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2012-08-15 00:52贾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协奏曲

贾超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贾超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00至1901年,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协奏曲之一,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作品。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反映了当时新兴的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确立了他当时的影响和地位。本文主要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声技法和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特点进行论述。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是20世纪初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是俄罗斯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其音乐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旋律之优美不亚于柴可夫斯基[1]。

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乐》的首演失败招致不少批评,加上个人生活的种种不顺,令他在此后数年里萎靡不振,并开始酗酒。直至得到心理治疗师的持续医治,他才重拾自信。1900年至1901年,拉赫玛尼诺夫在意大利完成了有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1901年10月,由他亲自演奏钢琴、吉罗蒂指挥、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协奏进行首演,获得巨大成功[2]。

一、色彩性和声技法

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的和声、节奏、力度、织体,与喜悦、狂喜、恳求、陶醉于光明和欢乐等具有具体形象意义的表现手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色彩性。

在钢琴上模仿钟声时按如下公式:深沉的低音-和弦,有规律地均匀交替出现。《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钢琴引子就是这样表现的。浑厚的和弦宣叙调的抒情热潮在钢琴协奏的高潮中达到戏剧性,表现出了最大的气势和力量。伴随着抒情主题进入总结庄严收场的左右手的连续不断的八度,是他的器乐中形成风格的点睛之笔。在这种情况下,织体的对位层次——管弦乐的(有主题)和钢琴(有和弦的对题)的突出,在《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中由于互补性的节奏而显得相得益彰:钢琴演奏者把旋律接过来,并且在一连串的音值变小的和弦中使它在节奏-和声上密集紧凑[3]。

《第二钢琴协奏曲》高潮中,达到旋律的顶点的时刻是与转折的效果结合在一起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末乐章副部主题的四个以上行二度音调结束的旋律波中,头三个联合成总的狂喜动机,这是一个欢乐的主题。旋律的第一次上行包含与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开头相同的音程组合(三度、四度、两个大二度、小二度),而下一个波浪——主题的高潮则形成最富于动力的急剧的和音域最广的(超过八度)旋律的飞腾进行:四度、大二度、小三度、四个小二度。《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结尾处总的高潮也以狂喜动机的呼声结束,这次作者用减慢而强的标记强调它的分量[3]。《第二钢琴协奏曲》末乐章的副部主题运用了相似的和声高潮化的手法,其中旋律的高峰与九和弦的半音上行的进展相吻合。拉赫玛尼诺夫以单向表现手段——和声、旋律、织体(一种在高潮中的特殊陈述性)的总和达到了浪漫主义激情的顶峰。

二、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由他个人创作力的特点决定的,而且还是由他所处的艺术环境和所受各种艺术的错综复杂的影响决定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风格和流派并存和相互斗争,浪漫主义倾向在这时的俄罗斯音乐中已经得到了发展[3]。拉赫玛尼诺夫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第二钢琴协奏曲》则充分体现出了整个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性质。全曲充满明朗的色彩,演奏效果辉煌,悠长而优美的旋律贯穿全曲,同时可感到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潮[4]。

俄国革命前夕,整个俄国正处于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之下,许多知识分子对现实深感不满和苦闷。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就反映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困惑、绝望,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寻求个人精神上的寄托;同时,他丰富多彩的旋律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悠长深情的第一主题在弦乐、单簧管不同声部依次出现,弥漫着浓郁明朗的俄罗斯音乐风格,这个主题深具民族特点,洋溢着斯拉夫色彩[4],其旋律与和声同俄罗斯典礼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久,音乐的色彩逐渐转趋明朗,节奏重音也减弱了,随后充溢着光辉、明朗的抒情性的第二主题也呈现了。同前一主题一样,第二主题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可以感觉得到俄罗斯的平原之辽阔,但是性格却有所不同:这里有抒情的温柔,有奋激的热情,也有淡淡的幻想和倦怠之态,略具东方的色彩。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第二主题,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气息宽广,热情丰沛。他的作品倾向于忧愁、痛苦、阴郁的情绪,虽然他的音乐让人感到辉煌的气势和巨大的感染力,但往往被一种悲壮的情绪渗透[5],它表达了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无可慰藉,和模糊不清的渴望。在他年轻时的浪漫抒情曲中也都有反应,其中有两首早期为明斯基的诗谱写的浪漫曲:“我注定因为他而苦恼....../澎湃不止的大海/爱上了寂静的海岸”。拉赫玛尼诺夫说过:“我经常想写音乐,实际上是内心驱使我用声音表达感情,就像我说话是为了表达思想一样。我认为,这也就是每位作曲家生命中的音乐功能”。

