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反对招安、主张造反吗*

2012-08-15 00:52杨大忠
菏泽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晁盖招安宋江

杨大忠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晁盖反对招安、主张造反吗*

杨大忠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当前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晁盖与宋江不同,他是极力主张造反而反对招安的。但联系《水浒传》中晁盖的言行来看,此论则完全错误。晁盖根本没有造反的思想。

宋江;晁盖;招安;造反

当前学术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宋江自从上梁山后,竭力主张招安,晁盖则相反,强烈反对招安、主张造反。施耐庵之所以要让晁盖早点去死,这是“要把领头造反这种与忠义思想发生尖锐矛盾的行为全部移植到晁盖身上,然后让他去死,使其成为一个过渡性的人物,而让宋江披着一身忠义思想的辉光登上梁山第一把交椅”[1](P29);“为了避免梁山泊一伙走到方腊式的造反道路上去,《水浒传》安排有造反倾向的晁盖被曾头市的史文恭射伤而死,并让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竖起‘替天行道’的杏黄旗。”[2](P17)“晁盖在寨主位置上虽然没有给梁山指明发展方向,但是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只能是‘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3]梁山的前途在哪里?当前学者都认为:与晁盖的造反思想不同,宋江认为招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如同他对武松所说:“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第三十二回)晁盖走的则是一条与朝廷对抗的道路。当前的影视作品《水浒传》贯穿的都是这种观点。那么,晁盖真的有反对招安、和朝廷对抗的思想吗?

晁盖本为山东济州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家资富有,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后联络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刘唐、白胜等七人在黄泥冈劫持了十万贯为当朝太师蔡京贺寿的“生辰纲”,犯下大罪,幸得宋江通风报信,及时投奔梁山,方免于祸难。晁盖成为梁山寨主后,对宋江心存感激,为报答救命之恩,曾让刘唐冒险潜入郓城送给宋江一百两金子,被宋江婉言谢绝。后宋江在江州浔阳楼酒醉误题了反诗,当斩,晁盖带领梁山众好汉冒死相救,宋江方才上了梁山。自此,晁、宋二人才真正在一起共事,分别成为梁山的大头领和二头领。在二人的治理下,梁山事业蒸蒸日上,天下好汉如同流水一样齐聚梁山。在这大好局面下,围绕招安这件事,晁盖与宋江究竟有没有产生矛盾呢?

笔者以为,晁盖与宋江不仅没有矛盾,而且直至晁盖去世时,他们一直都是亲如股肱的好兄弟。宋江自从上梁山后,多次流露出要招安的思想。这种思想尤其表现在官兵征讨梁山时,每当朝廷将领被擒,宋江都是以招安抚慰,劝他们入伙梁山。如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说到“双鞭”呼延灼讨伐梁山,先锋官“天目将”彭玘被梁山扈三娘所捉,宋江云:“某等众人无处容身,暂占水泊,权时避难,造恶甚多。今者朝廷差遣将军前来收捕。本合延颈就缚。但恐不能存命,因此负罪交锋,误犯虎威,望乞恕罪。”彭玘答曰:“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倘蒙存留微命,当以捐躯保奏。”彭玘被宋江的义气所感,已经答应归顺梁山,宋江又云:“某等众兄弟也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死保国,万死不辞!”很显然,宋江在彭玘已经答应归顺梁山的基础上提到招安,一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另一方面,是想进一步坚定彭玘效力梁山的信念。《水浒传》下文又云:“宋江当日就将天目将彭玘使人送上大寨,交与晁天王相见,留在寨里。”可见宋江与彭玘进行这番对话,晁盖并不在身边,我们当然也不知道晁盖要是听到了宋、彭二人的对话将会是什么反应。但“轰天雷”凌振被擒上山后:“宋江便同满寨头领下第二关迎接。……到大寨,见了彭玘已做了头领,凌振闭口无言。彭玘劝道:‘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从命。’……晁盖道:‘且教做筵席庆贺。’”(第五十五回)彭玘向凌振提到了晁、宋二头领皆有招安之心,从“晁盖道:‘且教做筵席庆贺。’”此句来看,彭玘说这番话时,晁盖就在旁边,他对彭玘的话也没什么异议;再如宋江等人为了破呼延灼的连环马,派时迁、汤隆将“金枪手”徐宁赚上梁山,“宋江执杯向前陪告道:‘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晁盖、吴用、公孙胜都来与徐宁陪话,安排筵席作庆。”(第五十六回)此处宋江仍旧以“招安”的名义规劝徐宁归顺梁山,晁盖也就在宋江身边,这番话他应当听得一清二楚,但他仍旧没有异议。通观《水浒传》所有的篇目,晁盖在世时,宋江多次在朝廷命官被梁山所擒时以“招安”作为劝解的口实,晁盖不仅没有异议,更没有提出过反对,并且在行动上对宋江的做法也没有从中作梗。所以,要说晁盖坚决反对招安,明显说不过去。

