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修之治水德政坊坊名及坊主生平略考

2012-08-15 00:55马千里王越
关键词:德政竹园都江堰

马千里,王越

(辽海出版社,辽宁沈阳110003)

敬修之治水德政坊坊名及坊主生平略考

马千里,王越

(辽海出版社,辽宁沈阳110003)

成都敬修之德政坊的确切名称,自清代至今,各类史志说法不一,考该坊当属“坊”而非《都江堰史》所谓“碑”;当属“德政”类而非《灌县志》所说“勤政”类。坊主敬修之生平事迹,志书亦多未详载,依两岸所藏清代档案及坊主后裔所述,可知敬修生平事迹,此皆可作为水利发展史和地方文献的补充。

敬禧;德政坊;坊名;生平;考证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都江堰玉垒山二王庙古建筑群内,有一座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砖石结构建筑——敬修之治水德政坊。与一般清代德政坊相比,此牌坊的显著特点是两个次间和一个明间皆密实不通,这在清代功德坊中较为少见,其中明间以一整条石封满,其上刻有“修之敬老公祖治水德政”楷书十字,使得整个建筑远观呈“坊中带碑”笃厚貌。

此德政坊的建立,与清代都江堰治水的“竹园档事”有关。据成书于1933年的《灌县志·卷三·水利书》记载,清代,都江堰治水用的竹料和竹笼由竹园档户提供,由水利府或灌县县衙官价收购。但清末竹价上涨,竹档户不得不垫赔,至光绪年间,竹档户纷纷破产,乡民集结上访。“光绪三十三年,知县何廷璐、水利同知敬禧察民无力负重,会详大府,插销竹园档,由官备价采买。”[1](P22)文中的“水利同知敬禧”,即是德政坊上所刻的“修之敬老公祖”,“敬禧”为其名,“修之”为其表字,此人其时正任成都府水利同知。

从清代中期开始,成都府水利同知府驻地在灌县,水利同知为正五品,也是当时灌县品级最高的官员,总管成都府内大小水利事务。撤销竹园档是件减免民赋的重举,是事关都江堰水利工程安危的大事,故非水利同知认同并竭力上陈朝廷不可。敬禧与其他地方官员力成此事,故乡民感念其功德,为之建此座德政坊以示尊崇。此则史料在各种水利志书和研究著作,如《都江堰志》、《都江堰史》、《成都府志》等中也常被提及,此不做详征。我们注意到的是,这些文献对德政坊坊名的称谓有很大不同,对德政坊坊主生平事迹的记载也显得不足。从水利发展史和文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两方面其实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故笔者愿意在此做部分资料性的整理和辨析。

一、坊名略论

清代为地方官修建德政坊,规格需严格按照《大清律》及《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不得有僭越或过度之处。此坊为灌县乡民所立而非敕造,故建造时只依据法度,建成后未得官方定名。因此,在现存的各种志书和水利研究性的著作里,对此坊也就有不同称谓,兹列举如下,并逐一作审辨。

(一)水利厅敬修之勤政坊

此名出自民国《灌县志·卷二·营缮书》,原文曰:

水利厅敬修之治水勤政坊,清光绪三十三年建,在至西门外。[1](P8)

按《说文》言:“德,得也。”所谓“德政”者,以仁政而得民心也。此坊建筑缘由在“于民有德”而非在“勤政为民”,故名“勤政坊”实不妥。且清代主管水利的官衙名为“水利府”;“水利厅”这一建制,民国才出现。故《灌县志》记此名显然不符史实。

(二)不称其为“坊”而称“竹园档纪功碑”

此说法见《都江堰史》一书:

竹园档纪功碑:碑在都江堰渠首左岸二王庙附近的禹王宫前。是清末为撤销竹园档差役,竹料改为政府采购的水利同知敬禧和灌县知县何廷璐而立的功德碑。[2](P222)(附图实为德政坊)

按:此实张冠李戴,竹园档纪功碑与德政坊为两处不同遗迹,《都江堰史》误为一处,欠考。“竹园档纪功碑”是清末为纪念在撤销竹园档事中为民请命的灌县士子罗瑞轩所立,碑文由王如曾撰写,原碑今已不存,碑文存于民国所编《灌志文征·卷三·碑志上》内。文中交代纪功碑树立来由甚明确:

档民之破产者,十之八九。罗君悯之,谋于众,请豁免。府县转详大府,幸得免。百年积困,一日昭……爰勒贞岷,以志不朽。[3](P51)

