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薄膜技术进展与市场前景

2012-09-08 06:02汪家铭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12年3期
关键词:聚酰亚胺高性能薄膜

汪家铭

(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301)

聚酰亚胺薄膜技术进展与市场前景

汪家铭

(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301)

聚酰亚胺薄膜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薄膜类绝缘材料之一,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电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很高的抗辐射性能及耐高温和耐低温性能,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新型建材、环保消防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了聚酰亚胺薄膜的理化性能、制取工艺、技术进展、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并对国内聚酰亚胺薄膜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聚酰亚胺薄膜 性能 制取工艺 进展 应用 发展建议

聚酰亚胺(PI)是目前已经实现工业化的特殊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优越的物理机械综合性能、优良的电气与化学稳定性,可以制成薄膜、模塑粉、涂料、复合材料、泡沫塑料、纤维、分离膜、中空管等,在高新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聚酰亚胺薄膜(PIF)是其中最早的商品之一和用量最大的一种,这种新型耐高温有机聚合物薄膜,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薄膜类绝缘材料和最贵的薄膜材料之一,被称为“黄金薄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原子能、电气绝缘、液晶显示、膜分离技术等各个领域。聚酰亚胺薄膜与碳纤维、芳纶纤维一起,被认为是目前制约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三大瓶颈性关键高分子材料。

1 理化性能

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呈黄色透明,外观表面平整光洁、没有折皱、撕裂、颗粒、气泡、针孔和外来杂质等缺陷,边缘整齐无破损。聚酰亚胺薄膜性能稳定,形态多样,尺寸精准、平整、厚度均一。在-269~400℃的温度范围内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耐辐射、耐高热、不燃烧、高韧性、低介电损耗等特点,并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电气绝缘性能、阻燃性能、机械性能,优异的耐高低温、耐辐射及化学稳定等性能,商业价值和战略价值极高,表1列出了厚度为75 μm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基本性能。

2 制取工艺

聚酰亚胺薄膜制取工艺首先是进行树脂合成,由芳香族二胺和芳香族二酐在高沸点质子惰性的溶剂中以大致等摩尔比进行缩聚反应,生成聚酰亚胺树脂的预聚体聚酰胺酸溶液,并使其在支持体上涂布或流延成膜,再经亚胺化而成[1]。制取工艺基本上是二步法,第一步是缩聚合成预聚体聚酰胺酸(PAA),第二步是脱水闭环成膜亚胺化。通常芳香族二酐用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芳香族二胺用4.4'-二氨基二苯醚(ODA)、极性溶剂用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原料。

表1 聚酰亚胺薄膜的基本性能

2.1 工艺过程

2.1.1 合成聚酰胺酸

在氮气保护下,将4.4'-二氨基二苯醚溶于溶剂二甲基乙酰胺中,搅拌下分次加入少量干燥的均苯四甲酸二酐。此时溶液的粘度逐渐增大,当达到等摩尔比左右时,粘度急剧变大,反应基本完成,在反应温度较低(10~20℃)、反应物浓度较高(15%~25%)、原料纯度较高(≥99.5%)、反应体系中含水量小(≤0.05%)、反应物的摩尔比控制精确度高的条件下得到高分子质量的性能稳定的聚酰胺酸溶液,然后将其在干燥的氮气保护下过滤、消泡,备用[2]。

2.2.2 成膜亚胺化

脱水闭环亚胺化的方法有热亚胺化法(HIM)和化学亚胺化法(CIM)两种。热亚胺化法是将聚酰胺酸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脱水闭环亚胺化法,制成聚酰亚胺薄膜。该方法工艺过程和设备较简单,但所得薄膜性能较一般,使用范围有限,不能满足高端领域的需求。化学亚胺化法是在温度保持为-5℃以下的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脱水剂和催化剂,快速混合均匀,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脱水闭环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薄膜。该方法所需时间短、产能高,且所得薄膜的物化性能好、应用范围广。

