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战学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

2012-08-15 00:43刘新庚傅建平李佳晁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规律对象马克思主义

★ 刘新庚 傅建平 李佳晁

统战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正确界定和准确把握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属性和实践属性,是判断其学科有无存在价值的前提,更是发展其学科理论体系的根基。列宁曾经指出:“如果不先解决一般的问题,就去着手解决别的问题,那么随时随地都会不自觉地碰上这些一般的问题”[1]。为此,特奉此文以抛砖引玉。

一、统战学是研究统战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专门学科——关于统战学研究对象的思考

探讨统战学的学科建设问题,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界定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因为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确立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是社会的客观需求所决定的,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客观存在或客观现象所组成的,人们必须认识这些现象的本质,把握这些现象的运行规律,因而就需要设置许许多多的学科去研究它、诠释它。换句话说,学科成立的前提是因为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对其有特定的研究需求,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就意味着社会不需要这门学科,更谈不上学科的发展了,统战学也不例外。

统战学的学科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以为,统战学作为一个研究国家统一战线问题的专门学问,其学科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统一战线现象及其运行规律。之所以提出这个看法,是建立在对该学科特定研究领域及其特殊矛盾的深入考察和整体把握之基础上的。关于学科研究对象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2]显然,要确立统战学的学科研究对象,首先就要考察统战学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以及该领域中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什么。

关于统战学学科的特定研究领域,需要做严格的学术思考和逻辑界定。特定研究领域,是指具有特指性、独特性或唯一性的研究领域。统一战线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作为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政治联盟及其实践活动,是自从政党产生以来就有的客观现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在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3]既然统一战线是各种社会都具有的客观现象,那么,统战学的产生就是客观的社会需求。然而,统一战线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统一战线的运行是否有规律可循?能否建立用于指导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统战学?……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顺应社会需求,专门研究统一战线这种特定的社会现象。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就是“统战学”学科的特定研究对象,其展开的研究问题就是“统战学”学科的特定研究领域,任何其他学科都不会来研究和诠释这个领域。

关于统战学学科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需要从其研究领域中复杂的矛盾运动中去认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原理,统一战线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运动体系。“同”与“异”、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就是统一战线中特定的矛盾关系,它们的运动形态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其中,“同”与“异”是统一战线的基本态势,“同”与“异”矛盾的运动发展即求同存异是统一战线的运行机制,展同消异是统一战线的发展机制。领导与被领导,是统一战线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同时,统一战线的特定矛盾中还存在着矛盾的特殊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真理的永恒性,能确保其在上述矛盾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因而能确保其在统一战线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地位。这就是当代社会统战学研究对象本质的具体表现。只有真正认识到了统一战线的这种特殊矛盾及其运动形态,才能把握统一战线的运动规律,才能使统战工作趋于科学化。

不仅如此,统战学还必须研究统一战线的运行规律。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对某一领域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和总结。统一战线同一切事物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诸如基本的“不均衡律”(人际关系与社会力量的不均衡)、特殊的“同异律”(求同存异且相互转化)等。统战学就是要对统一战线这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社会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找出其内在的规律,形成知识体系,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丰富和拓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统战学的建立就是统一战线客观规律的反映。

综上所述,统战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统一战线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专门科学,而不是研究别的现象和规律。从学科内涵的视角审视,统战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是反映人类社会统一战线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在社会功能意义上说,统战学又是一门研究协调关系的科学,研究统一战线战略策略的科学,是研究一定社会阶级力量和社会力量配置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社会力量最佳配置的科学。

准确揭示这一学科研究对象的重大意义,不仅是确立统战学学科的基本前提,而且是明晰统战学研究任务的学科根基。依据统战学学科研究对象,其研究任务可展开为几个方面:一是系统审视与历史研究统一战线现象,准确把握统一战线的本质内涵与外延,驾驭统一战线的发展趋势,总结统一战线的经验,发展统一战线的独特政治优势;二是深度分析统一战线的基本矛盾、特殊矛盾及其运动形态,揭示统一战线的运动规律;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党领导人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与理论,逐步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统战工作的理论体系。

二、统战学是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关于统战学理论属性的思考

长期以来,统一战线没有被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加以研究,人们往往把统一战线与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和党的建设理论结合在一起,并作为其一部分加以阐述。真正把统一战线理论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3月李维汉同志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统战系统干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的命题。[4]如何将这一科学的命题建设成一门学科,还有待于我们大家的进一步努力,首先就必须科学界定其学科属性。

