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研究概况

2012-08-15 00:45陈翠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水气单胞菌病原

陈翠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河北省预防兽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秦皇岛,066600)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目前已被公认为是肠道致病菌的一个新成员,纳入了腹泻病原菌的常规检测范围,也是食品卫生检验的对象及医院内感染菌[1];在动物中,已知能引起多种动物(尤其是某些鱼类以及其他冷血动物)的感染发病。因此,该菌已无可争议地被列入了人兽共患病的病原菌范畴,是一种典型的人—兽—鱼共染的病原菌,已在预防医学、预防兽医学、公共卫生学、鱼类病害学等领域日益被高度关注。

无论是人的还是动物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infection of Aeromonas hydrophila),均是呈世界性分布的。在我国,多有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人的多种类型感染及食物中毒的报告;在动物中,已多有在鱼类、猪、家兔、禽类以及野生动物感染发病的报告,且很普遍。

1 我国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发现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早期研究当是从草鱼的肠炎病开始的。195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浙江菱湖鱼病工作站的王德铭等开始进行草鱼、青鱼肠炎致病菌的分离,到1958年确证了相应病原菌并定为斑点气单胞菌(A.punctata)[2],该菌名称现已不再使用,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与嗜水气单胞菌是同物异名;正式以嗜水气单胞菌记述从发病鱼体的检出,可能是由北京市水产试验站于1976年首先报告的[3],报告于1975年5月初在试验站的成鱼试验池中发现鲢、鳙鱼发生“打印病”,从病变材料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并试验明确了相应的病原学意义。在鱼类中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自1989年以来在全国多个省地均有暴发流行的报告,且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淡水鱼种。

人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可能是首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的戴寄帆[4]报告的,报告从1976年2月21日入院的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患者胆汁中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的郑德联等[5]报告,于1983年3月至1984年2月,对来院就诊的急性腹泻患者800例进行了病原检验,从26例检出了嗜水气单胞菌(占3.25%),这可能是嗜水气单胞菌作为肠道病原菌的首次检出。自1986年以来,在全国各地几乎均有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报告,涉及到了肠炎、食物中毒及其他多种感染类型。

2 人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尽管嗜水气单胞菌在人中的感染类型较多,但最常见的还主要是急性胃肠炎型(含食物中毒及饮用污染水),且一般常是呈暴发甚至流行性的;其次是外伤感染、败血症以及其他一些感染类型,常表现为散发病例。

2.1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的潜伏期约1~2 d,为自限性疾病。临床症状多表现较轻,低热或不发热,腹泻常呈水样稀便,有腹痛但无里急后重现象,个别患者呈霍乱(cholera)样重度腹泻,有的还常伴有恶心、呕吐,2岁以下儿童可表现出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样症状,大部分病例经2~5 d自愈、重症者可持续1~2周。

由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一般为腹痛、水样腹泻、恶心、呕吐,个别病例有低热、畏寒。北京市东城区卫生防疫站的许亚琴等[6]首次报告,1984年4月,北京市某厂食堂供应自制猪头肉,在食用的77人中有48人发病(罹患率62.3%),检验证实为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相继,多有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源性食物中毒的报告[7~10]。

仉庆文等[11]1993年首次报告,由带有嗜水气单胞菌的生活污水污染了饮用水引起腹泻暴发,在被调查饮用该水源的126人中,发生急性感染性腹泻的82人(罹患率65%)。此后,也多有该方面的报告。

2.2 外伤感染

外伤感染仅次于胃肠炎,几乎均发生于近期接触过水的伤口(如游泳、钓鱼、捕捞、溜冰等),四肢为常发部位。轻者只发生皮肤感染,重症可发生蜂窝织炎、溃疡甚至坏死;病原菌侵入体内,则可造成深部组织感染。

2.3 败血症

败血症感染常是在患者有严重慢性疾病的情况下,嗜水气单胞菌由伤口或肠道侵入血流所致,还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坏死性肌炎、内眼病变、局灶性化脓感染及多发性脓肿等。