成膜方法主要有浸渍法(或称铝箔上胶法)、流延法和流延拉伸法。浸渍法设备、工艺简单,但薄膜表面经常粘有铝粉,薄膜长度受到限制,生产效率低,不宜发展。流延法设备精度高,薄膜均匀性好,表面干净平整,薄膜长度不受限制,可以连续化生产,薄膜各方面性能均不错,一般使用要求的薄膜均可采用此法生产。流延拉伸法生产的薄膜,性能有显著提高,但工艺复杂,生产条件苛刻,投资大,产品价格高,只有高质量薄膜才采用此法。

2.2 流延拉伸法工艺

流延拉伸法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制取好的聚酰胺酸溶液消泡后,从不锈钢溶液储罐经管路压入流延机的流涎嘴储槽中。流延机钢带以匀速运行,将储槽中的溶液经流延嘴前刮板带走,而形成厚度均匀的液膜,在钢带上随其运行一周,形成含有一定量残余溶剂等的具有自支持性的聚酰胺酸凝胶状膜,从流延机钢带上剥离下来后依次先后进入纵向拉伸机和横向拉伸机,经拉伸机内的预热辊加热后,分别进行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大大增强了薄膜的强度和尺寸稳定性,拉伸比通常控制在1~1.5。当达到相应的纵向和横向拉伸比时,从拉伸机出来的经过双向拉伸的薄膜,经过干燥后,进入多辊筒形式的亚胺化炉进行热定型处理,成为固态薄膜,再经冷却、裁边、收卷得到聚酰亚胺薄膜成品。

图1 流延拉伸法生产聚酰亚胺薄膜工艺流程

3 技术进展

1959年美国杜邦公司首先合成出芳香族聚酰亚胺,1962年试制成聚酰亚胺薄膜,1965年开始生产均苯型热固性聚酰亚胺薄膜,商品牌号为 Kapton,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约70%左右。日本对聚酰亚胺薄膜开发虽然较晚,但发展迅速[3]。宇部兴产化学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世界上首先推出联苯型聚酰亚胺薄膜,商品牌号为Upilex。这两种聚酰亚胺薄膜有突出的耐高温、耐辐射、耐化学腐蚀和电绝缘性能,可在250~280℃高温空气中长期使用,特别适宜用作柔性印制电路板基材和各种耐高温电机电器绝缘材料,其主要性能见表2。

表2 均苯型聚酰亚胺薄膜和联苯型聚酰亚胺薄膜的性能

长期以来,世界上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研发和生产技术完全被美国和日本等国垄断着。目前世界聚酰亚胺薄膜生产技术主要集中于美国杜邦、日本宇部兴产和日本钟渊化学三大生产商,美国、日本企业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我国上世纪60年代末可以小批量生产聚酰亚胺薄膜,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原机械部和化工部牵头,广西桂林电器所和上海合成树脂所就分别从双向拉伸法和流延法两个方向开展了对这种材料的研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制造工艺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目前国内有30~50家从事这种薄膜生产的厂商[4],但大多还在采用流延法工艺进行生产,水平低、规模小、污染大,并且只能用于电工绝缘用薄膜,而不能满足微电子制造与封装领域的高要求,致使我国许多高新技术厂家对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应用望而却步,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03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致力于我国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产业化技术的研究。通过近8年的努力,双方合作从基础研究入手,攻克了新型薄膜专用树脂的制备到连续双向拉伸工艺的精确控制两项关键技术,在聚酰亚胺材料领域申请了60多项发明专利,已获得30多项授权专利,最终掌握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及其专用树脂的制造技术[5],并开始实施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国家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

在此基础上,中科院化学所与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在深圳宝安区松岗大田洋工业区华美工业园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聚酰亚胺薄膜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建设共计投入1.8亿元人民币,完成3条1 200 mm幅宽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连续化生产线的建设,实现350 t的生产能力,年产值约2亿元,年利税可达到0.8~1.0亿元,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目前建成的3条生产线还不能满足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特殊领域的需求。