除了朝廷命官,为了招贤纳士,梁山对一些江湖上的豪杰,也以“招安”相号召,并且成效显著。如《水浒传》第四十四回《锦豹子小径逢戴宗,病关索长街遇石秀》说到戴宗下山寻找公孙胜,路遇锦豹子杨林,二人同往蓟州,正遇石秀替杨雄打抱不平。二人将石秀邀入一酒店内,戴宗想拉拢石秀投奔梁山入伙,对石秀说:“这般时节认不得真!一者朝廷不明,二乃奸臣闭塞。小可一个薄识,因一口气,去投奔了梁山泊宋公明入伙。如今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只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戴宗在石秀面前说到“招安”的好处,打动了石秀。要不是杨雄此时闯入酒店来寻石秀,石秀肯定就会跟随戴、杨二人直接上了梁山。此时晁盖尚在世,还是梁山的大头领,手下兄弟以“招安”相号召,他焉能不知,那他对这种做法有没有持反对的态度呢?从全书来看,显然没有,我们甚至都看不出晁盖对宋江主张“招安”有一点点非议。晁盖将宋江救上梁山后,李逵大叫:“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在这个鸟水泊里!”如此“大逆不道”之语,遭到戴宗的当头棒喝:“铁牛,你这厮胡说!你今日既到这里,不可使你那在江州的性儿,须要听两位头领哥哥的言语号令,亦不许你胡言乱语,多嘴多舌。再如此多言插口,先割了你这颗头来为令,以警后人。”(第四十一回)李逵所说,乃是彻头彻尾的造反之语、反“招安”之语,晁盖对此论也没有作出任何评价,更不用说表示赞同了。

的确,“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是晁盖统治梁山时期梁山好汉所说的话,此语出自“旱地忽律”朱贵之口,而非晁盖。我们且看朱贵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宋江在江州浔阳楼酒醉里题了反诗,被黄文炳告发后身陷囹圄。江州知府蔡九要戴宗进京,将此事上报其父当朝太师蔡京。戴宗路过朱贵酒店,被蒙汗药麻翻,醒来后看到朱贵将蔡九的书信拆开后拿在手里观看。戴宗大喝:“你是甚人?好大胆,却把蒙汗药麻翻了我。如今又把太师府书信擅开,拆毁了封皮,却该甚罪?”朱贵笑道:“这封鸟书打什么不紧!休说拆开了太师府书札,便有利害,俺这里兀自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的。”(第三十九回)因为戴宗傲慢,拿太师府的名头来压人,所以朱贵才说出“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话,言下之意,就是说大宋皇帝我们都不在乎,你拿太师府能吓到我们梁山好汉吗?这显然是针对戴宗的傲慢而言的,并不能说明朱贵就有造反的思想,更不能说明晁盖的思想。梁山好汉出于豪爽侠气,说话往往都有夸张的成分,像武松醉打蒋门神后,对蒋门神说:“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打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量你这个值得甚么!”(第三十回)其实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前,也曾有过恐惧;打死大虫后,“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酸软了。”哪里像他自己说的三拳两脚就结果了大虫性命。林冲初投梁山,王伦嫉贤妒能,要林冲下山杀个人以表忠心,名为“投名状”。林冲在南山路,“伏到午时后,一伙客人约有三百余人,结踪而过。林冲又不敢动手,让他过去。”(第十一回)林冲在梁山应当是首屈一指的好汉了吧,但面对三百人的队伍,兀自不敢动手,怕寡不敌众。鲁智深在大相国寺对张三、李四等泼皮所说的“休说你这三二十个人直什么,便是千军万马对中,俺敢直杀的入去出来!”(第七回)刘唐对晁盖说自己“休道三五个汉子,便是一二千军马队中,拿条枪也不惧他”。(第十四回)鲁智深和刘唐的功夫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高过林冲,林冲面对三百人的队伍尚有惧意,鲁智深和刘唐怎么可能在千军万马中如入无人之境?这些大话都是好汉们豪侠意气的体现,朱贵对戴宗说的话就是如此,根本不必当真。再者,朱贵在梁山本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要把朱贵对戴宗说的“俺这里兀自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这句大话当做梁山的革命纲领,显然有任意拔高的嫌疑。纵观《水浒传》全书,晁盖在任何场合都没有说过要和朝廷对抗的话。

