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壮丽而高贵的旅程

2012-08-29 08:26李勇刚
学习博览 2012年8期
关键词:努尔哈赤博览妈妈

李勇刚

林佩芬,作家,满族。1956年生于基隆市,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1977年开始写作。已经出版作品50余部,包括长篇小说《声声慢》《大江东去》《月明千里》《第四乐章》《天女散花》《雁字回时》《唱一首无言的歌》《台北?京都?哈尔滨》《努尔哈赤》《辽宫春秋》《天问——明末春秋》《西迁之歌》《两朝天子》《故梦》,以及中、短篇小说集《洞歌仙》《燕双飞》《帝女幽魂》,散文集《繁花过眼》《长城外面是故乡——内蒙古篇》等。现任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副理事长。

经过朋友的牵线搭桥,采访最终约在朴道草堂。在人流熙攘的南锣鼓巷,位于帽儿胡同的这处所在,独得一份幽静和书香。

想象中这位“格格”出身的台湾女作家可能分外高傲,然而见面后几句寒暄即让我打消这份顾虑。她穿着说不上特别,但跟同龄人相比则大不一样。据说,21岁发表第一部作品时,别人以为她是个老学究;而现在,第一次见她的人,大多以为她不过是三十岁出头。跟她熟稔的朋友在一旁开玩笑说,年轻时思想老成,现在气质年轻,好处都让林老师给占啦!

访谈开始前,我们本准备点茶,但她说喝不了。因为一个多月前,她从台湾带来的最后一只狗去世了,她几乎天天失眠,怕喝了茶失眠更厉害。没想到这位在历史长河中指点江山、众横捭阖的“女中豪杰”,也能如此地多愁善感。

这份多愁善感,倒也不妨碍林佩芬做“女中豪杰”。她跟本刊曾经采访过的台湾“第一才子”龔鹏程先生从大学时代起就是好友。龔夫子喝酒豪爽,却鲜有醉的时候。而林佩芬之酒量,据说还在龔夫子之上。此外,二人还有一个难得的共同点:虽然著作等身,却都不善使用电脑,作品都是一笔一划手写而成。林佩芬尤其不喜欢电脑那种硬碰硬的感觉,并感叹如今作家当中“以后可能只有我会留下手稿供后人研究了”。

闲话少说。我們的访谈,从她的童年时代开始。

被两个妈妈疼爱的“小格格”

学习博览:林老师,我们不妨从你的身世谈起吧。你生于台湾,但来自满族“皇亲国戚”的家族。这种特殊的家族背景,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林佩芬:小时候在台湾,历史课本里讲,孙中山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以如果有同学和我吵架,就说要“驱除鞑虏”。后来时代变了,就说“五族共和”。到中学以后,不再有人说“驱除鞑虏”了,大家对少数民族反而开始重视起来,甚至开始对满族“格格”产生好奇。有些矛盾和冲突,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来逐渐弭平。

学习博览:小时候在台湾的家庭生活是什么状况呢?

林佩芬:我父亲从大陆迁去台湾时,空留了一副贵族少爷的皮囊。他无法接受突来的不济和落魄,甚至还带了两个女人去台湾。我管父亲的妻子叫“妈妈”,二姨太叫“二妈妈”。后来,还有一位是家中的丫鬟。我究竟是谁生的,自己也搞不清楚。妈妈是上海人,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曾经在舅舅的医院里做护士。二妈妈没读过书,少时被卖作戏子,父亲见到她后由怜生爱,赎她作妾。

父亲上过很多年私塾,饱读诗书。但举家到台湾后,因为没有证明,户籍上只能写“不识字”。曾经的贵族公子哥一切要重新开始。我出生前,父亲应聘到轮船上做了一名船员。做船员很辛苦。他每个月会把大部分工资交给妈妈保管。

听妈妈讲,在上海时,她和二妈妈一开始不讲话,父亲经常不在家,她们各住各的房间。有一次二妈妈生病了,妈妈去照顾她,慢慢建立很深的感情。到台湾后,跟当地语言不通,父亲又经常不在家,几个女同胞在家里相依为命。妻妾其实不一定争风吃醋——都是家庭成员嘛。外在环境的变化让大家产生真挚的感情,体现人性温馨的一面。