2010年11月15日,在深圳市新材料行业成立大会暨合作签约仪式上,中科院化学所分别与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通产集团签署了共建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及共建国家级新材料检测中心的合作协议。化学所将与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通产集团在双向拉伸聚酰亚胺薄膜、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和聚酰亚胺微孔膜的产业化技术开发及新材料检测平台的建立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2011年7月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中国航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通过重庆产权交易公开投标和协议转售的方式,成功收购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55%股权[6],通过整合集团优势资源,正式进军聚酰亚胺薄膜及新材料领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关键支柱材料的生产基地。航天控股的规划则是在“十二五”期间投入15亿元发展聚酰亚胺薄膜项目,拓展新材料业务,将完成6亿元资金投入建设二期工程生产线,计划建设8条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建成后,聚酰亚胺薄膜的年生产能力可达1 500 t,产值将达8至12亿元。

和国内同类产品相比,中科院化学所与深圳瑞华泰公司所研制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其拉伸强度、伸长率和电气绝缘性能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而价格却比国外低得多,已经显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价格优势。在航天科技集团控股深圳瑞华泰公司后,还将开展聚酰亚胺薄膜的系列化与功能化研究,如透明薄膜、微孔膜等,以满足我国未来在柔性平板显示器、汽车大功率燃料电池以及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新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

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国家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在该产品的制造技术方面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打破了国外厂家在聚酰亚胺薄膜材料领域的垄断,改变了我国在该领域生产技术的长期落后、产能低下的现实,为我国电子、电气等应用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快了我国微电子、平板显示、航空航天、高速电机、太阳能等高端材料应用的国产化进程。

目前深圳惠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全面推进纤维、树脂、纳米纤维、泡沫、薄膜等多种聚酰亚胺系列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其控股子公司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围绕聚酰亚胺进行纵深化发展的产业格局现已形成。2010年10月26日,长春高琦设立了长春聚明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聚酰亚胺柔性薄膜的树脂的研究、批量制造以及聚酰亚胺柔性薄膜(包括透明薄膜和耐电晕薄膜)连续化制备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2年3月,长春聚明公司投资500万元,在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中俄科技园内建设聚酰亚胺薄膜和导电膜生产线,年产聚酰亚胺薄膜材料5 000 m2,导电膜2 000 m2。该薄膜主要用于OLED白光照明、薄膜太阳能电池、防电磁辐射透明薄膜、射频电路板、触摸屏等领域,具有耐高低温、高强度和对可见光波段光线透明等特点。该项技术是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相关研究的技术积累所形成的科研成果。

此外,山东省万达集团开发建设的新型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于2006年2月通过国家级验收。该项目由万达集团投资近1亿元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联合研发,目前年产能已达200多t。该公司开发生产的新型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产品,可用作电缆绝缘材料、隔热材料、防辐射保护材料、记录载波材料等,在国防、航天、电机及电子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该项目的产业化生产,将极大地缓解国内市场聚酰亚胺薄膜供求压力,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4 应用领域

在我国的聚酰亚胺产品中,90%以上用于生产聚酰亚胺薄膜,其主要应用于绝缘材料和柔性覆铜板(FCCL)两大领域[7]。国内大多数企业都采用普通流延法,产品低端,而我国柔性覆铜板领域应用的聚酰亚胺薄膜85%以上仍要依赖进口。

4.1 电力电器绝缘

聚酰亚胺薄膜是电力电器的关键绝缘材料,广泛应用于输配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变频电机、高速牵引电机及高压变压器等的制造,在目前常用的电工绝缘薄膜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特别是应用在运行条件恶劣、运行可靠性要求高的各类电机、电器及电线电缆中,如飞机、航天器、核工业、核潜艇、电力机车、石油化工、电子化学品包括液晶显示和等离子电子、手机、电脑和数字化应用驱动等。目前正在发展的时速达300 km以上的高速轨道交通系统,列车在高速运行的状态下,发电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如果电机绝缘系统耐热等级不够,电机线路之间极易发生短路,造成危险。而高铁的发电机之所以能够安全平稳地正常运行,全部得益于电机绝缘系统采用了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绝缘材料。此外,聚酰亚胺薄膜还可作大功率电力机车、交流发电机、抗辐射电机及各种精密电机的绝缘。在该领域内,聚酰亚胺薄膜的年需求量2 000~3 000 t。

