程中的冲突。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新文化的建构过程必将经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特别是顺应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变化过程。在坚定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定而耐心地去经历这一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秉持以下几点去解决课堂冲突。

(一)文化互融

所谓文化互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的相互融合。解决课堂冲突的过程实质上是新旧文化相互作用,由不平衡状态走向更高层次平衡状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已有的文化结构与外界异质文化相接触碰撞,必然导致不平衡状态的产生,这种不平衡产生的动力引发两种文化的相互作用,个体只有利用已有的文化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的异质文化,实现与外界异质文化的文化互融,才能解决冲突,走向新的平衡。

若要实现文化互融,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端正态度,面对异质文化,如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文化等,应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做到吸收但不盲从,批判但不排斥;第二,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异质文化,如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活动等;最后,不断加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充实文化内涵,提高接受异质文化的能力。

(二)多维对话

所谓多维对话是指经常性地开展教育专家、教师、学生等多方平等开放的沟通与交流。正如弗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多维对话既有利于实现视界融合,又有利于促进文化再生。视界融合是指不同个体如教育专家、教师、学生等原有的文化结构不同,使其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视角、认知深度也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其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意义解释和价值判断,在各自的头脑中产生不同的认知图景。心无芥蒂的交流,平等开放的对话,能够架起彼此文化结构的桥梁,促进多方的理解和接纳,从而缓解冲突和矛盾。文化再生是指新文化的创生。不同文化的触碰,极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创生出新的文化。

学校及教育管理机构应尽可能为教育专家、教师、学生等创设多维对话的平台,提供多维对话的机会。如,召开教育专家和普通教师共同参加的教育研讨会,创办师生网络沟通的平台,开展适合师生平等交流的活动等。

(三)和谐共生

共生是指各种文化相互依存、积极合作,共荣共辱、共同进退。后现代主义文化强调的和谐不是“求同”的和谐,即不是盲从权威、崇尚书本的、静止的、单一的和谐,而是“存异”的和谐,即发展变化的、多种文化形式并存的、动态的、多元的和谐。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共生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自身的生命价值与学生的生命价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发展的程度体现了教师生命活动价值的实现程度。课堂教学既是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和教材的编撰者与学生双方的生命活动,也是价值活动。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这种活动价值的实现部分依赖于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活动的价值就难于实现;没有学生的发展,这种活动的价值就失去了重要的依托。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课堂冲突中必须用和谐共生的视角去认识冲突、应对冲突、体悟冲突,从而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环境。

(四)自觉反思

所谓自觉是指教育工作者内发的,积极主动采取的教育行为,并由于行为发出者的长期坚持,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无须过多意志努力,一旦触及,即可自动出现。对课堂冲突的反思是指教育工作者在课堂冲突发生后,回顾前情,冷静分析,追根溯源,并对课堂冲突解决的措施、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反思不应是盲目的、经验的反思,而应是有目的的、理论指导下的反思,即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有效建构的反思。教育工作者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对于课堂冲突的解决,先进课堂文化的建构,自身教育智慧的提升都至关重要。

自觉反思思维习惯的形成,有赖于教育工作者对先进文化的掌握程度以及自身对反思行为的坚持程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对先进文化指导下的实践过程的反思本身就是相互依存,浑然一体的。而对于学习与反思的坚持,则是自觉反思思维习惯形成的关键,也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生命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耀明.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4]杨宏丽.课堂文化——师生交往研究的一个新视域[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新文化文化冲突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