从行动上来看,如果晁盖真有造反的思想,他在统治梁山时期,应该主动对梁山四周的州县发动进攻,逐渐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才是。尤其在击退朝廷围剿的时候,他应该能够意识到梁山的危险处境,就应当以梁山为中心,在梁山之外建立更大的根据地,作为维护水泊梁山的屏障,以此作为向朝廷叫板的资本和砝码,就如同《水浒传》中的三大寇田虎、王庆和方腊一样。但晁盖根本没有这样做。在他去世前,梁山攻打的州县有无为军、高唐州、青州和华州。攻打无为军,是为了杀黄文炳,给梁山的大恩人宋江出气;攻打高唐州,是为了拯救柴进;攻打青州,是受二龙山鲁智深之邀,为拯救孔明和其叔父孔宾;攻打华州,是为了解救鲁智深和史进。也就是说,梁山为了报恩和出于江湖义气,才发兵攻打了上述四州;攻打成功后,除了救人,也只是杀贪官,将财物掳上梁山而已,并没有将其占据作为梁山的地盘。在晁盖看来,为了江湖义气,梁山可以和官府对抗,只要能够救出曾对梁山有恩的人或江湖上的朋友,这说明晁盖具有义薄云天的品质。晁盖统治梁山时期,官府对梁山曾发动过两次围剿:一是上山初期,济州府尹差团练使黄安,带领一千多人,水路来取梁山泊。结果被梁山击败,黄安被捉;一次是高俅保举汝宁郡都统制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进攻梁山,同样被梁山击败。这两次胜利,固然增加了梁山的力量,但梁山好汉的活动范围,始终是八百里水泊,根本没有和大宋朝廷争夺疆土的打算。在晁盖看来,只要能够维持梁山的现状,天下好汉能够汇集梁山,义气相投,实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理想,情同手足,就是人生的最大理想了。恰如易中天先生所言,对晁盖来说,上梁山后,“最好就这么混着,当一天强盗打一天劫。只要弟兄们日日在一起厮混,有肉吃,有酒喝,就不赖。”[4](P12)可见从晁盖的行动看,要说他有反对招安、和朝廷对抗的思想,则纯属臆测。在梁山前途的问题上,晁盖直到死亡,都没有明确地反对过宋江的“招安”主张,围绕梁山将来的出路,二人并没有根本的观点冲突。

