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引黄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

2012-08-15 00:42苏秀峰沈吉利范红霞
山东水利 2012年8期
关键词:引黄灌区渠系末级

苏秀峰,沈吉利,范红霞

(德州市水利局,山东 德州 251200)

德州市李家岸、潘庄两大引黄灌区承担着全市11个县(市、区)57.33万hm2的工农业生产生活供水任务,是全市的命脉工程。李家岸灌区是山东省第三大引黄灌区,灌区设计引水流量100 m3/s,控制灌溉面积21.33万hm2。潘庄灌区是山东省最大引黄灌区,灌区设计流量120 m3/s,控制灌溉面积33.33万hm2。对灌区多年失修的末级渠系实施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意义重大而深远。

1 灌区末级渠系概况

多年来,潘庄、李家岸两灌区相继建成支渠以上渠道364条,长度达1 043 km,各类建筑物2 617座,年均灌溉面积86.67万hm2。德州市年均通过两灌区引黄15亿m3,高效保障了全市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需求。自1998年以来,德州市共安排潘庄灌区改造项目22期,衬砌渠道49.3 km,其中总干渠20 km,建成测水量水站点14个,总干及干渠配套建筑物500余座,年可节水9 627万m3。

经过40年的运行,加之渠道和配套建筑物缺乏投入,两灌区工程普遍存在着老化失修的问题,特别是末级渠系,破坏损坏更为严重,大部分建筑物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田间基本无测水量水设施,村民随意挖土取土致使渠道被平毁或破坏,工程效益衰减、水资源浪费问题十分突出。

2 灌区末级渠系节水工程改造现状

2.1 工程实施内容

为充分发挥黄河水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引黄灌区内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近年来德州市在搞好引黄灌区骨干河道工程治理的同时,以国家级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做好末级渠系工程节水改造建设,重点是田间灌排体系及桥涵闸配套和方田建设、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与配套、打通竹节沟等,通过加大田间工程建设,提高了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完成中央财政潘庄灌区禹城、武城、陵县以及李家岸灌区乐陵4个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完成土石方170万m3,混凝土0.92万m3,浆砌石0.58万m3,建成渠系建筑物455处,衬砌渠道30 km,新增灌溉面积3 666.67 hm2,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 866.67 hm2,新增改善排涝面积2 600 hm2,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186.67 hm2。

2.2 用水者协会建设情况

在加大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的同时,德州市针对大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况,成立用水者协会273个。部分协会初步实现了用水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协会拓宽了投融资渠道,明确了用水户是建设、投入和受益主体,避免了水利资金的截留、挪用和加重农民负担等现象,增强了农民群众的管水意识,降低了灌溉成本。

2.3 改造效益

一是提高了渠道水利用系数,减少了输水损失。渠道输水能力、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52提高到0.6,年可节水1.2亿m3。二是缩短了送水时间,提高了灌溉保证率。潘庄灌区由改造前的7~8 d缩短为5 d,李家岸灌区由改造前的6 d缩短为4 d。三是扩大改善了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德州市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小麦整建制超“千斤”的地级市,2011年实现粮食“九连增”。四是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灾害影响,使黄河水实现了远浇扩送,有效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遏止了地下水漏斗区的进一步扩散,防止了部分区域土地的次生盐碱化和涝渍,灌区盐碱耕地面积由4.75万hm2减少到4.19万hm2。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多年失修,渠系淤积损毁严重

两灌区绝大多数末级渠系淤积严重,部分河段被当地群众常年种植农作物,再加上多年的运行,河堤损坏十分严重,渗漏损失相当大。由于绝大部分供水渠道都是土渠,没有防护措施和防渗措施,整个渠系水利用系数一直较低,不能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效益。

3.2 筹资困难,节水改造资金短缺

德州市绝大多数河道管理段、闸管所、扬水站等单位,均被定性为自收自支单位或差额拨款单位,财政拨款微乎其微,处境十分艰难,工程建设更是力不从心。同时,水价改革进展缓慢,农业水价长期偏低,农村供水绝大多数亏本运营,仅能维持工程运行,难以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3.3 设施陈旧,测水量水精度偏低

测水量水设施比较简陋,设备陈旧,数据采集均采用人工现场实测计算,并且测水量水站点主要分布在引黄总干渠上,末级渠系几乎没有测水量水设施,从而无法掌握、控制各渠道的详细情况,不利于引黄供水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不利于末级渠系的运行管理。

3.4 观念滞后,水资源浪费严重

黄河水是德州市唯一使用的客水资源。多年来,农民群众始终存在着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节约用水意识不强。农田灌溉依旧大水漫灌,致使德州市一般年份缺水达15亿m3,在中心城区和县级城镇区,地下水漏斗总面积已达4 000 km2。特别是农业,以占总用水量83.5%的用水创造出的产值仅为总产值的17.2%,用水效率和效益较低。

3.5 监管弱化,灌区效益不断衰减

灌区渠道普遍存在无闸门或闸门损坏、无启闭机等状况,引水口门、涵洞完好率不足10%,扬水站80%以上失去作用,致使灌区效益不断衰减,目前两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由设计初的56万hm2降至42.53万hm2,占设计灌溉面积的76%。

4 建议

4.1 科学规划,把末级渠系改造纳入全市水网建设

目前,德州市以“六纵三横”调水大动脉(六纵:南水北调干线、潘庄总干渠、李家岸总干渠、引位入德、引滨入庆、引济入乐;三横: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为骨架,积极规划全市大水网。在水网建设中,德州市应将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其中先期启动并重点建设。这既可为水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又可快速提高有限水资源的远浇扩送能力。

4.2 财政引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大型引黄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建设是一项费省效宏、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回报都十分丰厚的工程。德州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十分困难,难以独立完成这种需要财政大投入的工程,因而需要逐步建立各级财政扶持、水费补充、受益群众投资投劳为主、民办公助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改造力度,完善配套设施,使引黄灌区末级渠系的基础保障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4.3 健全机构,实行末级渠系工程分级管理

设立灌区垂直管理的末级渠系专管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直接管理涉及两县以上渠道和有关建筑物,将田间工程的使用权交给水利协会管理,使末级渠系步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共同发展的运行轨道。按照集中水权、分级配水、科学调度、节约用水的原则,实现供水方式合同化、供水计划动态化、供水计量科学化、供水结构多元化,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4.4 改革水价,实现末级渠系工程良性运营

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使用水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实现末级渠系工程的可持续运行。计收水费由协会直接向用水户收取,取消用水户通过政府向供水单位要水的传统做法,实行合同供水,从根本上消除行政指令性供水、供用脱节、供不应时的弊端。

4.5 完善机制,保障末级渠系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一是严格工程建设质量。做到建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从测水量水、水费计收、灌溉管理等方面研究推广省钱、实用性强、效果好、简便易行的项目。当前重点做好测水量水工作。三是大力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增强节水工作宣传力度,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业节水。

猜你喜欢
引黄灌区渠系末级
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影响的渠系水利用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赵口引黄灌区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末级压出室水力结构对多级离心泵水力性能的影响
运载火箭末级离轨控制策略优化
超临界机组锅炉末级过热器管爆管分析
DF100A发射机末级电子管的计算与分析
无人机航遥技术在某灌区渠系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推求方法优选研究
梁山引黄灌区渠道防渗效果与灌溉用水效率分析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