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012-08-20 12:56潘国刚贾江涛
节能技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能源效率因素

潘国刚,贾江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0 引言

对于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从因素内容来看,前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因素: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贸易结构、科技进步平水、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能源价格波动、行政垄断等[1-8]。从研究层次来看,主要有国家宏观层面、产业中观层面及企业微观层面。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探究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存在性、方向性、程度性、地域性、阶段性等。本文以上述三方面为切入点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有序梳理,并进一步针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进行深入剖析。

1 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

现有研究证实的能源效率影响因素数量较多,且没有对各因素自身的特有属性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及有效整理。而各因素本身在所属领域、影响范围或作用机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交叉甚至重叠。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对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的划分和归类。在此,本文按因素的所属范畴将其划分为:结构因素、科技因素、市场因素及人为因素。

结构因素主要是通过调整各要素之间的比例结构,提升能耗效率较高的要素比例,降低能耗效率较低的要素比例,以此实现整体能源效率的提升。其中,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结构、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及居民消费结构均可归于结构因素。该类因素对能源效率作用的实质是通过提高能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来对综合能效进行影响,而非从本质上提高能源技术效率。因此,许多研究者得出“对二进三”的产业调整政策、提高能耗产成品贸易比重、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力发展高能效新能源及提倡低碳消费等建议举措。而对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城镇化水平及消费结构等因素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其变动主要受整个经济系统内部的变化,各因素的发展也有其本身的客观规律,因此,过多的人为干预,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监管、治理成本,另一方面也违背了经济运行规律,同时,各因素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重要作用,如就业、国内外收支平衡、社会稳定等方面,我们在进行结构调整时不能只考虑其对能源效率影响,而应将其纳入能源-经济-社会系统进行综合考量,以防出现“因小失大”的局面。因此,对于结构因素而言,我们要以监督、引导为主,以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各因素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高能效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将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软件方面,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将对能源的利用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从科技进步本身来看,其动力来源主要有自主创新及引进学习两种。因此,探究科技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也应从两方面入手。对于自主创新型的科技进步水平,大多学者采用R&D经费投入、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对其进行刻画,进而探讨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9-11]。对于外来技术而言,学者主要认为FDI(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为东道主带来一定的技术外溢,以此提高其科技水平,进而提高当地能源效率。已有研究认为,不同的FDI来源在不同时期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且FDI不仅存在技术外溢,也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且某些地区后者影响更为明显。也有研究证实,FDI是否能带来技术外溢关键在于东道主国家对外来技术的学习、吸收、转化的能力,因此,以人力资本对地区学习、吸收、转化能力进行刻画,进而探究这种影响的存在性。

市场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主要是依靠市场自身运行规律自发调节能源资源供需情况,并以价格为主要传导因素影响组织的生产用能成本,以此迫使其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其中,能源价格、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可归于该类因素。市场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主要存在两条路径。其一是对能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供需配置主要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地区间、部门间的调节表现的尤为明显。当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用能成本增加时,投资者会考虑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向能源消耗较少,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部门或行业,以此实现能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因此,市场能否对能源配置效率产出正面影响关键在于由能源价格上涨引致的企业较高的用能成本是否会改变企业的投资决策,即企业是否会由于用能成本的变高而放弃高能耗项目的投产。市场因素对能源效率的第二条影响路径是通过影响能源技术效率实现的。面对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上升,企业会考虑是否要购进或研发低能耗生产装备或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来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这种冲击。因此,只有当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幅度达到企业必须提升自身能源利用效率的时候,才能实现能源效率的整体改善。而企业一旦完成先进设备的更新或是先进工艺流程的改造,将不会再因为能源价格的下降而采用原有的设备或流程,因此市场因素对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较强的非对称性,即能源价格的上涨可能带来企业能源效率的提升,但能源价格的下降不会反方向导致能源效率的降低。

人为因素主要是政府机构运用公共权力对市场竞争进行限制或排斥(于良春等,2008)。其中以行政垄断最为典型。对于国内而言,电价的行政垄断表现的尤为突出。随着我国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以及能源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变,电力能源消费比重越来越大。“市场煤,计划电”的能源定价机制表征了我国煤价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及电价的行政审批机制。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极为显著的地区间电价差异,加之我国电力产业现行“省为实体”的管理机制,人为设置电力资源跨区域流动的“省际壁垒”。对于行政垄断电价较低的省份而言,其电能的边际产出效应势必小于行政垄断电价较高的省份,最终导致地区电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全国能源效率的提升。

