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①——基于零部件贸易分析

2012-08-29 02:07
中国商论 2012年5期
关键词:两国间分工符号

产品内贸易是继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之后的又一新的贸易形式,与产业内贸易不同,产品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开始推进这一贸易形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产品内贸易的度量上通行的方法是投入—产出法、加工贸易法和零部件贸易法,由于前两种方法在数据可得性上存在弊端,因此本文选择零部件贸易法来度量产品内贸易。中国的零部件进口从1992年的107.4亿美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2351.2亿美元,相应出口则从427亿美元增长到了1652.7亿美元。零部件进、出口占中国商品贸易总进、出口的比重在2009年分别达到23%和16%。从我国产品内贸易的贸易对象而言,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我国产品内贸易的主要来源,三者占整个东亚地区对华零部件出口的72%。在这三个贸易伙伴国中,我国与日本的产品内贸易发展尤为突出,因此本文试图研究中日产品内贸易的决定因素,以探寻两国产品内贸易迅猛增长的原因。

1 中日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决定因素的模型分析

1.1 模型的设定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结合引力模型的要求以及相关学者的实证分析,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1.2 变量解释、数据来源及符号预期

(1)i代表中国,j代表日本,t代表时间。

(2)XM代表中日双边产品内贸易额。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其中零部件进出口绝对值是将SITC7、8类项下五分位数的零部件进出口数据加总为一分位数据。样本时间为1992~2009年。

(3)GDPi、GDPj和PGDPi、PGDPj分别代表中国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自联合国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WDI)基于当年美元市场价格的数据。根据新贸易理论,GDP代表一国经济规模,人均GDP代表购买力。一个市场的规模越大越有助于两国开展产品内国际分工;人均GDP越高,国家越富有,基础设施越发达,越有利于产品内国际分工。

(4)RWit代表中国和日本两国制造业生产工人工资之比,代表基于技术差异和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数据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生产工人工资是垂直型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预期该变量符号为正。

(5)FDI代表i,j双边直接投资流量(j国到j国的直接投资,即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外贸战略的替代变量。鉴于中国加工贸易的重要角色是外商投资企业,预期该变量的符合为正。

(6)INT代表i,j每100人中的因特网用户,代表通信服务成本(以及交易便捷度),数据来源于联合国WDI。服务成本和通信费的降低导致“距离的消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REGY代表每1000美元GDP的相对能力供给(即i国每1000美元GDP的能力供给与j国1000美元GDP的能力供给的比值),数据来源于联合国WDI。丰裕的能力供给(比如电力)会吸引外国到该国进行外包生产,因此,该变量的预期符号为正。

2 实证分析

为了分析相同因素对不同分类的产品以及进口、出口是否存在不同的影响,本文分别将SITC7、8类零部件进出口数据作为因变量,运用SPSS13.0进行回归分析。

2.1 SITC7类零部件出口

从表1回归结果可知,FDI、日本的人均GDP和RW对SITC7类零部件出口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是RW的正向关联效应非常巨大,说明中日垂直型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两国间的工资差异。FDI的效应为正,这与上述的预期符号相吻合。中国的因特网用户系数为负,与上述预期的符号相反,可能是由于数据不全导致的,因为WDI统计的数据反映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因特网用户数为0。两国的GDP效应为正且中国GDP与日本GDP相比正向关联效应更大,说明中国的经济规模更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国间产品内分工的发展。

2.2 SITC7类零部件进口

回归结果显示(见表1),大部分回归变量的回归系数和符号与SITC7类零部件出口相似,但是REGY统计变量回归意义显著,这说明日本考虑到本国资源供给将企业的生产转移到了中国。RW的回归系数明显变大,这再次说明两国间制造业工人工资差异是影响两国间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因素。与SITC7类零部件出口回归结果不同,SITC7类零部件进口回归结果显示中国的GDP变量为回归方程排除的变量,这说明与日本的经济规模相比,中国的经济规模对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影响更小。

2.3 SITC8类零部件出口

回归结果表示(见表2),各变量系数符号与SITC7类零部件出口方程的符号基本相符,FDI、RW和REGY对SITC8类零部件出口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是RW的正向关联效应非常巨大,说明中日垂直型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两国间的工资差异。

2.4 SITC8类零部件进口

回归结果表示(见表2),各变量系数符号与SITC7类零部件进口方程的符号基本相符,FDI和RW和中国的人均GDP对SITC8类零部件进口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RW的正向关联效应非常巨大,这同样说明中日垂直型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两国间的工资差异。

表1 SITC7类零部件回归结果

表2 SITC8类零部件回归结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日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中日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为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就两国经济规模对两国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影响程度而言,日本的经济规模对其影响程度更大。

[1] Prema-chandra Athukorala.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Integration: East Asia in a Global Context [J].Forthcoming in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6,17(3),pp.223-256.

[2] 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零部件贸易——理论、现状与问题[J].世界经济研究,2010(02).

[3] 陈晓红,胡小娟.跨国公司FDI与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07).

猜你喜欢
两国间分工符号
未来30年,期待两国间质的飞跃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学符号,比多少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符号的由来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