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术政治”与“双头政治”:宋江与梁山头把交椅新析*

2012-08-15 00:52林榕杰
菏泽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吴用晁盖双头

林榕杰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权术政治”与“双头政治”:宋江与梁山头把交椅新析*

林榕杰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宋江上梁山之初未争头把交椅,而是坐上第二把交椅,这样山寨中出现一种“双头政治”。宋江数次劝阻晁盖下山,而他自己则不时率众为梁山建功,那时他可说是山寨真正的政治核心。晁盖被射杀后,在头把交椅问题上,宋江的权术与吴用的权术相互配合。宋江先是临时性据有寨主之位,后来破除晁盖遗言的阻碍正式坐上头把交椅。梁山重大政治问题包括头把交椅问题的解决一般来说都与“权术政治”有关。被赚上梁山的卢俊义后坐上无实权的第二把交椅,这样梁山又出现一种新的更稳定的“双头政治”,而这是合乎宋江日后受招安需要的一种政治安排。

宋江;晁盖;卢俊义;权术政治;双头政治

梁山上也有政治,梁山上的政治与梁山下的政治固然有较大不同,但也有一些相同之处。梁山上重大的政治议题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头把交椅问题,另一个则是招安问题。前者涉及梁山的政治领导问题,后者关系到梁山的政治出路问题,而这两个问题也是相联系的。

梁山政治中也有权术,这种权术掩盖于“义气”等之下,较为隐蔽。这种隐蔽的权术是梁山“权术政治”的特征之一。由于梁山“政治体制”不健全,因此政治权术在重大问题上往往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在寨主继任问题上就是如此。这是梁山“权术政治”的另一特征。除此之外,梁山上层少数人乃至个别人的意志常通过其权术加于多数人身上,这是梁山“权术政治”的第三个特征。

宋江在上梁山之初也有机会坐头把交椅,但他拒绝了。他是在晁盖去世后坐上头把交椅的,起先是临时性的,后来是正式的。还要指出的是,在宋江上梁山后,山寨中出现了晁盖-宋江“双头政治”格局;晁盖去世后,宋江暂据头把交椅,这时梁山实际上为一种“单头政治”格局;到打下东平、东昌二府后,宋江正式成为寨主,而擒获史文恭的卢俊义则居次位,这样梁山又建立了一种新的“双头政治”。一般而言,“双头政治”中的“双头”不可能都有实权:正头有实权而副头无实权的权力架构较为稳定;正头无实权而副头有实权的权力架构则不够稳定。这两种权力架构在梁山上都出现过。

梁山上的头把交椅有过两次换人,一次是晁盖等人上梁山时林冲杀旧寨主王伦并推晁盖为新寨主,一次是晁盖去世后原来坐第二把交椅的宋江在吴用、林冲等好汉支持下坐上头把交椅。前一次换人与吴用的权术不无关系,而在后一次换人中宋江、吴用的权术都起到了作用。

在《水浒传》中,正如其他不少好汉一样,宋江原本不愿落草。他也是不得已上梁山的,并且是被晁盖等人从江州法场救上梁山的。上山之后,晁盖即请宋江坐第一把交椅。宋江赶紧说:“哥哥差矣!感蒙众位不避刀斧,救拔宋江性命。哥哥原是山寨之主,如何却让不才坐?若要坚执如此相让,宋江情愿就死!”[1](P533)宋江蒙晁盖率人相救才得以脱险,因此断不可一上梁山就争坐原属晁盖的第一把交椅。而直性的晁盖则说:“贤弟如何这般说?当初若不是贤弟担那血海般干系,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众?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谁坐?”两人可说互有大恩于对方,而宋江又提到了年龄因素①:“仁兄,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于是他再三推晁盖坐了第一位,而他自己则当仁不让地坐了第二位——没有其他人对此提出异议。

在王伦时代及宋江上山前的晁盖时代,梁山都可说是存在“单头政治”——只有一位寨主,没有副寨主。而宋江上山后,梁山实际上出现了一种“双头政治”,宋江则处于“副寨主”的地位(后来甚至可以说他是真正的政治核心)。这种“双头政治”的出现,既与晁盖的为人有关(他与王伦明显不同,较少猜忌),又与宋江的威信有关,包括他有恩于晁盖、吴用等梁山重要人物,以及他更善于拉拢江湖好汉。

