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活动细节的道德审视

2012-08-15 00:46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莫源秋
当代学前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花卷德性小朋友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莫源秋

幼儿园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德性原则,即各种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手段都必须以符合道德的要求的方式来展开,否则将会给孩子品德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一、真实的谎言

我到某幼儿园看公开课,看到如下的情景:

公开课“认识影子”临结束时,老师对孩子们说:“今天的‘认识影子’就要结束了,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到草地去玩‘踩影子’的游戏,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孩子们雀跃着,一边向客人老师挥手再见,一边跟着自己的科学老师离开了小礼堂。

但是老师并没有带他们去草地玩踩影子游戏,而是带他们回到了自己班的活动室。

我问上课的老师:“为什么不是把孩子带到草地上去玩踩影子游戏,而是把孩子带回活动室?”她说:“因为后面还有一节课,如果孩子们到草地上去玩,那么就会耽误下一节课的时间。”我又问:“那你为什么那样跟孩子说呢?不说不可以吗?”她说:“我那样说是为了体现‘活动设计的整体性’。”我又问:“那孩子们会有意见吗?”她说:“不会有意见的。孩子们也都知道后面还有一节课,要回到活动室。”

道德审视:

1.从道德角度进行审视,这节公开课首先公开了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常见的谎言:言行不一。

2.孩子们已经习惯于在这种“不道德”的背景下生活,以至于老师不信守诺言——不按诺言带他们去玩他们感兴趣的踩影子游戏,他们也毫无怨言。这是最可怕的效应。

基于道德的建议:

给孩子们许诺的,就努力按许诺去做。孩子们不仅从我们“讲授”中学习,而且还从我们如何对待事物的态度中学习。

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品德比后续的任何一节课都重要,如果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道德影响,后续的课都可以往后顺延,甚至取消。我们应该把“做人”放在幼儿园教育的首位。

二、谦让教育让孩子们“口是心非”

闫老师给孩子们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向全班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那么,你拿哪个呢?”令闫老师感到十分满意的是90%的孩子都说:“我把大的给别人,把小的留给自己。”

午饭时间到了,闫老师给小朋友分花卷,有几个小朋友乱嚷着要吃大的,闫老师气得把饭盒一撂,板起面孔瞪着他们。正当闫老师气冲冲地要向他们嚷时,有个叫雷蕾的小朋友红着脸轻轻对闫老师说:“闫老师,我要吃小的。”听了这句话,闫老师的心比吃了蜜还甜,毕竟还有个懂事的孩子。闫老师一高兴马上夹了个最大的花卷给雷蕾,并故意大声地说:“雷蕾小朋友真是懂事的好孩子,她说要小的花卷,我偏要给她一个大花卷吃。”

谁知闫老师的话音刚落,包括刚才嚷得最凶的牛勇在内,全部改口说要小的了——闫老师发现那一双双本应天真无邪的眼睛中流露出与他们的年龄和心智极不相称的狡黠……

当轮到牛勇拿花卷时,闫老师夹了一个最小的给牛勇,但牛勇却不肯伸手接,目光犹疑,仿佛在问:我都说了要小的,你怎么不给我大的呀!

道德审视:

1.孩子内心想要“大的”,而我们却强迫或暗示他嘴上说要“小的”,“小”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口是心非,这真是我们品德教育的失误。

2.幼儿的谦让行为只有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才可能被看成是“道德的”:第一,意图上的谦让而不是利己;第二,谦让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第三,谦让是内心的需要而非效用的计算。从上述案例中看到,孩子们被老师误导了——他们“谦让”是为了获取大花卷,他们“谦让”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而非内心的需要。

基于道德的建议:

谦让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谦让,如果孩子不愿意谦让,没有必要通过暗示甚至强迫的方式来让孩子违心地“说出”谦让或“做出”谦让行为,因为这种并非发自内心的谦让是虚假的谦让,也是不可持续的谦让,更不可能变成孩子的一种内在品质。