妈妈管我比较严格,二妈妈更多是疼爱。小时候每当我犯错,要被妈妈责罚时,二妈妈就哭着替我求情。如果我被妈妈打了,二妈妈会在一旁掉眼泪。妈妈对二妈妈一直温柔相待。不仅如此,妈妈对父亲的前妻还很推崇——父亲的第一任太太很早去世了,第二任太太离婚了,妈妈是第三任太太。小时候妈妈经常教育我说,另一个“二妈妈”是读书很用功的人,所以你也要用功读书。妈妈的模范标准,就是父亲的前妻。

学习博览:你母亲在读书方面对你从小有哪些教导呢?

林佩芬:还不怎么识字的时候,妈妈每天教我念一段古文,比如一首唐诗,或一段《论语》。念完后要背诵给她听,背到不错一个字,才能出去玩。偶然背错会挨骂。有时候一起走在路上,闲着也是闲着,顺便就背熟了。此外,她每天要我练习一页毛笔字,还弹弹钢琴。她从小接受这套传统的教育,就用来教我。我们家藏书丰富,我从小阅读了不少古代历史文化方面的书。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我现在很难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念。

“那个夏日午后”

童年时代的背诵与阅读,奠定了林佩芬的文学基础。而十五岁那年一次逃学,在“那个夏日的午后”,林佩芬把文学作为毕生的选择。在《一心璀璨花千树——我的文学志业》一文中,林佩芬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了当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

那是一个看什么都不对劲的年龄,一切都充满了矛盾:国文成绩与英数成绩是一百与零的强烈对比,我必须勉强自己忍耐制式教育的束缚,背诵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补习数学,以求通过联考的窄门,一面却在脑海中幻想海阔天空的翱翔;个性中的特异点与周遭的环境碰撞得伤痕累累,内心世界与真实世界两相抗衡,而生命中所蓄积的某种追寻的力量也在日益成长,心中便是一座多角的拔河比赛场,胜负不分的几方鏖战不休,因而活得倍加辛苦。

我无法超越种种心灵上的困厄,也总是不满意自己,总是觉得没有人了解我的心,总是想尽办法逃开厌憎的英文课,去到莲池塘茫然地发呆;身上的黄卡其制服和墨绿大书包在莲池畔看来是个极不协调的异物,但我的心往往面对着千倾莲波而逐渐平静澄明。婀娜的花姿带着出尘出世的缥缈,空灵完美,怡然自得;我凝视,出神,追寻着内心中的千千万万,也反复地询问,我对自己的期许究竟是什么?

从小所熟悉的溥心畬的字画中如臻化境的典雅?梵谷的冲出颜彩的狂热烈焰?贝多芬的澎湃激荡的英雄交响曲?抑或是纸页中的杜甫、苏轼、曹雪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巴斯特纳克、司马迁……

莲池塘的风中有荷香,沙沙的荷叶摩挲是协奏曲的调风,我的心中生出了翅膀,在莲池莲叶间迎风飞翔,飞出令我苦闷得几欲窒息的父母不和的现实环境,飞出我所受到的国英文强烈对比的天才与白痴之讥,飞出强制拘束我心灵的框框;洁净的莲瓣往常是母亲的佛龛中所供奉的观音莲座,于我却成了一个宁静、博大、宽容的象征;逃学的午后,我从瓣瓣莲心中找回自己的前身,找到了自己的追求……

高一的暑假,我在莲池畔走向一个新的里程,疏远了原本学了多年的音乐和美术,而把从小阅读过的文学书籍在心里纵横交错地织成锦绣……虽然仅只是十五岁的稚龄,虽然仅只是一个逃学的下午、从茫然中出发的转折——我确立了自己一生所要行走的道路与方向……面对着千倾莲波,我的心中坚定、宁静、澄明——从那个夏日午后,我确知了心中的自我期许是什么,此后一生不变。