宋江在上梁山之初不与晁盖争第一把交椅从策略上看是正确的,但这并不说明宋江完全不想坐头把交椅。此时不争头把交椅,也并非意味他在梁山甘于充当晁盖的配角。相反,未坐第一把交椅的宋江在梁山上的活跃程度要明显超过晁盖。这是梁山当时的“双头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梁山上的宋江或可说是不争寨主之名,而争寨主之实。因此,当晁盖几次要率众下山时,他每每说“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之类的话。这类话初听上去也有道理,并有为晁盖乃至整个山寨利益着想的“味道”。而宋江自己带领众头领多次下山,多次为梁山立功,也多次招纳、收降新的好汉,这样他在梁山的威信就越来越高。金圣叹在《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回评中写道:“夫宋江之必不许晁盖下山者,不欲令晁盖能有山寨也,又不欲令众人尚有晁盖也。夫不欲令晁盖能有山寨,则是山寨诚得一旦而无晁盖,是宋江之所大快也。又不欲令众人尚有晁盖,则夫晁盖虽未死于史文恭之箭,而已死于厅上厅下众人之心非一日也。”[2](P369)按照他的看法,宋江阻止晁盖下山属于一种“架空”晁盖的政治权术。②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在宋江下山征战时,吴用是否追随呢?打祝家庄时,本来吴用、刘唐、三阮、吕方、郭盛随晁盖守大寨,但后来吴用又带三阮、吕方、郭盛来帮宋江,这样梁山头领就仅留下晁盖与刘唐。[1](P626)后来打高唐州、青州、华州时吴用都随宋江在中军。在宋江与晁盖威望消长的问题上,吴用不会看不出端倪,不会看不出宋江的用心,而他从打祝家庄开始就明显在帮助宋江。

宋江的手段,晁盖不可能始终看不出来,看出来后他也会有想法,换句话说,他后来应该会对宋江心有不满。也有人提出,晁盖、宋江之间的矛盾还与其他因素有关:“晁盖要与大宋皇帝做‘对头’,宋江要‘去邪归正’招安投降,两人矛盾冲突,在所难免”[3](P177)。这种说法稍显牵强。朝廷在这时候尚未对梁山采取招安政策,即便是宋江此时也不会主动请求招安,因此晁、宋二人在该问题上尚不致产生冲突。

关于晁、宋之间的矛盾,还有人指出这是代表两种不同立场(守成与扩张)之间的对立。[4](P313)晁盖更关注维持山寨现状,而宋江则更想向外发动进攻。这种说法并不很准确,因为晁盖也有几次想下山,只是被宋江劝阻。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宋江比晁盖更倾向于攻城夺寨,而这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这应与宋江上梁山后更急于建功以扩大其威望有关。宋江在江州所题反诗中有“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1](P494)他的抱负应比晁盖更大一些。其次,宋江应更关注山寨的财政问题也就是钱粮问题,比如打祝家庄时他就提到:“即目山寨人马数多,钱粮缺少”;“若打得此庄,倒有三五年粮食”[1](P610)打祝家庄是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梁山解决其财政问题从劫道走向了攻城夺寨,而这是以往研究者关注不够的。

另外,宋江对来投奔者从不拒绝,而晁盖则有所不同,这种差别在对待初上梁山的杨雄、石秀时就表现得很突出。晁盖得知他们与时迁以梁山好汉的名义偷鸡吃,下令将他们斩首,而宋江立即加以劝阻。值得注意的是,吴用在宋江表达其意见后,随即明确表示支持宋江。[1](P609-610)在众人的力劝下,最后是晁盖作出让步。这并不是作为寨主的晁盖第一次退让。在江州劫法场后是否打无为军的问题上,晁盖就对宋江等作出让步(第四十一回)。在梁山上,当晁、宋出现意见分歧时,众人支持宋江,反映了宋江虽未坐头把交椅,但威信其实比晁盖高,甚至可以说他是有寨主之实者,或者说他是梁山上真正的政治核心。他的政治原则而非晁盖的政治原则在梁山上真正得到了贯彻。

晁盖后来不听宋江等人劝阻,执意率林冲等二十个头领进攻宣称要“扫荡梁山清水泊”的曾头市。但就在这次征战中,晁盖被曾头市都教师史文恭的药箭射中,回梁山后很快就去世。去世前,他对“亲手敷贴药饵,灌下汤散”的宋江说:“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本来他可遗言让宋江做梁山泊主,并嘱咐后者为他报仇。但他没有这样说,可见他此时对宋江已“心存芥蒂”。