笔者以为,就统战学的理论属性而言,统战学应该隶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二级学科。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一战线的研究和统战学的建构,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指导和理论奠基。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提出统一战线的系统学说之后,为统一战线指明了方向,大大推动了统一战线实践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发展,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相应的统战学理论形态和知识体系。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统战学提供了很好的原理与方法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党的学说、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统战学就是介于这些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第二,列宁在苏维埃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全面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大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思想体系,大大推进了统战学学科建构的进程。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思想使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标志着统战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日臻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如,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在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矛盾、调整关系时要遵循求同存异,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互谅互让的原则、协商的原则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解决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大大推进了统战学的理论创新。这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成果表明,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总结和研究统战工作的经验,并将其抽象概括,使马克思主义统战思想升华到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新境界。

正因为上述原因,当今通常所说的统战学,实际上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统战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法学门类隶属的一级学科,它自身已经隶属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六个二级学科,统战学与这六个二级学科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意识形态学科,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都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魅力的学科体系,所以,完全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辖的二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战略和策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战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战略和策略问题的重要理论和学说这一定位比较准确,也非常到位。统一战线要面对不同世界观、不同利益的人们或群体,要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要争取在共同的目标下(或共同基础上)的合作与同一。这既要讲究战略谋划,又要讲究工作策略。策略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灵活性的表现;战略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是原则性的表现。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统战工作方面的具体化,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在统战理论上具体延伸。“战略”与“策略”是统战学中的两个关键词,是统战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其学科定位的重要特点。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统战学的理论体系中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第一,在统战学的学科论中,统一战线与统战学的定义、统战学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的确立、统一战线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揭示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战略与策略思想的具体拓展。第二,在统战学的实践论中,有关统一战线的一切实践活动,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思想精髓。第三,在统战学的方法论中,不论是统一战线的组织、统战工作的领导,还是统一战线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生动演绎。

三、统战学是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人类和平的应用型学科——关于统战学实践属性的思考

笔者以为,就统战学的实践属性而言,统战学应该成为一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人类和平事业的应用型学科。

就学科本质而言,统战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科学。统一战线理论是作为人们主观认识过程的理论形成而存在的,是关于组织和领导统一战线实践活动的科学。统一战线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力量的政治联盟及其实践活动,是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工具,是作为客体形态和实践过程而存在的。统一战线本身不是理论,而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决定了统战学学科的应用性。

就具体功能而言,统战学是一门指导组织革命和建设队伍的应用型学科。统战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战略和策略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显然是在对革命和建设的主观指导方面。确切地说,是在组织革命和建设队伍的主观指导方面。[5]因而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意识形态学科,是指导统战实践的应用型学科。

就其产生渊源而言,统战学的形成,本身就是对我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从建党后不久召开的党的二大开始,我们党就建立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中间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和过渡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使统一战线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获得了十分重大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一战线在实践上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加强了各级政协组织的建设,制定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实行了党领导的多党制共存合作,发挥了非党知识分子的作用,在民族、宗教和侨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总之,自我们党执政以来,通过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改善了党的执政方式,丰富了党的执政资源,优化了党的执政环境。可以说,统一战线作为我国社会政治力量的政治联盟及其实践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是团结各族人民和各派政治力量谋求人民翻身解放的武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它是凝聚各种力量共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客观现实的需要也必然需要升华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成为客观性、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体系。

就学科比较而言,学科总体上可分为理论型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两大类。理论型学科偏重于理论思维、逻辑抽象和归纳演绎,偏重理论原理体系的完整性。诸如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哲学、研究数字现象及其规律的数学等,就是典型的理论型学科。实践型学科偏重于经验总结、实践方法及其运行规律,偏重对实践应用的指导性。诸如研究生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医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研究统战现象及其规律的统战学等,都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

就统战学的根本任务而言,统战学则是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和平事业服务的科学。统一战线既是我党创造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各种政党之间谋求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即具有世界的普适性。“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要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隶属的二级学科,统战学也应承担起为人类谋求福祉的历史使命。因此,建立统战学学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正确认识和揭示其内在的科学原理及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既要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促进共同发展服务。[6]

[1]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76.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 版).309.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4]李维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C].李维汉选集.

[5]林志宽.建立独立的社会主义统战学[J].社会主义研究,1985(3):39-44.

[6]胡锦涛.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6-7-12.

猜你喜欢
规律对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