《努尔哈赤》:时代变局

中的忍耐与奋斗

1977年,正上大学的林佩芬发表第一篇小说《洞仙歌》,由此开始文学创作。1981年,林佩芬父亲去世。因为这遗憾,她静心思考,慢慢更全面地理解了父亲,了解了自己所属家族的历史,觉得应该为之做点事情。十八年后,长篇历史小说《努尔哈赤》出版,计有六卷,共一百二十余万字。

为写《努尔哈赤》,林佩芬开始啃历史,苦心钻研满文。先后阅读和查证古今书籍资料近万种,并到东北等诸多明清史迹保留地实地调查和体验。她日复一日地在稿纸上说兴亡,在斗室中究鼎革,甚至常常“息交绝游”,电话那一端总是出现 “我不方便接电话” 的录音。从27岁到43岁,“那漫漫的长夜与迢迢长路竟是一条壮丽高贵的旅程”。

支持林佩芬走完这条旅程的,除了对于父亲的怀念,还有努尔哈赤精神本身的激励。她“惟有将思绪返回到努尔哈赤一生的奋斗中,心中才能得到一个强大的声音的激励”。

就努爾哈赤个人而言,自25岁起兵至68岁寿终,他的心志、思想和作为都经历了多层次的成长与转变:25岁起兵之时,他的目标以复仇为重心,但其后,随着子民日众,规模日大,部落渐成邦国,他的胸襟、抱负也逐渐扩增,渐成雄伟高远;40岁时,他创制文字;43岁开始创设八旗制度;58岁建元称汗时,他的心志已是为万世开太平的创业雄主、开国之君——这个“变”,其实是生命的成长……

英雄原本和常人一样是血肉之躯,之所以优于常人,乃在于能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而已;努尔哈赤身为一个风起云涌、惊心动魄的大时代的一员,最终成为创造、推动了时代的风起云涌、惊心动魄的重要人物,最重要的关键该是他自已既能在不停的转变中成长、提升,也能准确地掌握住时代的变局吧……

处在困难的环境里,遭逢打击和痛苦的时刻,人的意志究竟有多强?……面临生死一线之际,人的内心会出现多少复杂的思绪?在那一刹那间,奋斗的勇气从何而来?……如何超越呢?是因为心中充满了使命感,滋生了巨大的力量,使精神与意志强到能够激出生命中的潜能,支撑一切?也许,英雄之不同于凡夫俗子,除了襟抱、智慧、才能之外,还在于能在危难中克服恐惧,产生勇气,在忧伤中忍耐痛苦,度过黑暗,等待光明!

以努尔哈赤为例,25岁,父祖为李成梁所害,自已陷身李成梁掌中,几遭毒手后脱逃;整个过程中一再经历九死一生的凶险,而这些变故激起了他的意志,使他以十三副甲起兵;此后,他多次征战,多次在战场上负伤,且曾重伤垂危,而他超越了这一切。

他早失母爱,父祖遇害,其后又丧爱妻,且与妻兄反目成仇,发现弟弟、长子的心态和作为都将不利于邦国而必须除去……一连串的亲伦悲剧降临在他身上,他忍耐了痛苦,克服了心中的矛盾,作出正确的决定。

超越外在环境的困难,战胜自己内心深处的怯懦……因为能自我提升,所以生命渐次步向崇高的境界。

——林佩芬《登高壮观天地间》

学习博览:在当下的时代,你认为努尔哈赤的精神有哪些现实意义?

林佩芬:现在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也越来越懒。人类的精神普遍异化,时代之风满布贪婪、淫靡、颓废。这个时代应该有一种振奋的力量,来提升人们的精神状态。而努尔哈赤的忍耐精神与奋斗精神,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力量。我们经过动乱的时代,只有通过不断的奋斗,才能建立真正的太平盛世。

学习博览:努尔哈赤是个很“爷们”的男人,你作为女性,如何把握住他的内心世界呢?

林佩芬:抛弃自己嘛!写作的时候,要从自己的生活中超拔出去。我写的《洞仙歌》是古典、优雅的风格,被人定义为“闺秀派”。等我写完《努尔哈赤》,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我是个大胡子呢!