此碑和德政坊都因竹园档事而立,故而易混为一谈,撰《都江堰史》者失之于引用文献而未加精审。

(三)敬老公祖治水德政坊

此名即坊上所刻名,但志书多不录。按:如果按“坊无定名而据纪文为名”的通常做法,则此坊名较为准确。但“老公祖”为清代一俗语词,一般用于官场中下级称上级,或者乡绅尊称长官,为一尊称和昵称,这种称呼并不适用于当代。

(四)敬修之治水德政坊

这是当今通行称谓,今四川省文物部门和水利管理部门则多采用此称。今坊前所立文物说明即如此:

敬修之治水德政坊:敬禧,字修之,……光

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敬修之建治水德政坊。

此名称涵盖了坊主称谓与建坊缘由两方面信息,用词较为恰当——取坊主表字而不称名以示尊敬,也是符合功德坊类建筑命名的一般惯例的。因此我们以为,此名当为此德政坊定称,并且建议日后水利研究史家和地方志编纂者,在引征、绍介此坊时,也应采用“敬修之治水德政坊”的称谓,而将上文所述不妥称谓废弃。

二、坊主身世钩沉

德政坊的坊主敬禧,字修之,《灌县志·卷八·职官表》载:“敬禧,正黄旗人,光绪三十一年任水利同知。”[1](P22)查成都府《宣统元年同寅录》、《都江堰志》等资料可知,敬禧字修之,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任成都府水利同知。这些记载都较为简略,且使人对敬禧的身世产生较多疑惑——既然他是清末正黄旗人,那么他本属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还是汉军八旗?按清代八旗不称姓而“以名为氏”的原则,他的

近年来,在国内清代档案大范围公开出版和两岸学术交流的有利条件下,陆续发现了一些关于敬禧生平的原始档案资料。

第一,中国第一档案馆将该馆秘藏的五万多份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公开,其中有涉及敬禧本人的两件。

其一为履历单,从中可知敬禧出身:

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分月官。同知。简缺:敬禧,正黄旗汉军优学生,年四十岁。由前内阁中书,俸满截取,保送外用,补授内阁典籍。今谶掣广东潮州府同知缺。[4](P366)

其二为履历奏折,当为敬禧本人上陈:

奴才敬禧,正黄旗汉军来鹤佐领下优学生,年四十六岁。由内阁典籍、书房保奏:奉旨著俟同知后,在任以知府升用。先换顶戴。钦赐。选授广东潮州府同知,未经升用。服满。今谶掣四川成都府水利同知缺。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谨奏。光绪三十一年正月。[4](P540)

第二,我国台湾省近年来将所藏清代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陆续公开,其中也有涉及敬禧的档案两件

其一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内阁档库藏光绪八年二月正黄旗汉军都统棍楚克林沁、副都统常星阿、海英奏折(登录号137657-001),其文曰:

咨圣训校勘处,为内阁汉军中书一缺,奏准以候补笔帖式恭修实录庆成保奏作为汉军中书,遇缺即补签掣第一名之敬禧补授。

再查有卸任成都府水利同知敬禧,年五十岁,正黄旗汉军来鹤佐领下人。由内阁典籍派署书房帮办提调官,由书房保奏。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奉旨:著候补同知后,在任以知府升用。钦此。二十五年四月选授广东潮州府同知,丁忧回旗。服满起复。三十一年二月选授斯缺,七月初一到省,八月三日到任,三十四年十二月因病请假交卸。宣统元年三月病痊销假,旋遵例报捐离任过班,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恳请开去成都府水利同知底缺,禀由藩司查明详请具奏前来。奴才查该员既已离任过班知府,自应准其开缺,除分咨外,理合附片具姓氏是什么?出身功名如何?生平履历如何?若解决上述问题,非可靠文献作为参照不可。

(一)清代档案所载履历

陈,伏乞圣鉴,敕部查照开缺施行。再,所遗水利同知缺,系冲繁中缺,应请扣留外补,合并声明,谨奏。宣统元年五月廿四日奉硃批:吏部知道。钦此。

赵尔巽上陈此奏折时,官居四川总督,为敬禧顶头上司。此奏折录副所陈如此详细,当是赵对敬禧颇为了解。赵与敬禧之私人关系,尚无可靠资料查得,但赵在1908年赴任四川总督前当与敬禧不陌生,当是可能的。赵为翰林出身,曾调任户部尚书,敬禧五十岁前长期在书房,二人同在朝堂内,不能不识得。又敬禧之姻亲增韫(见下文),曾任新民府知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奉天府尹,其年赵任盛京将军,二人皆与张作霖有密切关系。赵在盛京将军任上与增韫并不和,清亡后赵、增二人同为遗老,此近代史学界所共知。

