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2012-09-06 03:52杨庭硕
当代贵州 2012年14期
关键词:黔东南稳态共生

文Ⅰ杨庭硕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文Ⅰ杨庭硕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既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又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这在今天的黔东南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了。因此,亟待回答的问题在于,为何黔东南能够做到排除各种社会干扰,确保多元文化的和谐并存。借助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学对文化变迁理论的建树,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理解黔东南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黔东南的自然与生态结构本身就具有小规模多样并存的特色,不同类型的自然与生态集合相互穿插、密集分布,而且很少相互干扰、相互排斥。这就使得来源各不相同的民族及其文化在黔东南都能找到理想的生存环境,以至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迁徙到黔东南地区定居的民族及其文化都能顺利地成长、壮大,并实现稳态延续。由于自然与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黔东南的民族及其文化只要能够得以稳态延续,经长期积累后,文化的多样并存也就形成。就这一意义而言,当前观察到的文化多元并存,既是自然与生态系统多样并存的客观产物,又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

黔东南境内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结构,对文化间的相互传播发挥了强有力的制约作用。黔东南的总面积虽然不大,但境内的山河阻隔却十分突出,各地生态系统的特异性非常明显。在现代科技大规模推广之前,不论哪个民族要直接影响到黔东南都要面临难以克服的交通制约因素,因而外来文化要介入黔东南并发挥强有力的影响,都得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价,以至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外界对黔东南施加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影响虽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但要发挥明显的效应都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最终表现为,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对黔东南施加过什么样的外来文化影响都得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这就使得早已生息在这里的各世居民族拥有充分的调试时间和空间,最终能够做到对外来的文化影响做出较为理想的消化和吸收,而不会在突发的文化冲击面前丧失自身的文化特性,从而确保了已有的多元文化并存格局不容易被打乱,实现和谐并存。就这一意义上说,黔东南多元文化的和谐并存,显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建构产物,而是通过磨合达成的制衡状态。因此,多元文化在黔东南的和谐并存,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一笔财富,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下,尽管现代化的浪潮表面上十分强大有力,但对于已经稳态延续的和谐并存状况而言,抗拒干扰的能力已经形成,化解冲击的社会机制相对健全,这样的文化并存格局也就不容易被打乱了。

黔东南各民族文化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具有极高的适应水平。黔东南处于高原到平原的过渡带,因而境内的生态系统也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来,这样的过渡性也就使得不同的民族文化要想在黔东南得以稳态延续,都必须拥有多样化的生存策略和生存智慧,都必须具有对异质文化很强的包容能力,即必须具有应对环境和社会巨变的双重禀赋。这样一来,黔东南不同民族的社区尽管规模不大,但应对环境和社会干扰的潜力却十分坚韧和巨大,民族之间又具有很强的包容能力。现代化的冲击主要是通过市场方式发挥其影响,而市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一种影响力和影响方式还来不及发挥明显的影响,新的冲击又来了。外来冲击只要不形成持续的同质性冲击,那么黔东南的各民族小社区都具有消化、吸收和改造的能力,这正是在其它地区很多传统文化难以保持而黔东南却能化解外来冲击的原因所在,为多元文化和谐并存创造了良好条件。

多元文化的和谐并存是黔东南宝贵的社会财富。形成这一社会财富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具有共性特征,黔东南环境和区位造就的民族制衡格局,拥有维持其稳态延续的优势。如何确保这一优势的长期生效,则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任所在。(作者系吉首大学终身教授,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天明)

猜你喜欢
黔东南稳态共生
衰老相关的蛋白稳态失衡
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稳态运行特性研究
遇见黔东南
电厂热力系统稳态仿真软件开发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这里有一枚“金钉子”——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诗书画苑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