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72例救治分析

2012-08-15 00:50田绪平宣善井
淮海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巢 青,田绪平,宣善井,张 辉,张 娟

老年性创伤性颅内血肿在老年外伤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及时合理准确的救治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2 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讨论其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 例患者中,男43 例,女28 例;年龄60~85 岁,平均年龄67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2 例,摔伤22 例,击打伤及其他18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0.5~36 h,平均1.5 h。颅内血肿类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17 例,单纯性硬膜下血肿25 例,颅骨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9 例,脑内血肿10 例,迟发性颅内血肿11 例。

1.2 临床表现及合并症 入院时GCS 评分9~13 分39 例,3~8 分33 例。临床表现特征:血肿对侧肢体运动障碍者22例,一侧瞳孔或双侧瞳孔散大者9 例,其中合并脊柱四肢骨折12 例,肋骨骨折伴血气胸、肺挫伤6 例,腹腔脏器损伤2 例,颅面部复合伤13 例。

1.3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28 例,手术治疗44 例,其中单纯血肿清除14 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13 例,钻孔引流17例。对于病情较稳定,中线不移位或移位不明显,幕上血肿量小于40 ml 或者幕下小于10 ml 者行保守治疗。对病情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者行保守治疗。对中线移位明显,幕上血肿量大于40 ml 或幕下大于10 ml,生命体征稳定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及钻孔引流术。对于有手术指征且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及时手术,彻底清除血肿及破碎脑组织,必要时去骨瓣颅腔扩大。所有病例均早期给予预防感染、脱水、钙离子拮抗剂、支持与神经功能恢复药物治疗。保持呼吸通畅和有效氧供给,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积极治疗合并伤、并发症及伤前基础疾病。后期给予扩张血管和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康复理疗等综合治疗。

1.4 治疗结果 按GOS 预后评分:恢复良好29 例,中残14例,重残12 例,植物生存6 例,死亡11 例,死亡率15.3%。并发症:肺部感染27 例,应激性溃疡6 例,肾功能衰竭2 例,糖尿病酮症4 例,术后大面积脑梗塞1 例,术后颅内再出血4例。

2 讨论

2.1 老年患者创伤性颅内血肿的特点 老年患者机体器官退化,机能减弱,因此其颅脑损伤血肿形成的病理、临床表现均有其特征性表现。老年患者创伤性颅内血肿的特点:(1)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发生率低,老年人颅骨板障层钙化,骨缝骨化,使颅盖骨坚固而厚,而弹性减弱,减少了颅骨受外力后的缓冲作用,从而加重脑和脑血管的损伤,并且是受力范围更广泛[1],颅脑损伤后颅骨骨折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加之老年人的硬脑膜与颅骨内板附着紧密,不易剥离,因此,老年人的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较低。(2)老年人脑实质萎缩减少约20%,故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脊液含量增加,在受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度大,同时因合并脑血管硬化、血管脆性增加,易使桥静脉、皮层血管及颅底血管发生损伤出血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和脑挫裂伤,当血液流入较宽大的蛛网膜下腔时,局部血液难以自行停止、凝固,使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3)易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区血管破裂出血,脑挫裂伤周围血管痉挛进一步使脑组织坏死出血,二氧化碳蓄积,凝血机制障碍,脱水治疗致颅内压骤降等均易导致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2]。

2.2 及时诊断、治疗 当原发性损伤较轻时,由于扩大的蛛网膜下腔代偿,临床症状出现较晚,头痛、恶心、呕吐等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相对较轻,血压升高、心率呼吸缓慢等脑疝早期症状也常不典型,意识障碍表现亦不明显,易掩盖病情,延缓诊治,病情恶化常措手不及,故对老年性颅脑外伤,不论伤后昏迷时间长短,即使无明显临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也应十分重视。对有意识障碍、颅内血肿形成的老年患者应严密观察,必要时随时复查CT,同时强调全面检查,减少漏诊。

2.3 并发症治疗 随着老年人年龄逐渐增大,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发生率明显增高,其生理机能下降,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降低,而且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存在早期免疫缺陷[3]。有作者对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发现MOF 是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肺功能衰竭发生率最高,最早出现;其次为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肾功能和血液系统很少单独出现[4]。衰竭器官的多少和病死率呈线性关系。总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1)伴有器质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心机梗死、糖尿病等。(2)颅脑损伤越重,发生率越高。(3)合并感染。笔者总结常见并发症防治主要包括:(1)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及早行气管切开。Belda 等[5]认为:颅脑损伤死亡患者中误吸发生率高达42%,早期误吸的防治是防止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措施。老年人患者呼吸系统保护性反射敏感性低,尤其在有意识障碍时更容易发生误吸,造成气道梗阻及继发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应重点注意,根据情况及早行气管切开。本组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加强抗感染、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行气管切开可有效降低肺炎发生率。本组患者共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37.5%(27/72),气管切开9 例。(2)预防和治疗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可常规选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同时配合冰盐水、硫糖铝、云南白药粉剂等口服或鼻饲,疗效明确。(3)积极治疗基础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可口服或静脉使用降压用药,防止颅内再出血,老年人多有心脑肾等脏器血管硬化,特别是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术中止血困难,术后易再次出血,形成血肿往往预后较差。由于颅内血肿形成,颅内压增高,为保证脑组织灌注压,心脏负荷加重,易导致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加剧恶化。(4)积极处理合并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肺挫伤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气胸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肺挫伤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同时,可用激素及其他气管解痉药物,定时翻身拍背,防治肺部感染,能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腹腔脏器损伤、四肢开放性骨折通常合并休克,致使脑供血不足,加重脑继发性损伤,使病死率增加,应注意及时处理合并伤,并进行补液、输血等对症处理。(5)控制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6]。有文献[7]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6%~66%。笔者常规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微量泵入能很好解除脑血管痉挛,缓解头疼症状,取得了较理想治疗效果。

较中青年年龄组患者,老年人对相关药物不良反应更为明显直接,如甘露醇,氨基甙类等药物的使用造成肾功能损害;激素使用导致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加重感染及多脏器功能损害;止血药物使用不当导致并发脑梗塞等。手术时应尽可能地减轻手术创伤和缩短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应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监测生命体征,保证正常氧供给,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严格记录24 h 出入量,合理用药,注重水电解质平衡及肝肾功能损害情况,加强护理及监护,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努力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1]周 凡,张世明,王 中,等.影响急性颅脑损伤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2):92-94.

[2]赵雅度.神经病学-神经系统损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2.

[3]吴 涛,江普查,袁先厚.重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早期免疫缺陷[J].华中医学杂志,2001,25(5):57-58.

[4]江基尧,朱 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84-187.

[5]Belda FJ,Aguilar G,Soro M,et al.Ventilatory manangement of the severely brain-injuryed patients[J].Rev Esp Anestesiol Reanm,2004,51(2):143.

[6]蔡可胜,刘学勇.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塞[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2(3):224-226.

[7]马景鑑,杨树源,魏 伟,等.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2 期试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1):36-40.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