拉赫玛尼诺夫认为“真诚是任何一种艺术最优等的品质”,他的旋律之所以感人,重要的就在于他们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他们往往具有自然、纯净、质朴的特点[5]。他的音乐情感充沛,富于表情,优美如歌的旋律继承了19世纪浪漫派的传统。《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旋律就是如此,这方面类似瓦格纳悠长的旋律。收束的扩展、临时转调、意外进行、模进等借助于拖延收束的放开和延长段落的手法促进这样的效果,旋律就是音乐,是整个音乐的主要基础。

在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钢琴部分右手两个八度音,随后出现八个十六分音符,持续了八小节,然后旋律进行了模进,该段落光彩夺目,感情奔放,情绪高涨,这是由崇高理想的意识激起的感情。拉赫玛尼诺夫认为情感占首位,情绪的感受优于理智的因素,这也是浪漫精神的一大特点。

浪漫主义的激情、感情的奔放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风格的总体,而且是其音乐形象的主要成分。有的手法在拉赫玛尼诺夫以前的音乐中也遇见过。例如表现春天清脆响亮的音响形象(从模仿水滴鸟鸣、音色纷呈的流水潺潺到心弦的敏锐反响)的和弦宣叙调的技法[3]。《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里右手连续出现的八度音,就如同小鸟的鸣叫,清脆响亮,表现出了内心的喜悦和明朗。

拉赫玛尼诺夫的春天——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形象在热情奔放的浪漫精神中占特殊的地位。拉赫玛尼诺夫摆脱了对小鸟的清脆鸣叫以及其他与现实想象的细节的模仿,它的春天的动机在形象上比较概括,表达了内心兴奋明朗、幸福美满的情绪。

拉赫玛尼诺夫的另一组形象——梦、梦境或近似的心态,睡意朦胧,幻想的沉思、浪漫的梦想、迷人的虚构,与激动、飞腾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组一起构成相辅相成的情绪。在《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钢琴恢复原速的主题进入,音乐起初停留在近似梦境的幻想和含糊不清的隐喻内,后来在激情的高涨中达到表现的高度白热化,出现了绝望的、召唤的呼声。早期浪漫主义者和在该形象领域发展民间神话艺术传统的普希金的创作里,主人公进入梦乡是由于恶毒的魔法、咒语,是巫术的力量起作用的结果;而后来象征主义者和拉赫玛尼诺夫的注意力从旁观睡着的主人公转移到梦的内容本身和由梦产生出来的形象上面。就像现实的感受、朝夕思慕的愿望、渴望已久的宿愿在梦境里得到升华那样,在梦的艺术体现中再现内心深处的浪漫主义幻想。《第二钢琴协奏曲》里有关梦的音乐,体现在形象上,有各种微妙的特色:酒醉神迷的梦、幻想的梦、幸福的梦、安息的梦。

在《第二钢琴协奏曲》里,音乐具有画面性,我们能感受到吹拂的微风,袭进的暴风雨,小岛的安谧,和打瞌睡的宁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久前看过的一本书、一幅好画或一首长诗,它能打开我们灵感的源泉。《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右手主题旋律第一次进入,左手一小节的上行部分如同轻轻走来的涓涓细流,随后是一小节的下行,仿佛是溪水流走的声音,对比鲜明。

在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和他的创作中除了形形色色的形象和对比的音乐——诗词范围外,还有一种因素把零散的和好像各不相干的思想统一起来。他的宗教的抒情就是这样的因素,它充满了对上帝的爱,从爱获得灵感,赞美真理之光[3]。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钟”的音响(模仿钟声的主题、片段)都以不同的方式发展了这一主题。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就有对钟声的模仿,它是一个特殊的形象符号,和谐的钟声成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普遍特点;钟声在俄罗斯音乐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拉赫玛尼诺夫往往通过和平的音乐转向光明的神人合一。

三、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是历史上最后一位以浪漫主义风格方式进行创作的大作曲家,是一个半世纪以来在音乐中不断发展的浪漫主义传统的完成者。拉赫玛尼诺夫深信,浪漫主义思想在音乐中有生命力的信念,更有自然的共鸣,而且还号召人们要用感情和心灵感受这充满灵感的艺术,“如果我们想有伟大的音乐,我们就应当回到使昔日的音乐伟大的巨大的基础。音乐不可能仅是色彩和节奏,还应当揭示内心的活动……”[6]

[1][日]武川宽海.程鹿峰译.拉赫玛尼诺夫—俄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M]∥文化译丛(津),1986:96.

[2]姜文子.拉赫玛尼诺夫与他的《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J].钢琴艺术,1999(2):21-23.

[3][俄].阿兰诺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M].张洪模,等,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12,115,99,111,123.

[4]吴令仪.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3):139,139.

[5]殷遐.论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4):78,75.

[6]拉赫玛尼诺夫——1932年记者专访[N].纽约时报,1932-02-25.

book=188,ebook=188

J605

A

1008-178X(2012)07-0196-03

2012-03-22

贾超(1983-),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师,硕士,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协奏曲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