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研究述评

2012-08-15 00:46罗君源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公私合营资本主义研究

罗君源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建国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研究述评

罗君源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近年来,学术界对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研究不断深化拓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建国以来对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研究情况和现存问题进行梳理,做一简要述评。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述评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公私合营作为此次改造运动的重要方式及具体表现形式,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改造环境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改造运动的顺利进行。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术界对公私合营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

一、出版的相关书籍概况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相继出版了若干有关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书籍,这些书籍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学术研究型著作。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共产党与私人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与私营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与沈阳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变迁》等。在这些著作中,众学者对公私合营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介绍,交代了公私合营的历史背景及相关政策,阐述了公私合营的含义、企业内部的公私关系以及企业的改组改造、经营管理、组织领导和人事安排、利润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众学者在论述私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过程的基础上,把着力点放在中国共产党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方面,分别考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等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私营经济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过程,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私营经济的取舍,并总结了其在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问题的历史情况及经验教训。这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第二类是资料汇编及相关文集、文选。如中国社会科学院1962年编撰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本著作根据详实的材料,对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关于公私合营的论述部分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篇幅。值得一提的是,这本著作把公私合营过程中对私营企业与资产阶级分子的双重改造结合起来加以论述,在逻辑上显得更为严密。此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料丛书》也涵盖了众多有关公私合营的内容。这本资料汇编共37册,分为中央卷和地方卷,在收集整理档案材料、文献、图表、回忆录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及历史经验教训,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同时,《毛泽东文集》(第6-7卷)、《刘少奇选集》、《陈云文选》、《陈云传》、《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7册)等也是学术界研究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集。

第三类是宣传教育普及读物。这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公私合营企业的工会工作》、《公私合营后的新气象》、《集体商业和原公私合营商业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解答》等。这类书籍对公私合营的进程做了比较初步的介绍,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对工人群众及资本家的教育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作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加上当时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类书籍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基本上是侧重于宣传教育,受众面虽然较广,但学术研究价值不大。

二、主要学术论文及其观点评价

除了上述书籍外,众学者还发表了若干关于公私合营的学术论文。早期的论文主要把研究点聚焦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企业内部生产关系、股息性质的变化等方面。张淑智[1]、仝志敏[2]、马家驹[3]等人认为,实行公私合营后,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起了根本的变化,私股逐渐向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转化,股息也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范畴,而是在公私合营阶段对资本实行赎买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资本家对生产资料丧失所有权,再也不能对其直接的占有、使用,生产关系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变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此外,陈粟庭考察了公私合营企业缴款办法的改进以及收到的成效[4];姚国桐指出了公私合营商业信贷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现象,并剖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办法[5]。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术研究的环境氛围逐渐宽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问题的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分量的论文。通过检索和整理后可以看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也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方式。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黄如桐[6]、沙健孙[7]、张丹莉[8]等人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这些文章给我们勾勒了一幅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客观上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公私合营出现的原因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与借鉴作用。

公私合营经历了一个从决策到推行再到高潮的过程,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并不是凭主观愿望任意决定的,而是研究了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针对国计民生的迫切需要而确定的。”[9](P16)陈云也说:“这并不是哪个人空想出来的,是经济发展的结果。”[10](P285)武力认为,由于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结构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以及盲目发展等弊端,导致私营企业面临种种困难,这不利于政府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存在矛盾,为此中央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不同于苏联没收式的渐进改造方式来改变这种局面。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公私合营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11]

高化民认为,实行公私合营,主要是由于工人阶级掌握了强大的政治和经济优势,社会主义所有制比重逐步增加。同时中央制定了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在政府大力宣传指引教育下,使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接受改造。再加上农业合作化高潮突起,资本家所需原料和市场被国家控制,在政府的干预和扶持下,公私合营成为大势所趋。[12]