(二)后裔所记事迹

已故台湾大学教授、词学大家郑骞先生,在其晚年诗集《清昼堂诗集》和文集《永嘉室杂文》二书内,有多处关于其家世的回忆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得知,敬禧的后裔有居于台湾者,郑骞先生便是敬禧之孙。

郑骞《清昼堂诗集·卷十二·八十自述》注文:

民国纪年前六年,予生于四川灌县之成都府水利府署。先祖时官成都水利同知,驻灌县,先父母随侍。生后二年馀即为宣统元年。予祖籍辽宁铁岭县,清初,十三世祖入关,世居河北完县志吴村。道光中,先高祖移家北京,与完县同为古燕国地。民国后,先祖复称铁岭籍,而仍居北京。[5](P457)

这一记载与我们所发现的清代敬禧档案资料上的时间相符。它将郑氏一门的源流大体陈述出来。郑骞的先父,即敬禧之子、民国时历任东北数县县长的郑颐津,《东北人物大辞典》有载;其母即增韫之女,郑骞晚年回忆亦有记此皆不赘述。

关于敬禧晚年的境遇,郑骞的《永嘉室杂文》一书有零星记载:

民国二年,家里我父亲那一辈人全部剪掉辫子了,只有我祖父不愿意剪,但最后也剪掉了。[6](P210)

民国十年左右……我的祖父——我看戏的导师,常常带我到同乐园听昆曲。[6](P211)。

敬禧这个听戏的爱好,直接影响了他的嫡孙郑骞。郑骞自小随祖父听戏,便喜欢上了词曲并致力于此方面学术研究,日后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著名学府,终成一代词曲学宗师。

(三)生平整理

根据以上三部分可靠的文献资料,可以将敬禧五十岁前的生平大体整理出来:敬禧,字修之,约生于清咸丰九年(1959年),汉军正黄旗人。本姓为郑,按旗人“以名为氏”的惯例,只称名而不称姓,故史志皆未见载其姓氏。祖籍铁岭,先祖以汉军身份随八旗入关,后由河北吴县定居北京。敬禧早年为八旗官学——汉馆优学生,四十岁前曾任汉军正黄旗内阁中书、内阁典籍、书房帮办提调官。光绪二十三年奉旨为候补同知,待在任以知府升用。光绪二十五年选授广东潮州府同知。光绪三十一年选授为四川成都府水利同知,在任三年,以撤销竹园档改为官买而得名,百姓为之建“德政坊”——这是他生平最显著的事迹。光绪三十四年末因病卸任,病愈后报捐离任过班,以知府仍留四川省补用,并开去成都府水利同知缺。

根据现有史料,敬禧卸任水利同知后,并无机会得以补实缺。此后辛亥革命爆发,敬禧的为官生涯到了尽头,他只能回到北京闲居,目前尚无确切资料可证其卒年。

[1]叶大锵,罗骏声.灌县志[M].成都:美利利印刷公司,1933.

[2]谭徐明.都江堰史[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9.

[3]叶大锵,罗骏声.灌县文徵[M].成都:美利利印刷公司,1933.

[4]秦经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光绪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郑骞.清昼堂诗集[M].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6]郑骞.永嘉室杂文[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Jing Xiu-zhi and the Merit Decorated Archway

MA Qian-li,WANG Yue

(Liaohai Publishing House,Shenyang 110003,China)

There are many names about Merit Decorated Archway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present.We believe that the Merit Decorated Archway should be the tower instead of Stele,should be merit instead of Diligent.Through literature we can find archives of JING xiu-zhi’life story.

JING Xiu-zhi;the Merit Decorated Archway;Name;Life story;Research

G112

A

1008—4444(2012)02—0019—03

2011-12-26

马千里(1978—),男,辽宁大连人,辽海出版社编辑。

178745),交待敬禧履历较详: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德政竹园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美丽的荆竹园
千古奇观——都江堰
中国传统行政理念的内蕴与现代启示*
竹园
依法治国方略对传统儒家思想精粹的融合与借鉴
孔子德政思想的借鉴意义
贵州大竹园铝土矿地质特征及综采工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