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体系研究探讨

2012-08-15 00:49梁凌洁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院校

梁凌洁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体系研究探讨

梁凌洁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目前,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生产、经营管理要求的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随着国内高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有关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从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效果来看,整体合作水平还亟待提高,否则将严重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进展。对此,本文将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体系的构建方面来寻找促进校企合作的方法和途径,为进一步加深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体系;构建

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发展经验表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应保持深度的沟通合作,努力走一条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这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加强校企合作是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及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逐渐开始重视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后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高职院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它们紧紧贴近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与社会发展相悖的问题与矛盾:部分学校办学目标和动机不正确,只注重生源扩招,忽视毕业生就业;本末倒置,片面追求本科院校升级,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模式的合理设置,导致毕业生与社会急需的高级技工或技师要求相脱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修正办学目标,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在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前提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体系建设导向

高职院校虽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范畴,但在专业体系建设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侧重于反映科学研究门类的专业集群,体现学科分化与综合的现状;而高职院校则着重反映符合社会分工要求的最新职业、产业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制度变革所需专门人才的规格和要求,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特征。因此,在大力推进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建设时,要注意遵循如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导向

从目前产业发展格局来看,我国第一、二产业的产值占比呈逐渐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不断增长。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办学方针,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在专业体系建设时以符合第三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导向。第三产业涉及具体生产种类众多,包括影视、新闻媒体、软件开发、互连网技术等信息产业;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商业物流、房地产、财务会计、金融理财、保险业务、餐饮旅游、物业管理、广告设计、等行业。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以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升级为目标

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虽然逐年呈下降趋势,但再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第一产业正逐步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而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大力建设新型社区的前提下,大大促进和提高了第一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拓宽了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刺激了产品需求量。第二产业在计算机数控技术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下,大大提高了其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在资本市场进行合理运作,采用收购重组等手段,促进了产业聚集,扩大了生产和市场规模。因此,第一、二产业自身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建设专业体系时,高职院校要与企业保持密切合作,针对第一二产业升级的要求,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以经济周期为导向

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市场经济周期和行业寿命周期性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繁荣期,市场个体发展迅速、数量较多,对工业制造、市场销售、财务会计、家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大,高职院校毕业就业率较高,反之就低。在行业生命周期处于成熟阶段,社会就业岗位众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高职毕业生就业十分容易。因此,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建设,要联系经济周期的运行特点,与行业内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原则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纵览世界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发展经验,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校企结合为主要代表,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其中心思想就是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目前国内高职教育之所以能持续保持良性发展势头,其原因是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了工学结合的原则,如“工学交替”、“顶岗实训”、“订单式培养”等,但是也要看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计划和工学结合的程度,以及在校企合作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发挥作用,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急迫问题。

(二)课程建设突出实践要求

广义上,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内一切与课程有关的内容,从狭义上讲,课程可指某一具体教材,由此可见,课程建设即涉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关系到具体课程内容的革新。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课程建设应遵循满足企业具体岗位能力的原则,顺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保证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将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要求高度融合在一起。对具体课程的变革,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重点加以改进,融“做、学、教”为一体,如案例教学、项目实操教学、企业车间教学,使教学地点和岗位工作地点紧密结合,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构建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掌握娴熟的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当前,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干中学,老师在干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教师实践操作经验

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学队伍,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具体推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导者。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毕业于本科院校,教师没有或很少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这就直接限制了其在教学中顺利开展案例教学和实操课程,难以实现“干、学、教”一体化教学目标。因此,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企业向教师提供实践岗位和锻炼机会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大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承担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学任务,提高“师傅”教师的比例,这是目前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合作内容之一。

(四)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还亟待改善。主要体现在: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动力不足,不愿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政府对校企合作重视不足、投入不够。在这样背景条件下,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与对口企业联络,尽可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践环境时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应遵循“实际性”的原则,尽可能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相符合,如仿真工艺、模型成型等,有条件的院校应成立校办企业;二是要增大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保证企业获得足够的利益,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四、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路径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深入企业开展职业岗位需求调查,确认企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理论及技能结构,根据实际工作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实操环节,确保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岗位需求设置课程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岗位需求技能、专业创业创新能力。

(二)校企合作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推行“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前厂后店的做法,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策划、制定实习方案,让教师和学生联合担任技术工人、管理者、监督者,从课堂走向车间,从理论到实践。

二是实行“项目教学”改革。要将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能单元。每个技能单元为一个教学项目,保证每个项目进行企业生产模拟。在实施项目教学方案时,由企业工程师、教师和学生分别担当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者和技术工人,通过生产活动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三是推行“工学交替”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签订招聘合同。学校通过与对口企业置换教学模块的方式,实现共同办学,企业直接参与到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行教学考核等活动中去。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传统的“校内教学—实习—就业”教学模式转变为“订单—校内教学—企业实训—校内或企业实习—企业就业”的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最高目标,也彻底解决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脱节的问题,也有助于从根本上改进人才培养与使用衔接不畅的现象。

(三)打造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专业课程来完成。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包括依托校内专业实验室和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课程。专业课程实践可以结合实践活动、论文设计、毕业论文等,根据专业情况和特点自由设置,也可以嵌入到日常的教学课程中进行,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在模拟实践教学中,可以尝试模拟公司的教学方式。所谓“模拟公司”,是指模拟现实工作任务和经营活动环境。参与者可体验全部业务操作流程,增进对各生产环节之间关系的理解,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功能用途,模拟市场营销、财务计划、贸易等业务活动,模拟中可以按照现实经营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

五、结束语

在本文前面阐述的理论基础上,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要不断地摸索与研究,以行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向导,形成高职院校技术型人才培育新理念,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科目、课程体系和实践系统。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保持密切合作的前提下,企业直接参与到高职院校教学系统的开发建设中来,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要;建立起稳定的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培训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以此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参与各类课外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和领悟力,从而增强就业能力。

[1] 李霞. 影响企业高职院校合作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D]. 西安工程大学,2007.

[2] 徐元俊. 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功能与机制[J]. 湖北社会科学,2011,(2).

[3] 罗德明,张钢. 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激励问题[J]. 科学管理研究,1996,(2).

[4] 徐元俊. 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当代职业教育,2011,(8).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fessional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LIANG Ling-jie

Currentl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adopted by domestic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o train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meet the need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seeks methods and paths 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the level of 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 syste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hich provide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urthering the curren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fessional system; construction

G71

A

1008-7427(2012)09-0015-02

2012-05-16

作者系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