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

2012-08-15 00:45黄琬钦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心理

黄琬钦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

黄琬钦

由于教育体制、产业结构、毕业生自身素质等原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大学生心理调适功能减弱,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总量巨大

大学生就业市场总量巨大,造成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总量失业现象。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11万的记录,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高校连续几年扩招,大量毕业生走入社会,超出社会经济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压力和难度。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

2003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制度,受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了较多新生、新鲜的岗位,然而由于一些客观与主观的因素,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些岗位。同时,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很大一部份毕业生以选择稳定工作为目标,虽然在许多大中型城市,政府给大学生创业、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较多,但从现阶段的“公考热”、“考研热”等现象看出,毕业生还是十分热衷于一些稳定、体面的工作。于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一边大量毕业生等待就业、一边却有大量岗位空缺现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外在竞争压力大

随着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国企改革和市场化发展,国企减员增效,失业人员增多,给社会带来新的就业压力。另外,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就业产生冲击。此外,日益增多的“海归”人员,也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就业竞争。而在以上几点中,职场“经验准入”制度是高校毕业生最大的拦路虎。许多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具有2-3年的工作经验,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障碍。有调查显示,高达35%的被访毕业生表示,因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这一切都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重大的冲击。

(四)大学生就业外在环境有待改善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就业环境对就业观、择业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两方面。

首先,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当中,外界的很多因素影响着他们的选择方向和价值取向。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让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等、靠、要”的就业观念,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

其次,8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呵护使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心理素质较差。一旦遭受挫败,不能及时地分析原因,重新振作精神,而是一味地沉浸在失败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这也是现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总是表现出心理压力过大、瞻前顾后,不知道如何选择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中都有所体现。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不合理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在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中,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及顺利就业。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现实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一些毕业生则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另外,一些毕业生求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传统观念和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这样做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二)自我定位不明现象严重

大学生受传统就业意识的影响,还未完成从学生到普通劳动者的思想转变,对现代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学历需求和调整缺乏充分的了解,缺乏恰当的自我职业定位。

(三)过度自信与过度自卑心理现象严重

现代大学生大多依赖心理重,尽管已经到了生理成熟的年龄,但往往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心理,不接受自己已经面临就业的现实,在行为上表现出不自信,遇到问题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由于不自信,往往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老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和激烈的竞争不能应付自如,最终导致错失机会。而另一种毕业生以学生干部或自身能力强、个体条件好或家庭条件优越者居多,他们社会活动多,见多识广,无形之中产生了自负高傲的浮躁心理,而将这些心理带入求职过程中时,往往易造成求职失败。

(四)嫉妒心理和功利心理严重

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都存在很强的竞争意识,但同时由于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寻找工作单位时,毕业生都会和自己周围的同学进行比较,往往是越优秀的学生攀比嫉妒心理越严重,这源于他们较强的虚荣心。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同时,部分毕业生急功近利,渴望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就业时往往希望自己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现实地期望过高。而对于需要奉献、踏实工作的职业则视而不见。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是直接原因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方向普及,大规模的扩招,导致了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数量向供给过剩的方向发展。同时,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和大学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供给的大学毕业生质量下降,缺乏竞争力。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导致了需求的不平衡,从“热门专业”到“冷门专业”的发展可窥一斑。另外,我国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服务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加剧了就业压力的增大趋势。就业压力的增大直接诱发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高校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既要有普适的心理培训,又要有个性化、专门化的个性心理辅导,缓解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要特别关心低学历层次、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问题等重点人群。具体做法包括: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改变不良心态,消除心理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加强个性塑造,克服自负、自卑、焦虑和依赖心理。同时通过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热线电话等多种途径宣传就业心理咨询的性质和作用,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窗户,解除学生疑虑以主动寻求帮助。开展定时、定点、有专人负责的就业心理门诊咨询,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挫折,做好遭遇就业挫折的心理准备,帮助他们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增强其自信心,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走出就业心理困境。

(二)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是内在原因

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加之家庭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期望值较高,导致大学生自我定位容易出现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个人预期较高,易出现不顾实际条件盲目择业的行为。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容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这些都是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自身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自身发展方面来说,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及对社会的承受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面提高的过程,其中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尤其关键。所以,我们必须帮助毕业生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等心理,发展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调整择业心理;尽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从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入手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可谓治标治本。

(三)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是外在原因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停留在“产品推销”阶段,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还比较薄弱,表现在专业心理辅导能力不足;长期的就业指导能力不足;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不足。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从简单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转变为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能较为全面的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摆脱原来就业指导工作“就事论事”的方式,注重从学生全面成长角度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首先,加强就业指导,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4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从低年级抓起。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

其次,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切实加大就业指导工作专家队伍建设的力度,拓宽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视野。一方面,可以以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聘请一些具有较高指导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心理学专家、职业规划设计管理专家、礼仪顾问等从业人员来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尽可能地为毕业生辅导员提供就业指导的培训机会,增强他们的就业指导能力,建立起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就业指导队伍。

另外,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支持网络,对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不只是提供大学生休息的场所,也是对大学生做出各种选择、树立目标并要达到某种目标时的最大支持者。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即将面临就业的考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刚刚步入社会,对各种工作没有经验积累,应聘时遭受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有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常会使他们陷入颓丧、抑郁、烦恼之中。在这种时候,家人就需要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同时家也是他们休养生息的港湾,可以接纳他们,帮助他们储备再一次出发的勇气和力量,并给予心灵上的莫大支持。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和谐和稳定,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可以切实解决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提高就业率,有助于化解相关危机,保持高校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1]杨林书,孙丽园.传媒就业与职业规划导航[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

[2]吕婷.论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D].成都:四川大学,2007.

[3]胡先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浅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4]白海泉,陈艳秋.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2.

[5]刘小玲.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6]黄振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7]王树青等.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琼州学院学报,2010,2.

[8]王艳碧等.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

责任编辑:何 岩

G641

B

1671-6531(2012)07-0016-02

黄琬钦/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读硕士(浙江杭州310018)。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感受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