这里有必要分析的一点是:在当时已上山的好汉中,哪些人较有可能捉住史文恭?当时梁山上的武将中,座次较靠前的马军头领有林冲、呼延灼、花荣、秦明等,步军头领有鲁智深、武松、刘唐、李逵等。他们武艺都高于宋江,都比宋江更有可能亲手捉到史文恭。

按理说,晁盖去世后应由坐第二位且威望很高的宋江继寨主位。但晁盖留下这样的遗嘱,实际上给宋江坐头把交椅设置了障碍,这一点宋江不会看不出来。但他仍然在晁盖离世后“比似丧考妣一般,哭得发昏”。[1](P771)这种痛哭也是一种政治权术,是表演给活人看的。宋江用痛哭表明他与晁盖关系很密切,二人间并无隔阂。这也是在暗示他才应该是晁盖的合法继承人。宋江还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晁盖。而他本人“每日领众举哀,无心管理山寨事务”,这也是做给梁山众头领看的,并且想让他们有所表示。

后来,林冲、吴用带领众人请宋江就任山寨之主。宋江加以谦让,说“却乃不可忘了晁天王遗言。临死时嘱道:‘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亦不可忘了。又不曾报得仇,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旧寨主的遗言对新寨主继位的合法性还是有至关重要影响的,宋江此时表现出不愿坐寨主之位与此有直接关系。而吴用则又劝道:“晁天王虽是如此说,今日又未曾捉得那人,山寨中岂可一日无主?若哥哥不坐时,谁敢当此位?寨中人马如何管领?然虽遗言如此,哥哥权且尊临此位坐一坐,待日后别有计较。”在晁盖生前就与宋江有“勾结”的吴用这时固然想推宋江为梁山之主,但仍不敢公开否定晁盖的遗言,因此就提出变通性办法——让宋江成为临时性的山寨之主。宋江就势说道:“军师言之极当。今日小可权当此位,待日后报仇雪恨已了,拿住史文恭的,不拘何人,须当此位。”“言之极当”四字表明他还是愿坐此寨主之位的。但他这时重申了晁盖的遗言,则为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后他再表演一出让位之戏留下伏笔。

这时宋江可说是代理寨主之位,并不具有完全的合法性。③这是因为旧寨主晁盖的遗言规定了新寨主的产生条件,而宋江尚未满足该条件。晁盖临终的话仅是只言片语,不可能很“周全”,执行起来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包括如果曾头市长期未能打下寨主问题该如何解决?如果史文恭在战斗中被杀或逃走而不是被活捉寨主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这里还有必要指出的是,晁盖去世后宋江没有立即率众梁山好汉打曾头市。他固然曾经聚众商议,欲与晁盖报仇,兴兵打曾头市,但是被吴用劝阻。吴用的说法是:“哥哥,庶民居丧,尚且不可轻动,哥哥兴师,且待百日之后,方可举兵,未为迟矣。”[1](P773-774)宋江本来是暂居寨主之位,以当时梁山的力量攻打曾头市应该能打下来,但是这样一来由于宋江自己擒获史文恭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梁山有很快产生另一寨主(至少是寨主人选)的可能。而推迟打曾头市,也就使得宋江在头把交椅上坐得更久一些,并可以在此期间施展一些新的权术。对于吴用的建议,宋江立即接受了。

那时宋江、吴用并未闲着,而是要去诱卢俊义上山,其表面目的是“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1](P774)不过其真实目的要更复杂,既与头把交椅问题有关,又与日后的招安问题有关,还与二人要建立一种新的“双头政治”有关。在宋江暂时据有寨主之位后,不仅头把交椅问题未彻底解决,“副寨主”问题也产生了——如果梁山还想维持一种“双头政治”的话。宋江并不愿梁山上的其他人居于他以前的“副寨主”位置(既不愿让军师吴用、法师公孙胜居此位,又不愿让林冲等坐此位)。这样梁山上就再次出现“单头政治”,尽管是临时性的。然而就宋江而言,他并非一定要建立以他一个人为首的“单头政治”,一种“副寨主”没有实权的“双头政治”也是他可以接受的。

宋江宁愿从山下另请他人上山。吴用的想法与宋江相似,他们两人选中了在北京大名府的卢俊义——这个当时敌视梁山的人物。④他们之所以看中卢俊义,固然与他“棍棒天下无对”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位大员外是“北京大名府第一等长者”。[1](P774)请他上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梁山的“形象”。按照萨孟武的说法,“此人若能落草,当然可以表示梁山泊的势力已经达到绅士阶级之间”。[5](P163)从将来受招安的角度看,在梁山的重要头领中,宋江私向晁盖等“朝廷重犯”报信又写过反诗,吴用、公孙胜等与夺蔡京的生辰纲有关,林冲是高俅的对头又杀了高俅的手下,而卢俊义可说是相当清白的。