《大清开国》:持续百年的艰苦历程

在撰写《努尔哈赤》期间,林佩芬还写出另一部历史小说《天问——明末春秋》,展示明朝如何一步步走入绝境。在对这两部小说进行增删的基础上,林佩芬计划推出《大清开国》三部曲。而对于“大清开国”的历史区间,林佩芬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清朝开国史,溯自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起兵,至1683年康熙帝收服台湾,明朝的年号完全消失为止,长达一百年;百年世事,莽莽苍苍,有如大海之波澜壮阔,有如山泉之幽深曲折,更有如浮云之瞬息万变,令人叹为观止。

——林佩芬《登高壮观天地间》

学习博览:从独立的历史小说,到系统的三部曲,这种想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以收复台湾作为完成的标志?

林佩芬: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只想写一部单独的《努尔哈赤》。到三十几岁的时候,我就想写清朝开国的历史,探究明亡清兴的整个过程。我所说的“开国”的完成,就是国中再无与大清并立的年号,那就要持续到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清将施琅收台湾,郑克塽降清,明郑政权灭亡,永历年号彻底结束,明朝的残余势力被完全消灭,清朝的建国大业真正完成。

学习博览:这个“三部曲”结构上如何安排?

林佩芬:原来的两部作品是以人物命运为线索,修改后将以国家、时代命运为主要线索。许多地方会删繁就简,突出主线。修改后每部作品的最终字数大概在150万字。第一部还是在《努尔哈赤》的基础上修改。第二部以《天问》为基础,《天问》原来的主线是崇祯朝,将改为以皇太极为中心。第三部主要讲平定台湾,我还没有开始写。

学习博览:“大清开国”的过程中,涉及到抗清的问题,还涉及到“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绕不过去的阴暗面,你如何处理?

林佩芬:我更推崇一股气节。像袁崇焕,明知道明朝维持不下去了,还以“尽其在我,奋尽全力而后已”来自励。“宁远之役”中,袁崇焕使努尔哈赤吃了平生唯一的一次败仗,但袁崇焕最终死在自己人手中。我对明朝的英雄们也寄予了理解和同情。我甚至杜撰了努尔哈赤心目中对这些人的尊敬。至于清军入关之后的屠杀,在第三部中会按照事实来写。不过,我更愿意从大历史、大中国的角度,来看待这段朝代更替过程中的悲剧。

《故梦》:世纪家国忧思

那个暑假,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大纲,故事从清朝末年发展到那个暑假的前一年——197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最错综、最复杂、变迁最快、争议最多、最能呈現人性的多样、最值得研究、思考、探索,当然也最值得写作的时代;我把从各种书上读到的现代史的知识加上从小听来的各远亲近邻的家族故事结合在一起,希望写出心目中最伟大的小说来。

——林佩芬《一心璀璨花千树

——我的文学志业》

1972年高一的暑假,林佩芬构思的长篇小说大纲,后来演变为《故梦》。1985年,她先将其写成短篇小说。到2000年,才写成长篇小说。2008年,她又将其改编为电视剧本。《故梦》是她的一部家史,一个寄托女儿对父亲的愧疚、对母亲的想念的故梦。

《故梦》以林佩芬自己家族的故事为原型。剧中,陈坤所扮演的陆天恩的原型,就是林佩芬的父亲。李小冉扮演的汪莲君,则以林佩芬的母亲为原型。熊乃瑾饰演的小韵仙的原型,就是疼爱林佩芬的“二妈妈”。

作者将一个家族的兴亡故事,演变为一个王朝的衰亡史。一个是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是中国的历史变迁……几乎跨越了中国古、近、现、当代四个时代的历史。陆氏家族就像漂流在中国历史大河中的一条船,在颠簸动乱的中国古、近、现、当代的河道中,在布满激流、险滩、峡谷、漩涡的波涛中,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即北京、上海、台湾,再由台湾到北京,整整地转了一个圈。最后又回到了北京这个起步的码头。

——古继堂《鱼游大海,鸟归林——谈林佩芬来大陆八年的创作》

学习博览:如果说《努尔哈赤》蕴藏着你对父亲的怀念,那这种方式多少还有些间接的意味。而《故梦》则是你对父亲及家族最直接的怀念。关于父亲,有哪些难忘的记忆?

