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博弈与延伸:当下国产电影的美学取向探析

2012-08-30 11:52骆志伟
电影评介 2012年12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大众美学

[摘要] 随着国产电影产业化进程加剧,其作品的商业诉求与艺术表征之间逐渐形成多元的表现形态,而众多形态中尤以商业娱乐电影为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民众以泛娱乐化和时尚化作为评判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这就导致一些国产艺术电影成为夹缝中生存的牺牲品。在这场生存的博弈中,大众审美的变化在直接影响国产电影美学取向的同时,又为其重新定义了国产电影的发展图式,使其以积极的多元化传播形式引领大众审美的电影发展之途。

[关键词]国产电影大众审美美学取向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在努力探求着自身的发展,在世界电影经济发展的逻辑空间里,正书写其浓墨重彩的一笔;就过去两年的国产电影来看,其数量、票房和关注度都以成倍的涨幅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些进入院线的国产电影大都以积极的姿态诠释了民族电影的蓬勃发展之态。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今天,大众审美心理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变化使国产电影在不断地寻求自身价值认同和文化传播的同时,也使其以一种崭新的市场观念迈上了国际电影的舞台;国产电影在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营销层面的一次次成功,为我国电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拓展搭建了可被广泛认知的平台。但也有不少作品因为艺术拓展的良莠不齐所引发的某种现实偏向而形成了延伸发展中的博弈与平衡之态,从而在国产电影的传播中呈现出某种微妙的生存之境。

1、在大众审美与文化显现之间的平衡

国产电影在传播环境与经营环境等方面已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其审美表达也发生着明显变化,这不仅体现在视听技术方面,更多的是电影语言的多样化以及各元素之间的审美构成上,国产电影在其故事创作和价值追求上扩展了更大的空间。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的审美心理发生着微妙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国产电影不断创新,同时也带来了大众审美对电影时尚化、娱乐化、商业化的某种媚俗性选择,作为转型期社会文化的一种映现,大量国产电影虽然以开放性代替了封闭性,以日常性代替了戏剧性,并且以某种平淡的写意化叙事风格积极展现了大众生活的某种状态,但某些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的缺失,恰恰把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观照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也暗示出在社会巨变中能真正体现那种“历史的”和“美学的”电影的不经意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极个别的作品以某种机巧的方式胜出。

大众审美的变化,将愈加同整个社会的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和满足形式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与大众直接生活利益的某种内在互动关系。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国社会,在带来了经济极速发展和物质富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价值观念的转换,潜移默化地将民众卷进了价值与观念的某种困惑与失落之中,社会个体在这种迷惘的挣扎中愈加找不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而随着国产电影创作者的“现实化”表现,那种取悦观众的电影也越来越多,种种商业利益的考量为某些粗制滥造的影片找到了各种理由,使得经济的要素远远超过了电影文化的历史使命和美学品格要求。

虽然国产电影一直从世界电影成功的经验中汲取着养料,开拓着自己的视野和疆界,并以“华语电影”[1]的形式确立了自己在国际上的某种地位,但国产电影作为一种群体审美形态,它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懈地针对我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相应的探究和调节。当人们日益厌倦了银幕上那些居高临下的权威说教,而更倾向于贴近百姓生活的具有敏锐平民化视角的艺术作品时,某种以快乐为原则的心理就渐渐占据了大众审美文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个日趋快速的现代化生活节奏中,某些民众便不再垂青那些需要通过深刻思考才能把握的影片,而更追求感觉的升腾与形象的诞生,他们更加青睐那些能够带给自己感官愉悦的通俗易懂的影片,以求达到娱乐身心、宣泄紧张生活压力的目的,这就使大量国产电影以随意和天马行空式的演绎方式得以盛行。那些利用当下大众审美心理崇尚世俗化、渴望归属感的电影作者们,通过自己可谓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为民众构建了一席席充盈着世俗欲念与梦幻独白的影像世界,在这一世界里,民众在得到短暂欢愉之后便迷失了自己的最终审美方向。所以在国产电影多元化呈现中,当艺术显现与观看的欢愉同时引发民众对影片的思考之时,那种多元所产生的某种分歧才必定会在观影者的内心形成意味深长的烙印,使观者能用情感穿越影片全部具有蕴意的视听语言的秘密,理解每一处影画表达的用意,甚至通过影片洞察到具有艺术价值的某些国产电影的深层魅力世界,从而发现国产电影视听语言和风格上的独特内质,继而以这个角度引发受众在艺术上的积极思考,去体会人性道义和影片所追求的审美之维。民众只要看穿了那种狂欢的、壮观的、奇异的种种奇观呈现形式,最终要找寻的还是人与人的内心交流,而不是一时的催泪弹、爆米花和润滑油,这种模式是一以贯之的,因为这种传统的审美之途需要在多元博弈中胜出,尽管有人拒绝做出这种选择。

当下的审美现状使国产电影的传播生态在面临个体的主观影响之外,还面临如政策导向、经营机制、商业回报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要建立和谐平衡的多元共存是当下电影创作者和管理者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必须在哲学思维的层面考虑不同类别电影的商业属性与美学属性之间的关系,即在电影市场化的语境中,如何处理好电影艺术中快感与美感、养眼与养心的“度”的问题[2],使电影作品不仅反映民众生活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揭示作家、艺术家在作品里表现的故事内容所采用的审美形式能达到的美学高度。