刘娟在肯定上述观点的同时认为,政府积极主动的宣传及舆论与价值取向的引导也是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原因。此外资本家的复杂心态的变化,“担心他们的结局会和地主一样到逐渐解除顾虑,放宽了心,愿意接受改造”,从主观上也促进了公私合营的进程。[13]

王敦琴认为,当时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及私营工商界的“五毒”行为促使政府决心消灭资本主义,私营企业自身的困难和政府的扶持也预示着公私合营的必然趋势。[14]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在具体区域的践行

一些学者在对相关档案材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些地区的公私合营过程进行了相应的考察。范守信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情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认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出现,是符合社会主义改造规律的现象,公私合营把改造运动推到了一个新阶段。[15]

欧阳楚龙、张金财从宏观角度考察了湖南省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程,并对公私合营工作中的失误进行了反思。[16]王国栋对青岛工业的公私合营的准备、启动、深入和完成等各个阶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7]张徐乐以公私合营银行为切入点,考察了建国初期上海私营金融业面临种种困难之下实行公私合营及相应的制度变迁过程。[18]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个案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冉志[19]、刘红红[20]、张徐乐[21]、杨华[22]、袁森[23]等人则选择从某个企业或组织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直接研究对象,从个体的公私合营历史进程入手,对这些企业、组织进行具体的个案研究,以小见大,反映公私合营的过程和动态。这些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厚的成果,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了公私合营的研究进程。但在研究方法上基本是大同小异,以致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研究模式,即公私合营前该企业的发展状况——公私合营的过程和出现的问题——对公私合营的评价与反思。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欠缺之处。

另一方面,王榕、刘毅、贺松源等学者对公私合营企业内部的工资改革、权力的转移变动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考察。[24]他们更多的是把研究视角投向公私合营企业内部的其他方面,从侧面去反映公私合营的动态过程及优越性,不仅扩展了公私合营研究的视野,深化了公私合营研究领域的进程,也为公私合营的微观研究起到了进一步完善的作用。

此外,刘惠农等人根据当时私营企业职工群众的口述、回忆材料整合出相应的文章,其内容大都是企业职工在当年公私合营过程中的感触和经历,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但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因此只能作为相关的史料佐证。[25]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评价与反思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对于这场变革的利弊,一些学者纷纷撰文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肯定成绩,认为失误是次要的。这种论调在很长时间成为学者研究这一问题的指针。邵纬生[26]、周含华[27]等人论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对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这些学者研究的侧重点偏向于积极影响,他们的观点更多的是从改造的积极方面出发,虽然注意到改造中的缺陷,但总的来说没有改变就事论事的思维模式,对改造中产生的问题对后来中国的影响方面并没有加以全面的叙述考察。

第二种观点是比较客观的评判,一些学者既肯定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正确性,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闻一少等人认为当时中央照搬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所有制上追求单纯的公有制,造成目标模式与自身特点的不相适应;在公私合营过程中缺乏充分准备,片面强调改造速度和统一,导致政策落实缺位,忽视经营规律和地域特点,造成吸纳范围过大、人员成分模糊、盲目合并过多等问题。[28]这些观点更多的是从公私合营过程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突破了传统观点的束缚,具有思考的价值。

三、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从上述简要的梳理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问题愈来愈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已出版了若干有关公私合营的书籍,同时也涌现一大批优秀论文,其内容也是从单纯的关于公私合营过程的叙事、回忆逐渐发展为研究、考证和反思,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此外,关于公私合营问题的研究视角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不仅涵盖了整体叙事的宏观角度,同时也包含了个案研究的微观角度,这对该问题的深化研究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学术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首先,研究区域的不平衡。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研究,学者多把目光聚集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大城市,从宏观角度出发去考察整体过程。诚然,这些大城市的公私合营过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有利于厘清当时公私合营“全国上下一盘棋”的整体规划,但这也间接造成了研究区域的“厚此薄彼”。目前,关于一些中小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即使有零星的研究,基本上也是较为浅显的叙述,缺乏实证考察,这无疑对深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系统研究是颇为不利的。