林佩芬:我一生中跟父亲说话不超过一百句。我小时候他在外赚钱养家,一年也难得回来几次。有一天他航海回来,突然说要送我一个礼物。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了,双鬓斑白,身子有些佝偻。有好些天,他从早到晚都在小院子里叮叮当当地敲打。我则安静乖巧地守在旁边,父女俩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那是一个很小的狗屋,却耗费父亲近一星期的时间。他会因为一个小钉子没有钉好,将木屋拆开来重新再做。许多年后我想,他也许是故意缓慢和重复,从而有“堂皇”的理由和女儿多相处。小狗屋被刷上银灰色的油漆,屋顶则刷成蔚蓝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当从父亲手中接过狗屋时,因为拘谨和陌生感,我也没有说“谢谢”——那么小的女孩已经学会掩饰内心的高兴。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为温馨的时光。

学习博览:我突然想,从《努尔哈赤》到《故梦》,是否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林佩芬:父亲出生于曾是皇亲国戚的家族,童年生活养尊处优。在经历清廷败落、皇室坍塌、日本入侵以及国共内战后,被时代的巨浪裹挟着,辗转飘零到台湾,昔日的纨绔子弟不得不为家庭生计奔波操劳。父亲一生饱尝流离颠沛之苦,历尽悲欢离合,但最终产生安定的力量与奋斗的勇气。他们那一代人,生活在一个沧海横流的时代,经历中国现代历史的诸多变迁,都希望中国富强起来,就像抗战时期桂涛声为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所作的《中国一定强》的歌词唱的那样。这跟努尔哈赤的精神很相似——在悲愁、困难的环境中,仍然要努力地奋斗下去。

学习博览:你的写作本身也是努力奋斗的过程。《故梦》是否也会进一步地修改呢?

林佩芬:是的,我还想再进行扩充。比如父亲的第二任太太,1949年以后留在大陆了,她后半生的经历,还需要写出来,小说才完整。这需要我长期留在大陆生活,读更多大陆的书,才能够做到。虽然2003年我就到北京生活,但毕竟时间还短。另外,关于台湾社会在当代的变迁,包括民进党的成立、领导人直选等,也需要在小说中有所反映。总之,还得继续奋斗一段时间。

林家的阿猫阿狗小鸟小鱼们

奋斗固然应该。然而奋斗之余,人生总少不了闲情雅致。林佩芬性情中人,于此亦不例外。除了写作,她生活中最大的内容,恐怕是料理那些阿猫阿狗小鸟小鱼们了。

林小姐生活在一个人和动物有机组合的大家庭中。她养了十多只小狗和大狗,每有客人来,大狗小狗汪汪地乱叫,我夫人怕狗,佩芬就请她们一一进入各自的铁笼,将铁门锁紧。如果哪只狗病了,她要亲自送到宠物医院为它看病,照顾它吃药打针。狗死了,她要送到大兴火葬场,花500元人民币为狗送终。她养了一百多条金鱼,40只各种小鸟,对小鸟要均衡喂食。还有小猫。因狗繁殖得快,常赠送别人,又结交了不少狗亲家,自己则以狗姥姥自居。有时她戏称自己是“狗奴才”。如果放在别人身上,光这海陆空的动物世界,就把人累趴下了,还谈什么创作。但佩芬不仅弄得井井有条,而且各方相安无事。即使相对相克的动物,比如猫和鱼,狗和鸟,在她的治理之下,也变得和谐相处。除此之外,林佩芬还种花草,居家内外,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如此一个林佩芬,家里、心里哪里还有一个男人的位置呢?因而当朋友与她谈起婚姻时,她总是哈哈一笑说:“招驸马爷的事免谈”。

——古继堂《鱼游大海,鸟归林——谈林佩芬来大陆八年的创作》

学习博览:像你这般大规模多品种地养宠物的,恐怕很难找出几个。怎么开始养的呢?