这次吴用亲自出马,到大名府去。卢俊义果然中其计,并被赚上梁山,实际是被擒上梁山的。宋江请这位卢员外坐第一把交椅,卢员外肯定会拒绝,那时的他还不愿落草。后来他回到北京大名府,但被诬陷下狱。宋江、吴用等率军打破北京将其救上梁山。在忠义堂上,宋江又要以卢俊义为尊,并再三拜请。这是他第二次对卢俊义表示要让出寨主之位。这其实并不很正常,因为与晁盖向宋江让寨主之位不同,卢俊义对梁山尚无寸功,且与寨中各好汉素无交情,更何况宋江本身只是暂时代理寨主之位。

金圣叹认为宋江这一让位之举其实表明他对于第一把交椅“正其巧于必欲得之”:“自宋江有此一逊,而此座遂若已为宋江所有;此座已为宋江所有,然则后即有人报仇立功,其不敢与之争之,断断然也”[2](P468)。他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还要指出的是:宋江这次让位表演也是再次向梁山众好汉表明他并非贪恋寨主之位者。另外,从他此举我们可推知他不愿将头把交椅让给其他已上梁山的好汉。

刚上梁山入伙且与诸多好汉素无渊源的卢俊义当然不会冒失地同意。他还表示如果对方“苦苦相让”,将使他“安身不牢”。[1](P851)于是吴用建议对卢俊义以宾客相待,“等日后有功,却再让位”。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宋江尽管有让位之举,但他心里应该清楚梁山众好汉不会公开支持卢俊义坐头把交椅,也会料到卢俊义自己也不愿冒然坐头把交椅。其实,卢俊义不过是宋江为合法据有寨主之位所摆布的一个政治工具,但他本人当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会被宋江的“义气”、“礼贤”等所感动。

后来梁山又遇到曾头市方面抢走段景住等所买马匹之事,这样攻打曾头市再次提上日程,显然不能再拖。在众好汉商议打曾头市问题时,卢俊义本想做先锋,而吴用“只恐卢俊义捉得史文恭,宋江不负晁盖之遗言,让位与他,因此不允”。[1](P863)他安排卢俊义与燕青引领五百步军,“平川小路听号”。

这次宋江率军打曾头市,并未带上林冲、关胜等人,这样他们就不可能捉住史文恭,也就不可能成为寨主人选。宋江此次带去两万余人,而上次晁盖打曾头市仅带去五千人。

卢俊义随宋江等去打曾头市,并在燕青配合下活捉了史文恭。按照《水浒传》第六十八回中的描述,史文恭骑千里马逃跑时,“只见阴云冉冉,冷气飕飕,黑雾漫漫,狂风飒飒,虚空中一人当住去路。史文恭疑是神兵,勒马便回。东西南北四边,都是晁盖阴魂缠住。”后来他被卢俊义捉住。可见,该书明确写是晁盖阴魂助卢俊义(而非宋江)捉住了史文恭。如果将此与晁盖遗言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把握该遗言的真实目的。

回到梁山后,宋江又与众弟兄商议立山寨之主。吴用以前说过卢俊义日后有功了宋江再让位,但在卢俊义这次立下大功后他仍坚主宋江当为寨主。他肯定不会忘记晁盖遗言,但坚持这样说并非无缘无故:宋江有恩于他,以前与他在外出征战时配合都很好,而他与卢俊义本无关系,且后者曾中其计被赚上梁山,这样他其实不会对卢俊义有多少敬重之心。况且吴用应该深悉梁山众好汉的心理以及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尤其是不会有人公开站出来支持卢俊义坐头把交椅。

但宋江仍未马上接受吴用的主张,他重提晁盖遗言,认为卢俊义生擒史文恭当为寨主。卢俊义赶紧谦让,甚至拜于地下。吴用重提他的主张,并示意他人发话拥戴宋江。李逵、武松、刘唐、鲁智深都出言反对宋江让位,不过公孙胜、林冲等重要人物没有说话。宋江此时就不再提晁盖遗言,而是说出新的解决办法——与卢俊义率军各打一城,先破城者为梁山泊主。吴用立即表示同意。此次在忠义堂上的演出,宋江起先表示要依据晁盖遗言让位,而最后却置晁盖遗言于一边,另提出一决定是否让位的新标准。众头领对宋江的话没有表示异议。结果宋江先打破东平府,这样他就可以当仁不让地正式坐上寨主之位了。

