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无理而妙”的情感表达

2012-08-28 06:17陶晓跃
中学语文 2012年32期
关键词:常理少妇柳条

陶晓跃

唐诗“无理而妙”的情感表达

陶晓跃

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说:“唐李益词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贾人之妇欲嫁弄潮儿,闺中少妇羡慕桃杏能嫁给东风,都不合乎情理,但就是这些不合常理的怨语,曲折而深沉地表达了少妇无限的幽怨,虽无理却奇妙。可见,所谓“无理”,是指有悖于一般生活的常理,它与知性、逻辑无关;所谓的“妙”,则是借助于看似的“无理”,表达深层意义上的“有理”,以构成诗意的妙趣。它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

“无理而妙”,在唐人诗中并非鲜见。诗人多依据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以貌似“反常”却不无“合道”的手法,传达多样而又婉曲的情感,使得诗情摇曳而多姿。

一、闺阁之怨

比如李端的《闺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诗中的少妇长夜不眠,孤灯独对。天一亮便急忙跑到门前张望,可她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依旧杳无踪迹。导致少妇“披衣更向门前望”这一迫不及待举止的是喜鹊的鸣叫,这鹊声对她而言是希望,是憧憬,是久别后的相聚,可最终喜鹊的到来,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于是,少妇便将满腹的“不忿”,迁怒于那一只鸟儿。显然,少妇对喜鹊的不满、恼恨,毫无道理,可正是这于理不通、与常情相悖的“不忿”,委婉而深致地写出了思妇的怨别之情,以及对自己命运无法掌控的忧伤。读之让人感叹不已。

二、深宫之悲

比如李益的《宫怨》:“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唱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诗的上联写晴花沾露,俏媚而飘香;明月朗照,笙歌满殿而悠扬。一派欢乐祥和的气象。诗的下联诗意陡转,转出另一种意境:没有了花香,没有了歌吹,也没有了月明,有的只是漫无际涯的海水添于宫漏,还有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海水添宫漏”,显然不合事理,但以“海水”形容水多,使得“宫漏”滴不完、流不尽,借此表达宫女彻夜难眠的愁思以及悲情的没有尽头,则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此诗不失为“无理而妙”的名篇佳制。

三、羁旅之苦

比如杜甫的《绝句漫兴(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虽然寓居成都草堂,诗人得以暂时的安定,但国难未除,故园难归的愁思却依然充盈着诗人的心间。诗首句中的“客”字,便寄寓了诗人客居他乡、寄人篱下的处境,这样的处境也就必然导致心境的“愁”。愁绪缠绕,可春色偏偏不晓人情,在诗人的眼前让花儿开放,令鸟儿啼鸣。按常理说,春色喜人,花开悦人,莺啼逗人,诗人却一反常理,说春色“无赖”、花开“造次”、鸟语“过丁宁”。这看似“无理”,却加倍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无所不在的国愁家恨,真实地再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实为“合道”之辞。

四、贬谪之恨

比如贾至的《春思(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诗的上联先以嫩绿、鹅黄两色勾画出春草繁茂、柳丝轻扬的生机盎然的春景;接着又用暗笔抹上桃红、李白两色,使得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也更为浓郁。诗的下联其意一转,迁怨于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继而进一步说春日故意惹恨,使恨增长。诗人遭贬,愁重难遣,又因积郁之重而大有度日如年之感,即使是明媚的春天也无法消减内心的苦恨。于是那无形的苦恨便化成了的怨语:春风吹开了花蕾,可为何吹不去我心中的愁情;春日温暖了草木,可为何让我心中的恨随着芳草一同生长?这样的怨辞看似“无理”,可仔细想想又自有其“理”。这别出的奇思,这出人表意的构想,使诗意表现得更为婉曲,也更为深沉。

五、别离之痛

比如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意,不遣柳条青。”诗的前两句直白:天下最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亭。点明题旨,笔法干净洗练。后两句诗人力避平铺直叙,将笔锋一转:“春风知别意,不遣柳条青。”诗人笔下的“春风”充满了绵绵的柔情,它怜惜离人内心的苦楚,有意不让柳条发青,这样也就看不到离人的折柳送别。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诗人因送别想到折柳,又因杨柳想到春风。“春风”是不知离别之痛的,也不能决定柳条是否发青。可诗人硬说春风“知”,且还“不遣”,其思之妙其想之奇,蕴含其间的是离别之人内心深处别离的苦痛。

六、吊古之伤

比如岑参的《山房春事(其二)》:“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当年他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然而那曾一度百鸟鸣啭、繁花满枝、群贤云集之所,早已封尘在历史的深处。而今的梁园昔日容颜尽改,只剩下乱鸦聒噪,一片萧瑟之象。“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人世沧桑,物是人非,可无知的花树,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花树无所谓“知”与“不知”,诗人说“庭树不知”,蕴含其中的是深沉的盛衰无常之叹。出语极为含蓄,感情极为沉痛。

“无理而妙”,摆脱了浅而直的通常之理,传达出一种深而曲的奇妙之情。这样的情,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联想,通过变异的甚至是被歪曲了的生活事理,在“情”与“理”的矛盾中,“多一曲折”地表现了出来,从而让读者在惊奇之余去思索去探寻其内在的深层意蕴,并由此走进一个新的天地。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常理少妇柳条
撞狗
柳芽
你永远不知道身边有多少快乐源泉
寻短见的少妇
寻短见的少妇
“不按常理”做梦
拔河
不按常理出牌
Blurring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