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学思考

2012-08-15 00:44陈华生
河北林业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景观规划园林设计景观设计

陈华生

(淮南市园林管理局,安徽 淮南 232001)

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学思考

陈华生

(淮南市园林管理局,安徽 淮南 232001)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文章分析了生态学原理的产生与发展及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学原理,阐述了生态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景观设计;生态原理;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恶化,生态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将生态学思想融入景观设计中,大大影响了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从生态角度选择园林植物,都充分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1-3]。文章阐述了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学原理及实际应用,将生态学理念融入到设计之中,为景观园林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 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逐渐醒来,开始意识到环境和能源危机,景观规划设计流露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认识。1969年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时代,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或图纸上的空谈,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规划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思考。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规划的形象。景观规划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1-3]。

2 景观园林设计的生态学原理

2.1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根据生态位理论充分利用不同物种的生态习性,合理搭配植物,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种群稳定的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光照、温度、水分及养分,保证群落的稳定性。

2.2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为共生的一种形态,指处于共生的双方,互相都能从对方得到某种生活上的利益,此称为互惠共生。如栎属、刺柏属、桉属、松属、杉属中的某些种类,它们的叶、根可产生相克物质抑制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许多花卉植物,如茄科、十字花科、蔷薇科的某些植物不能种在一起;洋槐的树皮和花及风信子、稠李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也能抑制某些植物生长。接骨木的分泌物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能互相促进生长。但也有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对另一种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如胡桃的分泌物胡桃醌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4-6]。在园林设计中,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用植物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群落的稳定。

2.3 生物多样性原理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生物资源日益减少,生物多样性面临着极大威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7]。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尽量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2.4 局部控制,整体调节

局部干扰会影响整体,反之控制局部也可以使整体得到调节。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农村景观生态设计以“坡修梯田,构筑坝地,发展林草,立体镶嵌”为特色,其主要内容是:①按土地适应性调整农业用地,压缩陡坡耕地,发展林草,使农、林、牧用地镶嵌配置,协调发展;②在地势较缓的坡地培肥地力,在沟谷中打坝淤地,发展农业良田;③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种植多年生豆科植物。

3 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 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原场地的自然生态要素,如泉水、溪流、古树名木及地形等。例如,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众多的原有工业设施被改造成了展览馆、音乐厅、画廊、博物馆、办公、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园中还设置了一个完整的230km长的自行车游览系统,在这条系统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赏区域的文化和工业景观,利用该系统进行游览,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8-9]。

3.2 利用当地的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是产地在当地或起源于当地的植物。这类植物在当地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最能够适应当地的生境条件,其生理、遗传、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10-11]。在设计中应尽可能的利用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同时可以降低养护和管理成本。

3.3 根据生态位理论选择植物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生态位理论,在植物选择时,不能仅仅考虑一种植物对光照、水分、空气、温度及地形地势等因子的适应能力,还应考虑其他植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避免因生态位相同,争夺生存空间和养分[12]。因此,应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3.4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物种的均匀度、丰富度及稳定性。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就愈强,生态系统也就愈稳定[13]。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选择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增强群落的稳定性和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

3.5 园林设计中的再生水设计

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将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环境,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①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讲,这是一条经济、合理的途径,体现了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恢复与循环流动,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②从使用功能的角度讲,可以满足缺水城市对于娱乐性水环境的需要,还可以将景观河道作为输水渠道,提供沿途的城市绿化用水、城市杂用和其他可能的工农业用户的水源,节省了长距离双管路的投资;③从水源调节角度讲,可以通过娱乐性蓄水池调蓄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满足干旱期的用水需求,同时通过改善水的流动、蒸发、移动、降水与渗透状态,间接改善缺水城市的水源涵养条件,从而达到改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水生态循环的目的。

因此,将城市再生水作为城市景观水体的水源,不仅可以明显缓解城市的缺水问题,而且可以满足城市对于娱乐性水环境的需求,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污水再生利用途径。

[1]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刘福智.城市景观再生设计的理论及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林武星,洪伟郑,郁善,等.森林植物他感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43-46.

[5]王向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1):23-24.

[6]赵晨洋.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6):45-46.

[7]王楚华.浅谈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景观生态设计[J].广东建材,2008,(5):56-57.

[8]刘岚.城市废置地区生态景观再造补偿性设计探讨[D].湖北工业大学,2008,(5):67-68.

[9]王星航.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及作品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4:34-35.

[10]王明荣;宋国防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J].中国园林,2011,(5):89-90.

[11]金纹青.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56-57.

[12]黄高宝,柴强.植物化感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开发应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3):172-174.

[13]杨金,龚元圣,陈贤.刍论园林绿化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09,(13):67-68.

TU986.2

A

1002-3356(2012)05-0068-02

2012-07-26

猜你喜欢
景观规划园林设计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万方乐园景观规划》
园林设计与施工协调管理模式的探讨
园林设计中的灰空间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仙市至沿滩复合绿道郊野段景观规划为例
略论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