此次出征宋江并未带上吴用,而是让后者跟随卢俊义打东昌府。然而小说未载吴用为卢俊义献何有用的计策。在宋江攻破东平府后也来打东昌府时,吴用才出计活捉了守城将领张清。可以说卢俊义比宋江晚破城是正常的,因为他所带的那些好汉除燕青外都非其嫡系。⑤宋江在打破东平府后,得知卢俊义打东昌府并不顺利,叹道“卢俊义直如此无缘”。这一叹是意味深长的,梁山的头把交椅问题至此已经解决。

打破东昌府后,宋江率众头领回到梁山,他可以理直气壮以寨主自居了。在排宴庆贺时,他说道:“今来扶我为尊,皆托众弟兄英勇”。[1](P892)他用这种方式自我宣布他正式成为寨主了。最后,石碣的出现再次明确宋江居梁山一百零八将之首的地位,而卢俊义则居次席⑥(第七十一回)。这种新“双头政治”不同于晁盖时代的“双头政治”,卢俊义并没有多大权力,宋江可说是大权独揽。宋-卢时期“双头政治”的稳定性要强于晁-宋时期“双头政治”的稳定性。

卢俊义实际上成为了宋江合法据有寨主之位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棋子”,可以说他始终处于宋江、吴用等人某种程度的摆布下。宋江将在北京的卢俊义赚上梁山,作为寨主之位的一个人选,这样就排除了梁山上其他人坐头把交椅的可能。而卢俊义当时实际上是一不可能获得梁山众好汉支持的寨主人选。另外,文革期间也有些人撰文认为宋江请卢俊义这样的“大地主”上山是为其接受招安准备条件,比如王永超。[6](P67)这种观点从较僵化的阶级斗争视角分析宋江、卢俊义等人,是有偏颇的,但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在此要指出的是,宋江请卢大员外上山与前者改聚义厅为忠义堂等行为应是有关联的,都反映了他愿意接受招安的心理。与其他众多梁山好汉不同,作为寨主的宋江会真正考虑梁山的政治出路问题。⑦

这里要说的是,在梁山政治的演变过程中,吴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吴用的权术不仅用于对外作战中,还影响到梁山的政治。而宋江对吴用的争取是他政治权术中相当重要的成功之处。在梁山的“权术政治”中,宋、吴二人的权术可谓“相得益彰”。除这二人外,其他人或是作为“政治工具”被利用(比如李逵),或是作为沉默的大多数而旁观。

我们还可以得出更一般性的结论:在政治体制不够健全(或者说政治的制度化不够成熟)的地方,政治权术往往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些地方“权术政治”的特征就更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重大政治决策或政治事件的背后一般都会有政治权术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只是或隐蔽或明显而已。

结语

宋江坐稳梁山头把交椅的例子说明在政治斗争中可以先不争而后争,欲争而示不争,而这可说是他政治权术中较突出的一个方面。他一时表现出不争是因为考虑到种种主客观情况,包括时机因素等。尤其要指出的是,宋江在得到梁山多数好汉拥护的情况下,对头把交椅在一段时间内仍能表现出不争来,则是他的过人之处。⑧至于宋江之所以能演好几出“让位”的戏,与吴用的配合是分不开的。以吴用的权术,必能知宋江的权术;而以宋江的权术,也必能知吴用知其权术:不过二者各以其权术来演好共同的戏而已。

在梁山上吴用是以谋略而著称的,而宋江是以“义气”而闻名的。这样,宋江的权术与吴用的权术相比就更不易为其他好汉察觉。与吴用的权术不同,宋江的权术主要用在政治方面,并可说是一种“押司的权术”。然而,这种“押司的权术”却在梁山的“权术政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梁山上的“双头政治”是宋江上梁山后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到晁盖去世后他与吴用赚卢俊义上山又重建了一种新的“双头政治”。这种“双头政治”一直维持到梁山好汉全伙受招安为止。这是宋江比较中意的一种政治安排,也是合乎他日后受招安需要的一种政治安排。