其他方面的道德行为教育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理,要激起幼儿的道德需要,要鼓励孩子讲真话,要营造一种具有德性的生活氛围,只有这样,相应的品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

另外,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谦让的,我们应该在孩子中建立一种公平的“序”,按照这种序,前面的孩子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脸色,特别是不用考虑老师的脸色行事,这样,孩子们才不会口是心非,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才是自主的道德。

三、将赢输看得比道德还重要

运动会开始了。操场上,“消防队员”接力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在“加油!加油!”的呼喊声中,“消防队员”们按规则跑到指定地点穿上一件外套(必须扣5个纽扣)和一双鞋子(必须系好鞋带),然后冲向“火场”救火。“消防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地在场地上奔跑着,突然,谭老师和她所带的A班小朋友大喊:“B班小朋友犯规了,他只扣了3个扣子。”B班那个孩子只得停下来扣好纽扣。

过了一会儿,A班的小娟在匆忙中也只扣了3个纽扣就跑过去“救火”了,A班有一个孩子叫了一声:“小娟,你的扣子……”谭老师连忙对A班的小朋友说:“嘘——别做声……”那个出声的孩子马上闭上了嘴。小娟胜利跑回来时,李老师和A班的孩子们为来之不易的侥幸的胜利而欣喜若狂……

道德审视:

1.老师和孩子们通过不道德的手段赢得了比赛,这是自私的表现,也是不道德的表现。

2.在老师倡导下,师幼同流合污,最终赢得比赛,这样会给孩子十分恶劣的影响,那就是为了胜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规则,不顾道德,这也将会成为孩子今后行事的一种准则。

3.这种做假是在老师倡导下进行的,老师的这种失范言行会影响到老师今后在孩子中的正面教育力,削弱教育效果。

基于道德的建议:

要让孩子们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他们才会形成真正的德性。平时就让孩子们时常在没有德性的活动中浸染,那么,让孩子们成为有德性的人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四、欺骗孩子们

教师用激励的口吻说:“看哪个小朋友坐得最好,我就请哪个小朋友来做老师的助手。”顿时,孩子们个个挺直腰板,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有的半抬着屁股,噘着小嘴,身体笔直;有的将头抬到不能再抬,眼睛瞟着老师,希望老师能看到他是坐得最好的。

被老师叫到名字的孩子洋洋得意地走上去做老师的助手,没有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全都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椅子上,特别是那几个确实坐得特别好的孩子,更是受了打击,嘴里发出长长的叹气声。

道德审视:

1.这种做法在幼儿园很普遍。但我在一些班级里看到被老师点名上去当助手的往往总是那几个孩子,甚至在有些班级就只是某一个孩子——这说明老师在让孩子比赛“看谁坐得好”之前就已经有了助手的人选,“比赛”只是一个幌子而已。

2.评判“坐得最好”的条件是什么?孩子不知道,只有老师知道,这样的“比赛”为老师暗箱操作提供了机会,你在老师心目中不是“好孩子”,你此次坐得再好,老师也不会让你当他的助手。

3.随着孩子们被老师“忽悠”次数的增加,许多孩子就会相信:没有老师的首肯,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几经打击后,他就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他甚至会对整个世界都感到失望甚至绝望。

基于道德的建议:

凡是以“比赛”的形式来出现的表现机会,要努力制定出一个可以操作的标准,并且让比赛的参与者——幼儿理解这一标准,进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努力减少人为操作给孩子们带来不公平的印象,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让孩子们知道,努力才有机会,努力就一定有机会。

如果能让孩子感觉到所有比赛活动都是公平的,那么在这种公平的世界里生活,必将有利于孩子们形成阳光般的心态。

高德胜.(2004).“德育”:存在于司空见惯之中.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5,43-47.

黄克敏.不要对孩子说反话.《学前教育》编辑部教育笔记(P.16-17).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石中英.(2009).“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教育研究,9,23.

猜你喜欢
花卷德性小朋友
米粒花卷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做花卷,不简单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我做葱香小花卷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Let’s DIY Poster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