2.4 其他感染

其他感染类型中包括手术后感染、尿路感染、褥疮感染、胆囊炎、腹膜炎、肺炎、脑膜炎、扁桃体炎、软组织感染、坏死性肌炎、骨髓炎、中耳炎及眼炎等;此类感染可为社会获得性感染,也可为医院内感染,患者多有基础疾病。

3 动物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嗜水气单胞菌可引起多种陆生动物感染发病,近年来也有较多的报告,包括猪、鸡、长颈鹿、水貂、貉、狐、家兔、大熊猫、鸭、企鹅、黑鹳、噪鹛等[12~14]。常见的感染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其次是败血症感染;一般均表现为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常是与其他病原菌的混合感染。笔者曾从3只呈急性败血症死亡的獭兔肝脏中检出了相应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该菌在鱼类的致病最为普遍和常见,可引起鲢鱼、鳙鱼、团头鲂、鳊、鲮鱼、鳗鱼、银鲫、异育银鲫、穗鱼、黄尾密鲴、吻鲴、鲤、金鱼、香鱼、黄鳝、泥鳅、草鱼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或局部感染[15~19];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在我国养鱼史上几乎可被列为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鱼类细菌性病害。在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中(如虾、鳖、蟹、贝类等),也均有被感染发病的报告。另一方面,嗜水气单胞菌也是两栖动物蛙类的重要病原菌。作者在近年来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以及相应病原菌进行了研究,涉及到了鲢、鳙、鲤、泥鳅、草鱼、牙鲆等多种鱼类及蛙类[20]。

4 诊断要点

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检验,目前仍主要依赖于对相应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等内容的细菌学检验;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方法,虽已有一些研究报告并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相应的可行性,但还均需在准确性、适用范围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明确与完善。

4.1 细菌分离与鉴定

嗜水气单胞菌对营养的要求不高,通常可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常用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及RS等培养基平板做直接分离,置37℃(或室温或28℃)恒温培养18~24 h后,选择典型嗜水气单胞菌的菌落做成纯培养后供鉴定用。

对分离后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培养特性及生化特性的检查,仍是目前鉴定嗜水气单胞菌可靠的方法。为简便区分嗜温有动力且在临床中常见的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及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可做葡萄糖产气、分解七叶苷及水杨苷、V-P反应等4项试验,一般嗜水气单胞菌为+,+,+,+;温和气单胞菌为+,-,-,+;豚鼠气单胞菌为-,+,+,-。

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HEC毒素、蛋白酶、S层等的检查,有助于区别病原及非病原菌株,且能明确相应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菌株产生这些毒力因子的具体情况。

4.2 免疫学检验

在使用特异性因子血清对嗜水气单胞菌做检定方面,目前尚无规范方法应用。用嗜水气单胞菌制备的相应抗血清,对被检菌株做常规的玻片凝集试验,有助于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检出,但也只能是作为综合判定的一项内容。

应用免疫荧光抗体(IFAT)、酶标抗体技术对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检测及相应感染的诊断,近些年来已有一些相应的研究报告,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但从嗜水气单胞菌的血清群(型)及相应感染类型的复杂性等方面分析,这些方法的使用往往是仅能检测到与所用抗体相应抗原血清群(型)的嗜水气单胞菌或从诊断意义上证明是否有嗜水气单胞菌的存在,以致在检出率、确诊的价值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但总体来讲这些方法的应用还是可行的,尤其在与其他方法的综合应用上是确有价值的。陈翠珍等[20]曾以分离于草鱼肠炎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制备全菌免疫原,强化免疫家兔制备相应抗血清,以此抗血清作为第一抗体,以商品的羊抗兔IgG荧光抗体为第二抗体,对嗜水气单胞菌做间接荧光抗体检验,取得了可行的免疫检验效果。