其次,研究层面的不平衡。通过前面的简要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界更多的是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作一个整体加以系统地研究,去论证改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去反思改造的绩效与偏差。而具体到公私合营问题,由于它只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一个部分,学者更多的只是把它当成改造的一个手段和表现形式,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则落力较少,在一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专著或论文中只是稍作笔墨,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在研究公私合营的过程中,学者更倾向于从宏观角度入手,注重宏大叙事,公私合营的个案研究则相对较少,出现了微观层面研究的不足,这也是有待完善的一面。

再次,研究方式的单一性。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公私合营的个案研究在研究方式上基本是大同小异,以致形成一个类似的研究模式。这种普遍存在的局限性使得研究模式呈现单一化,导致文章的架构缺少创新点。这也反映出一些学者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研究手段相对匮乏,这不仅束缚了深化公私合营研究的进程,同时也限制了学者自身的创新。为此,解放思想,跳出陈旧的研究模式,转变研究思路成为学界相关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研究材料的限制。从一些研究公私合营的论文中可以看出,学者使用档案材料的情况比较薄弱,这固然与我国档案材料的管理限制有一定关系,但即使是开放解密的档案,一些学者对此也并不是十分重视。这也导致研究观点和结论老调长谈。占有、分析大量的一手档案材料是研究的基础,要想深化公私合营的研究,得出可靠的新观点,做出客观的评价,就必须充分发掘、解读一手档案材料,只有不断强化这个薄弱环节,才不会人云亦云,陷入“炒冷饭”的怪圈。

[1]张淑智.谈谈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J].财经研究,1957,(2).

[2]仝志敏.试论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生产资料所有权问题[J].法学,1957,(2).

[3]马家驹.论我国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剩余价值剥削——兼论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上私股和股息的性质[J].经济研究,1956,(6).

[4]陈粟庭.改进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缴款办法[J].中国财政,1957,(8).

[5]姚国桐.正确认识处理公私合营商业的信贷问题[J].中国金融,1957,(7).

[6]黄如桐.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回顾[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2).

[7]沙健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

[8]张丹莉.对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必然性的再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9]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陈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武力.论50年代公私合营由经营方式转变为改造方式的原因[J].教学研究,1997,(7).

[12]高化民.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评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Z1).

[13]刘娟.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原因探析——以兰州市为中心的考察[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1).

[14]王敦琴.建国初私营企业走公私合营之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大生、荣氏两大企业集团为例[J].社会科学,2009,(11).

[15]范守信.试论1955年部分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0,(5).

[16]欧阳楚龙,张金财.试析湖南全行业公私合营[J].湘潮,1990,(3).

[17]王国栋.关于青岛工业公私合营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

[18]张徐乐.公私合营:制度变迁中的上海私营金融业[J].史学月刊,2007,(11).

[19]冉志.民生轮船公司的公私合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20]刘红红.公私合营:我国私有制改造的成功形式——以永济裕民铁工厂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06,(4).

[21]张徐乐.上海新华信托储蓄商业银行公私合营探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2).

[22]杨华.解放初期<展望>周刊实行公私合营的历史考察[J].出版发行研究,2011,(4).

[23]袁森.1949-1956年民生公司的“公私合营”(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

[24]王榕,刘毅,贺松源.深谙国情实事求是的范例——记陈云同志领导新公私合营企业的工资改革[J].中共党史研究,1991,(2).

[25]刘惠农.回忆民生轮船公司的公私合营[J].世纪行,1997,(1).

[26]邵纬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J].中共党史研究,1992,(2).

[27]周含华,曾长秋.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发展私营经济[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

[28]闻一少.主动的赎买与被动的扩充——关于公私合营的反思[J].商业文化,2009,(8).

F12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1-2803(2012)06-0059-05

2012-09-13

罗君源(1987—),男,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胡小燕

猜你喜欢
公私合营资本主义研究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公私合营PPP 模式及国防案例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英国医院的公私合营
医疗领域公私合营不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