2、 在商业诉求与美学表达之内的博弈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就开始了对个性解放和本我快乐的追求,中西方各种各样的观念的渗透与融合、介入与冲击,新型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的进入影响着大众的思考方式,实用主义与现实主义日益成为当下大众文化的主体特征。在国产电影的表现上,即是后现代文化冲击下对自我和世界的重新审视,而大众的审美倾向是与特定文化语境息息相关的。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国产电影开始淡化对深层审美的表达,代之以追求一种能够宣泄日常情绪、表现普通人喜怒哀乐的世俗化影像,民众希望通过世俗化影像这个窗口,了解这个他们平时无暇去细细观照与了解的大千世界,以从中品味到参与的快感,而某些已盛行的“娱乐文化”,就以俗媚的方式削减掉了大众审美中某些最宝贵的传统和最优秀的艺术观念。在大众审美的时代,时尚化的快速性、多变性在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之时,也导致了大众审美心理的不稳定,再加之社会转型时期文化沉积的薄弱,从而使影像审美陷入一种浮躁不安和肤浅当中,大量感官化、平庸化、简单化的产品被快速生产出来,而又快速地被抛弃,使整个社会文化形成了快餐式的消费。以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影像产品,只能被冠以鸡肋之名,没有文化与情感实质的躯壳必将行而不远。只有当电影创作者通过艺术作品与观众进行信息交流时,才能发现艺术品的结构与形式是否契合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从而及时地对艺术品的主题、结构与形式等诸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求在吐故纳新中日趋成熟。

在每年数百部的国产电影中,能真正称得上有意味的、深刻情感的作品,寥寥可数。电影作为大众视听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除了自身的商品属性要承担着经济发展的指数责任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精神振兴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艺术产品的制造者和精神产品生产者的电影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就是如何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电影作品来满足观众的积极精神需求。而要做到电影作品真正反映民众的精神世界,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及其美学理想的引领,站在时代审美思潮的先头”。[3]

电影作为一种以活动画面来表现的艺术,从它产生开始就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意识形态,进而发展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国产电影随着多元资本的进入,也开始实践“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发展途式,以“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作为参照,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这一点在影像语言的表达上尤为明显,影片的色影造型、人物处理都最大可能的进行仿制,这一点恰恰使国产电影在美学上所表现出的落后远远超过其模仿的成功。这就告诫我们,国产电影在关注社会审美变化、发展的时候,应当有一定的意识保持社会审美风尚与国民审美心理之间的平衡关系,以便在大众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利益博弈中映现某种个体情感的现实追求,使国产电影本身具有某种美化的感召,从而激发民众对于实际生活的新的信心,使生活本身充满新的活力和无限的丰富性。

3、 在艺术阐释与价值建构之外的延伸

在物质生活已十分丰富的今天,追求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已成为人们的日常需求,到影院的观影者越来越多,某些电影的票房也因此攀升,这似乎预示着国产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但在民众一次次饱含激情的观看之后,那些虽已被投射了足够审美期待的电影作品最终也被平淡所淹没,而这种几近于失望的平淡是国产电影在艺术阐释与价值建构上的某种技术性失误,如果排除此种浅薄的商业眼光,国产电影必将拓展更大的美学空间。此外,以票房收入的多少判断电影作品质量的优劣、地位的卑微与高贵的那些标准,已严重影响了创作人员的审美能力和美学品位,如果电影艺术以经济哲学的方式来计算,其潜在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国产电影应该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做自我的审视,因为“艺术眼光是一种在关注人类生态的大前提下不在乎各种权力结构,不在乎各种行业规程,不在乎各种流行是非,也不在乎各种学术逻辑,只敏感于具体生命状态,并为这种生命状态寻找直觉形式的视角”,“艺术眼光要为人类生态、生命状态这些流动的大命题捕捉一个便于安驻的直觉形式。这种直觉形式,小而言之,是艺术形式,大而言之,是艺术中的人生方式。”[4]只有这种以生命状态和人文观照为标准来创造的作品,才会在经历长时间的关注后,被人们铭记,从而闪现出自身的生命光辉。

电影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内核首先应该是情感的和人性的,当它在给我们提供视觉的体验之后,留下的应该是对生命的感怀和对历史的思索。当一部影片把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故事意义通过这样的感怀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时,其审美的展现就会通过给观众以快感而自然产生的美感来完成,因而电影艺术顺理成章的成为教育、娱乐、修身的艺术,在认识上的启迪、灵魂上的净化和精神上的升华之后,观者便获得了审美的“和合”之感。国产电影要实现其商业的目的,也要依赖这种“和合”的艺术性而存在,在那些繁杂的表象之后,那种以求美、求善、求真而存在的艺术将“仍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在信息时代,审美就是对平衡、完整和真实的渴望;是对健全人格的渴望;是对获得一种适度感和良好判断力的渴望”[5]。国产电影应在用道德和责任所构筑的“艺术性、思想性”下与“商业性、娱乐性”寻求“度”的内在平衡。既注重电影艺术的美学提升,又把握影视产业的经济发展;既要防止媚俗之嫌,又要与积极的大众化审美建立某种和谐互动,从而纵向延伸国产电影的审美维度,将其以独有的眼光对民族意识加以关照,使国产电影在观赏与娱乐的商业化诉求中以主体性精神追求来映射大众审美心理,使其思想与艺术的审美化表达得以充分的显现。

注释

[1]刘宇清:《华语电影:一个历史性的理论范畴》,《电影艺术》,2008年第4期。

[2]仲呈祥:《影视娱乐化也应该有个边界》,《人民日报》,2006-12-07 第11版。

[3]仲呈祥:《文艺要引领精神生活》,《人民日报》,2007年5月11 第09版。

[4]余秋雨:《艺术创造论》第二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5]聂振斌 等:《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参考文献

1、唐丽君:《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2、金丹元:《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厉震林:《电影的转身: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运动及其文化阐释》,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

骆志伟,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大众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国产电影《罗小黑战记》IP的商业探索
呼唤更多国产电影狼性突围
纯白美学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