自从宋江上山后,梁山每次向外出兵,基本上都是宋江主动请缨,而把晁盖留在山寨镇守。据此,很多学者都认为,宋江这样做是为了架空晁盖,笼络梁山众兄弟之心,争夺梁山的领导权。因为宋江每次下山,凯旋时都会带来大批新入伙的兄弟,由此宋江威望日高。晁盖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怕将来与宋江“招安”路线做斗争时力量不足,遂与宋江逐渐产生了矛盾。为了重树威信,晁盖竭力要求亲自出兵曾头市,但不幸中箭而亡。晁盖死后,宋江的“招安”路线在梁山彻底占了上风。这种观点纯粹也属臆测,原因如下:一、宋江为什么不轻易让晁盖下山?理由是:“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此说完全在理。山寨的大头领亲自下山,与封建帝王“御驾亲征”是同一性质。我们来看《水浒》中除宋江之外的三大寇: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宋江招安后征讨这三寇,连连得胜。在战事不利,政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为凝聚军心,王庆、田虎和方腊不得不走出宫殿而“亲征”,妄图扭转战局。反观晁盖、宋江时期的梁山,事业蒸蒸日上,正处于中兴扩张的阶段。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晁盖有亲自下山的必要吗?还是陈东林先生说得好:“宋江替晁盖出征,决非为了夺权而架空晁盖,相反,却是出于对晁盖的关心与爱护,因为挂帅出征、身先士卒,不是一件美差事,而是需要以性命相搏的。宋江愿意赴汤蹈火,主要是为晁盖的安全着想,同时也是从梁山的大局出发。如果作为山寨之主的晁盖亲自出征,万一有失,就会给梁山革命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宋江替晁盖出征,乃是一种义举,个中根本不可能含有任何阴谋夺权的成分。”[5]二、围绕“招安”,晁盖与宋江真的产生矛盾了吗?通观《水浒》全书,根本看不出两人有任何利益与观点的冲突。晁盖与宋江是亲如股肱的好兄弟,生前如此,即使晁盖死了以后这种兄弟之情仍旧没变。宋江为了搭救卢俊义,兵发大名府,不能破城,在军营里伏枕而卧,晁盖给其托梦云:“兄弟靠后,阳气逼人,我不敢近前。今特来报你:贤弟有百日血光之灾,则除江南地灵星可治。你可早早收兵,此为上计。”后果如梦中晁盖所言,“次日,只见宋江觉道神思疲倦,身体酸疼,头如斧劈,身似蒸笼,一卧不起。”(第六十五回)多亏晁盖提醒,张顺去江南请来地灵星“神医”安道全,宋江方得痊愈。如果晁盖真的不满宋江的招安路线,此时何不乘宋江病中之危,将其除去,使梁山重立新主,继续走与朝廷对抗的道路?晁盖托梦给宋江推荐安道全,只能说二人的兄弟之情至死不渝,二人根本没有利害冲突,无论在个人情感上,还是在梁山大政方针的实施上。

《水浒传》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说到晁盖出兵攻打曾头市,出师不利,中了史文恭的药箭,回到梁山不治而亡。临终嘱咐宋江:“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有学者认为:“这话是当着宋江与众头领说的,其用意不言而喻。因为宋江未必有捉得史文恭的本事,或者根本没有捉得史文恭的本事,晁盖只能借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宋江的隐忍,来发泄对宋江专权的愤怒。这是一个无力而又无能的‘领袖者’最后的抗争。”[6]按照此论,晁盖立此遗嘱的目的是为了使梁山大权不至落入宋江之手,以粉碎宋江带领梁山兄弟招安的企图。这种荒谬的说法,遭到张国风先生的驳斥:“晁盖之死只能怪他自己,怪他不听宋江和吴用的劝阻。这里(笔者注:指《水浒传》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晁盖执意要亲自攻打曾头市,宋江和吴用苦劝不听。)强调的是宋江、晁盖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并非阴谋家的处心积虑。如果就《水浒传》作者的本意来说,所谓宋江有意架空晁盖,不知从何谈起。”[7]是为确论。