2 将来的研究方向

首先,从研究层次来看,目前大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层次以及行业的中观层次,而对于企业或终端消费环节等微观层次的研究并不多见。然而,对微观层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能源资源的购买和消费(尤其是终端消费环节)往往是以企业生产用能和居民生活用能的方式实现的,企业生产及居民生活产生的能源需求在能源总需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探究企业生产及居民生活领域中,能源资源的需求特征、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们深层次探究地区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直接带动了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的增长,而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也直接形成了整个消费领域的消费倾向。因此,研究企业及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及决策过程,对于我们探究企业提升自身能源效率的动机、途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只有明确了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等因素,才能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价格等调节机制来引导低碳消费方式及低碳生活方式。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大多数研究以采用结构式方程为主,如最小二乘估计方法、一般联立方程方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等。而这种结构式方程的理论支撑为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线性的,即各因素彼此间的影响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能源消费、能源效率等变量直接受到经济发展周期、产业结构变动、市场价格波动、政府政策导向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彼此之间不可能是一种线性的相关关系。因此,需要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完善或创新。以探究能源效率与各因素的因果关系而言,大多研究采用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而这种检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该方法是对变量之间线性因果关系的考量,当时间序列呈现出一定的非线性趋势时,该方法有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出现明显的偏误(Hiemstra,Jones,1994;Huh,2002;Zhou et al,2009)[12-14]。鉴于此 Diks 和 Panchenko于2006年提出了基于非参数的Tn检验统计量,该方法对研究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有效考量,且根据带宽的变化而自动考虑条件分布的变化,进而避免了由于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导致的研究结论中可能出现的偏误,因此,比传统的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更为精准、更加接近现实。

再次,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探究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存在性、方向性、程度性、地域性、阶段性问题等[15],而很少有研究涉及各因素对。 ,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间接的,即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是多环节的。我们只有明确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作用路径才能进一步明确哪些环节为关键环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升相关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及成效性。另一方面,有些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以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为例。城镇化涉及流通、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多个经济变量,这些经济变量与能源消费之间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有明确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有可能客观准确地描述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路径。探究我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路径及作用机制,可以有效识别城市化影响能源消费的根源因素与过渡因素,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出科学、可行对策,突破瓶颈,缓冲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正向推动作用,促进能源、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图1

3 结论

提升能源效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视角、多层次全面准确地考察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本文首先以研究内容为切入点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整理与归类,将其划分为结构因素、科技因素、市场因素及人为因素。这种划分方法充分考虑因素本身的属性特征以及其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实质,力求从根源上对诸多因素进行有效地区别和归纳,这样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框架更为清晰。同时,本文还在研究层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设计,即研究层次方面可进一步挖掘企业或消费者微观层面的行为、决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方面可将现有的结构式方法进行完善或补充,以对变量之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进行有效考量;研究视角方面可将能源效率问题纳入完善的能源-经济-社会系统,进而考察不同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影响路径等问题。

[1]李世祥,成金华.中国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08(10):18-27.

[2]屈小娥.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2):46 -52.

[3]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8):66-76.

[4]王火根,沈利生.能耗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结构分解技术的投人产出法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86-90.

[5]B.Wilson,L.Trieu,B.Bowen.Energy Efficiency Trends in Australia[J].Energy Policy,1994,22(4).

[6]C.Jenne,R.Cattel1.Structural Change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 Industry[J].Energy Economics,1983,5(2).

[7]J.Hu,S.Wang.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06(34).

[8]E.Reshow.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Slump in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USA[J].Energy Economics,19813(1).

[9]王俊松,贺灿飞.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157-161.

[10]徐世元.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9,30(6):16 -24.

[11]王群伟,周德群,陈洪涛.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8(5):913 -920.

[12]Hiemstra,C.and Jones,J.D.Testing for Linear and Nonlinear Granger Causality in the Stock Price-Volume Rel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94(49):1639 -1664.

[13]Huh,H.GDP Growth and The Composite Leading Index:A Nonlinear Causality Analysis for Eleven Countries[J].E-conomics Letters,2002(77):93 -99.

[14]Zhuo Qiao,et al.Linear and Nonlinear Causality between Changes in Consumption and Consumer Attitudes[J].E-conomics Letters,2009(102):161 -164.

[15]李雷鸣,贾江涛.我国省级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节能技术,2010.28(6):557-561.

猜你喜欢
能源效率因素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解石三大因素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