4.2 柔性覆铜板

柔性覆铜板是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汽车工业、信息产业和各种国防工业所用挠性印刷电路板(FPC)的主要材料。在该领域,聚酰亚胺薄膜主要用做绝缘基膜,此外还可用做FPC高温胶带。由于聚酰亚胺薄膜柔软,尺寸稳定性好,介电性能优越,适于作带状电缆或软印刷电路的基材或覆盖层,在加工过程中,铜箔与薄膜在热辊下复合,能耐受化学腐蚀、焊接等的高温和化学处理,制成的带状电缆或软印刷电路体积小、质量轻、可靠性高、耐高温、抗辐射,适用于计算机等微型电路中。作为微电子制造与封装的关键性材料,聚酰亚胺薄膜还广泛用于压敏胶带基材、耐高温印刷电路基材、半导体包封材料、高温电容介质,以及笔记本电脑、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微薄小型化电子产品中。

4.3 绕包电磁线

以聚酰亚胺薄膜为基材,在其单面或双面涂聚全氟乙丙烯乳液,制成粘胶带。这种粘胶带可包绕在裸铜线上,进入约350℃的高温炉后,薄膜因收缩与导线贴紧,使绕包的粘带层间熔融成一个整体,待导线出高温炉冷却时,在导线两边加一对压辊以提高粘带层间粘接强度,耐热性好、绝缘层厚度薄而均匀、密封性好,提高了导线的防潮性能、电性能、抗切通性能,由于薄膜柔韧性好,使导线在弯曲时绝缘层完好,无破裂现象,适用于H级、F级电机绕组。由于匝间绝缘厚度比双丝漆包线减薄约1/3,因此导热性好,可缩小电机体积,提高电机可靠性。用聚酰亚胺薄膜代替玻璃漆布作为槽绝缘,可提高导线槽满率8%,在同样机座条件下,提高电机功率约20%,广泛应用在宇宙飞船、高压电机、机车牵引电机、深井潜油泵电机和冶金电机等方面。

4.4 高新技术产业

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及其新材料在柔性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一代柔性LCD及OLED显示器产业方面有着强劲的需求,一是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柔性衬底,二是替代玻璃作为新一代OLED照明/显示的柔性衬底。而随着新型动力电池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新型动力汽车电池隔膜的产业也需要特种功能型聚酰亚胺薄膜。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又成为微电子制造与封装的关键性材料,应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柔性封装基板、柔性连接带线等方面。其在-269~400℃的温度范围内,具有稳定而优异的物理、化学、电学和力学性能,可用于手机、电脑、照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制造,以及卫星、飞机、高速铁路等领域相关重要部件的制造,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前景广阔。

5 市场前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内聚酰亚胺薄膜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制造技术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只有约250 t的电工绝缘用普通聚酰亚胺薄膜的生产能力,高性能产品市场完全被美国和日本公司垄断。由于当时下游市场需求不足,聚酰亚胺薄膜产业发展缓慢,年需求量约500 t[8]。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电子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柔性覆铜板的快速发展给聚酰亚胺薄膜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市场需求日益增加。2010年的需求量超过了1 500 t,聚酰亚胺薄膜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2002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年产能约750 t,到2004年,年产能就增加到1 700 t,生产企业有30余家。2009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年产能达到4 700 t,生产厂家有40 余家[9]。2004~2009 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的年产能和年产量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率增长,在品种、产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厂家有江苏亚宝绝缘材料有限公司、无锡高拓聚合物材料有限公司、江苏溧阳华晶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市天缘电工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杭州泰达实业有限公司、江苏贝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万达集团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