宋-卢“双头政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一些表面形式上看,在“忠义堂石碣受天文”后宋江与卢俊义也有平等或近乎平等的一面,比如“忠义堂前绣字红旗二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又如宋江与卢俊义都被称为“梁山泊总兵都头领”(第七十一回)。这究竟有何意味呢?宋江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其中“忠”的含义有两种可能:一是指山寨对大宋皇帝的忠,一是指山寨内对寨主的忠。而这种“双头政治”中两个都头领形式上的平等,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排除了后一种可能,因为在中国古代一般情况下“忠”都是臣下对单一君主而言的。

注释:

①在有的山寨,年龄因素在决定寨主问题时还是会被考虑的。比如邓飞与孟康之所以推裴宣为寨主,后者年长是一个重要原因(第四十四回)。

②张国风认为在宋江上梁山前,吴用已经架空了晁盖(《晁盖早就被吴用架空》,《文史知识》2009年第2期)。这种看法是有偏颇的。在宋江上梁山前,晁盖曾几次下山,包括到江州劫法场以及到还道村救宋江。尤其是后一次,他令吴用等守山寨。这与宋江上梁山后,晁盖数次被劝阻下山是不一样的。

③宋江此时尽管只是临时性的寨主,但却对梁山在人事等方面做出新的安排。他还改聚义厅为忠义堂,这样梁山上不仅要强调“义”还要强调“忠”,而这与以后的受招安还是有关系的。这可以说是宋江隐蔽的政治权术的一个例子。

④宋江与吴用要赚卢俊义上山,且让对方成为梁山寨主或“副寨主”的可能人选,而这并没有与其他梁山好汉商量。在这个问题上,梁山多数人的意志是被忽略的。

⑤吴用跟随卢俊义而非宋江攻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应该会料到此次出兵卢俊义不会比宋江更快攻下城池,因此他选择与卢俊义在一起,而不愿让卢俊义看到他又在明显地帮宋江取胜。

⑥李贽认为所谓石碣与吴用的计谋有关,萧让、金大坚、公孙胜都参与了这一计谋。参见李贽:《水浒传回评》,朱一玄等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04页。

⑦还有必要一提的是,曾经反对卢俊义为寨主的李逵、武松、鲁智深后来在菊花之会上当宋江面公开反招安(第七十一回)。他们当时固然没有想到宋江等赚卢俊义上梁山与日后受招安之间可能有关系,但或有一种朴素的直觉。

⑧不过,他也受到有些人非议,并被称为“假道学、真强盗”(《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或“无耻之人”(金圣叹语)。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曹方人,周锡山.金圣叹全集[M]: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3]洪东流.水浒解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4]马幼垣.水浒论衡[M].北京:三联书店,2007.

[5]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6]王永超.一个反革命的策略——评宋江再三拜请卢俊义坐第一把交椅[J].延边大学学报,1975,(4).

“Trickery Politics”and“Two - headed Politics”:on Song Jiang and the Top Position on Mount Liangshan

LIN Rong-jie
(School of Humanitie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5,China)

Song Jiang did not seize the top position but took the second position when he initially joined the gang,thus there appeared a kind of“two - headed politics”on Mount Liangshan.Song Jiang disuaded Chao Gai from going down Mount Liangshan for several times,while he often led troops to render meritorious services for the Liangshan stronghold.At that time he was the real cental political figure of the gang.As to the problem of the top position,Song Jiang’s and Wu Yong’s trickeries came into play together after Chao Gai’s death.At first Song Jiang took the top position temporarily,and then occupied this position permanently as breaking the barrier of Chao Gai’s last words.The solvation of important political problems on Mount Liangshan,the problem of the top position included,was relevant to the“trikery politics”.Lu Junyi who was induced onto Mount Liangshan took the second position later,and therefore a kind of new and more stable“two -headed politics”arose there,which was a certain political arrangement suitable for accepting amnesty and pledging loyalty to the emperor for Song Jiang in the future.

Song Jiang;Chao Gai;Lu Junyi;trickery politics;two-headed politics

I 207.412

A

1673-2103(2012)03-0068-06*

2011-12-15

林榕杰(1971-),男,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后、历史学博士后,都柏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谭淑娟)

猜你喜欢
吴用晁盖双头
你知道“双头鹰”的由来吗?
《水浒传》中晁盖之死新探
你知道"双头鹰"的由来吗?
晁盖:误闯梁山的孩童
晁盖:误闯梁山的孩童
吴用和时迁比轻功
吴用和时迁比“轻功”
纺织品双头气动摩擦色牢度试验仪的研制和应用
吴用盖房
林冲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