4.3 感染试验

因嗜水气单胞菌在水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加之还有某些菌株为非病原性的,所以要确认从动物所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是被检感染的原发病原菌,除了检查相应毒力因子外,还常需进行对相应动物的感染试验,以能引发同自然病例的感染并能重新分离回收到感染菌中作为相应感染病原菌的判定指标。

5 预防与治疗

根据嗜水气单胞菌在自然界的分布特点,以及其主要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要有效预防与控制相应感染的发生,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不断改善卫生环境条件,减少环境中的嗜水气单胞菌数量以及感染发生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提高机体抵抗力来抗御病原菌的攻击,以及在流行期或可能发生感染前的针对性预防和被感染后的及时治疗。

在医院要经常警惕嗜水气单胞菌的传入,特别是婴儿室、儿科病房、老年人病房和传染病病房,要特别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以防止病人污染环境、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现要彻底消毒。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源性传播。另一方面,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对病畜、禽、水产品及污染食品要消毒处理。对医院污水要按要求消毒,粪便要经无害化处理。

在有效防止动物(尤其是水产养殖动物)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与传播方面,尤其需要做到的是养殖场环境、圈舍(水池)、器具等的定期消毒处理;对畜禽粪便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另外,要特别注意畜禽饲料、饮水及水产养殖动物饵料的清洁卫生;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用水,需定期监测细菌数量,以防感染的发生。

无论对人还是动物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治疗一般是不可缺少的;在疑有混合感染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联合用药。人的急性胃肠炎类型常表现为自限性的,一般较少使用抗生素;补液治疗常是需要的,以纠正脱水及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在养殖鱼类时发生感染,一般不倡导使用抗生素,以防抗生素污染水环境及诱导水体病原菌的耐药性;即使使用也需集中浸泡,不宜大面积应用。

[1]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倪达书,汪建国.草鱼生物学与疾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北京市水产试验站.鲢、鳙鱼打印病致病菌的分离及其防治方法的初步试验[C].北京:全国鱼病防治技术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1976.

[4]戴寄帆.一株气单胞菌的鉴定及其致病作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81,4(3):166.

[5]郑德联,徐肇玥,戴自英.亲水气单胞菌肠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附26例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1984,2(3):182-185.

[6]许亚琴,毕凤翔,汪玉林,等.一起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6,20(1):35.

[7]虞琳,沈涛,杜巧玲.一起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8):1 905.

[8]白丽娜,张敬党,刘虎生,等.一起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135(7):1 360-1 362.

[9]金连梅,李群.2004-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6):459-461.

[10]俞志祥,马宏.嗜水气单胞菌致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03,30(6):859.

[11]仉庆文,高婷,冯晓媛.嗜水气单胞菌污染饮用水的急性腹泻暴发[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3,10(3):99-101.

[12]邓绍基.一起猪嗜水气单胞菌病的诊疗报告[J].当代畜牧,2000(5):28-29.

[13]李克敏,黄文贤,袁锦和,等.鸭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鉴定和免疫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1998,24(12):13-14.

[14]韦强,佟承刚,陶秀荣.从家兔中分离到一株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0,6(1):57-58.

[15]陈怀青,陆承平.家养鲤科鱼暴发性传染病的病原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1,14(4):87-91.

[16]孙其焕,孙佩芳,金丽华,等.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病原的研究[J].水产学报,1991,15(2):130-139.

[17]徐伯亥,殷战,吴玉深,等.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传染病致病细菌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3,17(3):259-266.

[18]董传甫,林天龙,陈日升,等.日本鳗鲡败血腹水病病原研究[J].水产科学,2002,21(1):5-8.

[19]陈翠珍 张晓君 房海.草鱼肠炎的病原菌检验与分析[J].中国兽医科技,1999,29(1):5-7.

[20]房海,陈翠珍,张晓君.水产养殖动物病原细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水气单胞菌病原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及整合酶的检测
齐口裂腹鱼肠道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