林佩芬:最开始是因为我干女儿要养狗,后来大狗生小狗,就越养越多。等2003年我从台湾到北京定居时,已经有七只狗狗了。带它们到大陆很麻烦,从台湾出发需要检疫,到大陆后还要检疫,要办各种复杂的手续,每次只能带一只。它们都是我的家庭成员,不能因为我搬迁就遗弃它们,不管有多么困难我都要把它们带过来。有段时间我就来来回回带狗,还委托秘书帮我带。七只狗全都带过来了。

学习博览:带过来就如此麻烦,养起来更加麻烦吧?

林佩芬:长大了还好办,刚生下来时很麻烦。在台北时,我的狗媳妇在家里养尊处优,缺乏运动,最后只能剖腹产。狗如果是自己生产,会自己咬断脐带,把胎盘吃掉,并把小狗舔干净。但剖腹产没有这些程序,狗妈妈不熟悉小狗的气味,等麻药失效后一醒,狗妈妈就自己跑掉了。我只好把小家伙们全放在我床上。等睡觉醒来,发现四个小家伙都趴在身边,我吓了一大跳。以后睡觉也不敢翻身,怕压着它们。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看小狗在哪里。狗妈妈怎么也不肯带孩子,勉强喂了几天奶,还是跑出去了。我只好用奶瓶喂它们。那段时间我真是一个伟大的“奶妈”。在四只小狗出生前一周,我正好在路上捡到两只刚出生还没长牙的小猫。所以,我每天要喂六个“娃娃”,喂完第六个后,第一个又饿了——于是再来一遍。

学习博览:要是把这些“狗故事”写下来,一定非常精彩。

林佩芬:在台湾,我给一本讲“狗故事”的书写过序,叫《从白雪公主到十犬格格》,登在报纸上,大概比《努尔哈赤》还受欢迎。有七只狗的时候,我被人尊称为“白雪公主”,因为她有七个小矮人。写那篇序的时候我养了十只狗,就叫“十犬格格”——我的祖宗乾隆不就叫“十全老人”嘛!

学习博览:这哪跟哪呵!乃祖乾隆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呢?

林佩芬:我跟阎崇年先生说过,你以后若上电视讲乾隆,务必强调我远远超过他的成就啦——他只有十只狗。郎世宁给乾隆的狗画过像,就是《十骏犬图》。可我最多的时候有二十多只呢!

历史写作是伟大的追求與实践

聊着狗的事儿,最终都还扯到乾隆。作为历史小说家,林佩芬可谓“禀性难移”。在访谈接近尾声的时候,让我们看看林佩芬对于自己平生“志业”的理解。

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必然同时是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与宗教家。

宗教家悲天悯人的胸怀与救世的精神,是一种伟大;艺术家创造完美与诠释完美,也是一种伟大;思想家探寻真理,剖析人性,提升人性;史学家钻研古今之变,鉴往知来,启迪世人,更是一种伟大;而能融此四者于一身,方成伟大的小说家。

写作原本就是一项伟大的追求与实践——这双重的伟大使作品矗立于永恒……

历史浩渺璀璨,繁复丰美,诡奇多变,在在都是迷人的篇章;读史写史,固为至乐;而淑世致用,殷鉴资治,述往事,知来者,作为启迪世人和对未来的启发,却是历史本身的使命;因此,历史写作确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历史的本身既崇高宏伟如山,澎湃壮阔如海,优美瑰丽如诗,历史写作也应如此。

——林佩芬《登高壮观天地间》

学习博览:历史本身漫长而浩渺,除了明清,还会涉足其他朝代吗?

林佩芬:我的制片人曾要做《隋唐演义》的电视剧,我就笑眯眯地听别人讲,因为帮不上忙。如果我再花30年研究隋唐史,也许可以做好,但我再没有30年可用了。如果只花两三年,做得很浅薄,就把招牌给砸了。

学习博览:余下的岁月,在写作上还有什么自我期许?

林佩芬:有生之年,只要能乖乖地把《大清开国》和《故梦》两部重要的著作真正写完,我就心满意足,可以含笑九泉了。

猜你喜欢
努尔哈赤博览妈妈
《我的妈妈是飞机》
“青少年科技博览”科幻画选登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努尔哈赤喜食生肉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赏赐仇人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努尔哈赤的“刨树根”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