晁盖究竟有没有反对“招安”的造反思想,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对这个问题做了较为隐晦的回答。《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说到梁山泊一百单八人大聚义,“有篇言语,单道梁山泊的好处,怎见得: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在作者施耐庵看来,梁山的出路当然是“招安”,“啸聚山林”毕竟不是正道。作者云“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此处“恐”字用得甚妙。晁盖在世时,梁山大业虽有长足发展,但此时卢俊义、关胜、索超、董平、张清、魏定国、单廷珪、宣赞、郝思文、龚旺、丁得孙等众多猛将尚没有上梁山,梁山还没有与朝廷真正抗衡的足够资本;晁盖去世后,梁山一百单八人聚义时,已经有了足以和朝廷对抗的力量,在此情形下,如果晁盖在世,究竟会不会造反,施耐庵也不能作出明确的回答,此“恐”字即为明证。“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是施耐庵在晁盖归天后、梁山事业得到极其壮大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即便在此种情况下,施耐庵对晁盖如果此时在世会不会造反这一问题都不能做出明确的答复,那么晁盖在世时,梁山的力量还不够壮大,要说他有造反的思想,实在是过于牵强。因为从《水浒传》全书来看,晁盖确实没有明显的反对“招安”的言论和举动,所以要说晁盖在世时一定会反对“招安”,恐怕施耐庵本人也不会赞同这个结论。

晁盖不排斥“招安”,从更深层次来看,主要还是由他的出身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决定的。上梁山之前,晁盖本为保正,也是识法度的。他为头劫持生辰纲,并非有造反的思想。刘唐投奔他时,说是“特地送一套富贵来与保正哥哥”;公孙胜投奔他时,也说“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晁盖为头劫持生辰纲,只是想获得一套不义之财;若非黄泥冈事发,走投无路,他绝不会有上梁山的念头。这就决定了晁盖的骨子深处并没有真心与朝廷对抗的意识。晁盖不象阮氏三雄,这三人虽然也参加了劫持生辰纲的行动,但他们出生农民,贫困的生活与好赌的习性决定了他们一开始就有加入梁山实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理想的冲动。吴用去动员三人加入劫持生辰纲的团伙时,三阮说到如今梁山禁止打渔,吴用说:“小生短见,假如你们怨恨打渔不得,也去那里撞筹却不是好。”阮小二道:“先生你不知,我弟兄们几遍商量,要去入伙。听得那白衣秀士王伦的手下人,都说道他心地窄狭,安不得人。”由于王伦不能容人,三阮想入伙梁山的念头只好作罢,这与晁盖的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

综论全文可知,晁盖作为梁山的第二代领导人(第一代领导人是王伦,第三代是宋江),在其统治梁山时期,他并没有明显的反对“招安”的思想,甚至可以说,晁盖的思想和宋江的“招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趋同性。脱离晁盖的出身、言行来臆测其思想,把晁盖想当然地想象成为反对朝廷的斗士,无异缘木求鱼,脱离了施耐庵原书的初衷。

[1]佘太平.寨名水浒:草莽龙蛇的江湖[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2]王齐洲.四大奇书纵横谈[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3]林宪亮.论晁盖之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3).

[4]易中天.帝国的惆怅[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5]陈东林.宋江并非想架空晁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胡嘉辰.宋江、晁盖梁山共事时的关系探析[J].阿坝师专学报,2009,(1).

[7]张国风.晁盖早就被吴用架空[J].文史知识,2009年,(2).

Does Chao Gai Oppose to Offer Amnesty and Enlistment to Rebels?

YANG Da-zhong
(History Depart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China)

There is a popular view in academic circles at present:Chaogai tried to offer amnesty and enlistment to rebel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Songjiang.I think that the view is mistaken if we keep track of Chao Gai’s languages and actions.In a word,Chao Gai never has the ideas of rebels which is based on overthrowing royal government’s reign.

Song Jiang;Chao Gai;amnesty;rebels

I 207.412

A

1673-2103(2012)03-0064-04*

2011-12-15

杨大忠(1974-),男,安徽当涂人,安徽大学历史系2007级历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浙江省水浒学会会员。研究方向:水浒文化。

(责任编辑:谭淑娟)

猜你喜欢
晁盖招安宋江
《水浒传》中晁盖之死新探
晁盖:误闯梁山的孩童
晁盖:误闯梁山的孩童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水浒传》中武松性格发展变化分析
宋江给李逵的一封信
林冲三论
明末招安误抚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宋江为什么不杀情敌张文远
”官迷“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