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

2012-08-15 00:48符琳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延安精神实事求是

符琳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芜湖241003)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

符琳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芜湖241003)

提炼出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以马列主义为哲学基础,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表现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探讨了新时期下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延安;延安精神;时代价值

时至201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个春秋,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历程,有过辉煌,有过迷茫,有过痛苦,但最终我们党始终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行着。这不得不归功于我们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成果,而延安精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大半个解放战争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达到了成熟期,在延安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革命经验和优良作风的延安精神就是其中的典型。延安精神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长期斗争的经验结晶。

(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有着先进的指导思想,其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哲学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集合。延安精神离不开马列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之所趋赴。”[1]但在当时的延安不少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这是有着历史原因的。一是党内个别人的错误思想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1937年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同时还把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带到了党内。1940年王明在他的《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一书写道:“不能把昨日之是,一概看作今日之非;或把今日之非,一概断定不能作为昨日之是。”这表明王明还在为他在国内革命中犯的“左”倾错误做辩解。同时在抗战初期,王明在对待统一战线的问题上还提出放弃领导权这种右倾错误。这些错误令党的事业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二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员发展很快,这些新发展的党员大部分都是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紧张残酷的战争环境,使党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2]由于以上的两种原因,促使我们党开展了整风运动,经过几个阶段的批评和教育,确立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二)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和宗旨,我们党正是秉着这个宗旨才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护,克服了一切的困难,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4年9月,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的讲话中将“为人民服务”上升为对我党我军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为人民服务”被确立为我军的惟一宗旨。

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心中,延安出现许多践行者,如:人民的救星毛泽东,人民的公仆周恩来,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等等一大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党员典型。正是由于这些共产党前辈们的努力和牺牲,才使我们党始终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保证了革命队伍强悍的战斗力。

(三)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5年的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王明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但在党的思想上并没有彻底肃清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在延安初期,党内一直存在着思想理论的交锋,其焦点就是如何看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不要坚持实践的观点,要不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了统一思想,毛泽东于1938年10月在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概念,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系统地解释了什么是“实事求是”,并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3]

延安时期经历了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以及后期的由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的过程,其中环境复杂、矛盾尖锐,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的话,中国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延安精神,实事求是贯穿于延安精神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第一代领导者为了贯穿这条思想路线,在延安开展了举世闻名的整风运动,以学风带动党风和文风,针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最终确立了“有什么,反什么”,“什么问题严重首先解决什么问题”的实事求是原则。

(四)发挥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

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成为全国人民的革命圣地,许多人源源不断地来到延安,到1940年延安地区的“公家人”达到六万多人以及八千匹军马。同年,日军加剧对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蚕食”和“扫荡”,这年秋天国民党停发八路军的粮饷,并对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同时延安地区遭受了旱、病、水、雹、风五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天灾人祸一起吞并着本来经济就很困难的延安地区。党中央迫于形势,几次征收粮食和借粮,使边区人民的负担加重。这时边区出现了“雷公打死毛泽东”的事件,毛泽东挨骂后不仅没有恼怒反而派人下去调查实情,发现了事情的真相,随后就有了“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党的领导人积极带头开荒垦地,缴纳公粮,出现了许多生产能手,这场运动就涌现了三五九旅这样的开荒典型,和“南泥湾“精神。到了1942年的时候,边区政府的财政有了明显缓和,人民的负担减轻了,人民与政府、人民与军队、军队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二、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延安精神有利于现今国人正确世界观的树立

当代中国的世情、国情、党情和延安时期有着相似的一致性。世界虽然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但仍然有着局部的动荡和不稳,西方一些国家仍然没有放弃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敌视态度,政治、文化、思想的软侵略一直存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变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有着各种各样的尖锐矛盾。如今,中国共产党党员达到七千多万,但绝大多数党员没有经过残酷的斗争考验,在其党性上还有待下功夫,同时暴露出一些党员干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严重影响了我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这时就更应该传承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来教育和引导全国人民,在这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在这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延安精神有利于现今国人服务奉献意识的形成

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这是需要全国人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一部分人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不讲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认为“无私奉献”是一种“空想”,导致“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恶性膨胀,强调“金钱至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时就更应该彻底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抵制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帮助人们树立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对当代国人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三)延安精神有利于现今国人学习工作能力的提高

当今中国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在书上没有现成答案的,世界上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来自己探索,找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自己的具有特色的中国道路的理论,这些理论最终还是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有助于国人亲自调查研究、想问题办实事,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能力。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54.

[2]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614-615.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5.

Primary coverage and its era value of Yan'an spirit

FU Li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This paper refines that Yanan spiri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Marxism-Leninism as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and its core is to put one's heart and soul into serving the people,and its main performance is the thought rout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life style hard working.Finall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lue of Yan'an spirit in new period of time.

Yan'an;Yan'an spirit;era value

D648.4

A

1009-8976(2012)01-0015-02

2011-10-15

符琳(1985—),男(汉),安徽铜陵,硕士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列宁主义延安精神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实事求是”定乾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