近年来我国聚酰亚胺薄膜的年需求量超过3 000 t,销售额约 10 至 12 亿元[10],但国内产品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市场的需求,美国、日本等国外公司的产品占了我国市场份额的70%~80%。而其中需求量较大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生产技术又主要掌握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手中。美国杜邦公司的标准型聚酰亚胺薄膜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在约1 000元/kg的高垄断价位上,某些产品至今仍处于垄断地位。随着国内近年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与封装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聚酰亚胺薄膜下游需求市场也快速扩大,我国对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聚酰亚胺薄膜由于具有耐辐射、耐高热、不燃烧、高强韧性、化学性质稳定、抗湿热、低损耗等优异性能,已广泛应用于运行条件恶劣、运行可靠度要求高的大型客机、战斗机、航天飞船、运载火箭、导弹等的各类电机电器、电线电缆及相关重要部件的制造,在国民经济中的航海、采油、轧钢、冶金、采矿、原子能等领域内用作耐高温专用电机、中频发电机、低压直流电机、压缩机等的绝缘材料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11],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新型动力电池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新型动力汽车电池隔膜的产业也需要特种功能型聚酰亚胺薄膜。在目前国内家电下乡、3G通讯、信息家电及汽车电子等方面的高速增长,都成为了推动柔性覆铜板市场发展的动力,拉动聚酰亚胺薄膜消费量的迅速增加。但我国目前该领域应用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85%以上依赖进口,年进口量为800~900 t,国内企业只能少量生产[12],因此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发展潜力巨大。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将以年均12%以上的速率快速增长,2012年和2013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量将分别达到4 500 t和5 000 t左右。此外,不仅国内聚酰亚胺薄膜的市场空间大,国际市场行情也很好,国内产品的出口量也将逐年增加,聚酰亚胺薄膜产业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6 发展建议

6.1 扩大聚酰亚胺薄膜产业化规模

无论从高性能有机薄膜的国内外发展态势,还是从国内高技术产业对聚酰亚胺薄膜的迫切需求角度考虑,当前实现聚酰亚胺薄膜的产业化都是十分必要的当务之急。国家有关部门应从政策方面加以引导,对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开发和生产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促进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尽快扩大产业化生产规模。建议继续加大聚酰亚胺薄膜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力度,重视新材料的研发的基础性工作,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酰亚胺关键生产工艺技术,推动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品的国产化进程,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逐步替代进口。

6.2 完善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性工艺技术

随着有关聚酰亚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自行生产聚酰亚胺薄膜技术也将逐渐完善,生产成本也会逐渐降低。我国研发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成功实现产业化后,将会促使国内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价格下降,减少其应用领域的成本,这对我国电子电器等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当前急需积极开发专用树脂的制备和稳定的生产工艺技术,为聚酰亚胺薄膜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填补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打破国外对这一技术的垄断,并能为国内发展这类高新技术材料提供全套成熟的关键性技术,推动我国行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助力我国从生产大国向技术强国的转变。

6.3 推动聚酰亚胺薄膜高端应用市场发展

新材料产业研发周期长,市场导入周期也长,以聚酰亚胺薄膜耐高温、高电绝缘、高强韧的优异特性,当前应加快市场的开发,使其在高端材料领域的国产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成为最具有发展潜力、高附加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产业用新型薄膜材料,而且其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国产同类产品的价格仅为国外产品价格的一半,这对于我国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内的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有利于我国高性能薄膜领域整体产品结构调整和效益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实现经济规模生产,掌握核心技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性能,与进口产品竞争,并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

[1]吴国光.聚酰亚胺薄膜的酰亚胺化方法[J].信息记录材料,2010.11(6):50~53.

[2]吴国光.聚酰亚胺及其薄膜的制造与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0.11(5):47~53.

[3]张雯,张露,李家利,等.国外聚酰亚胺薄膜概况及其应用前景[J].绝缘材料,2001,34(2):21~23.

[4]李英葆.谈谈聚酰亚胺薄膜生产技术的发展[J].绝缘材料,2008,14(4):75~76.

[5]我国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EB/OL].http://www.docin.com/p-242837299.html,2012-04-26.

[6]马庆圆.航天控股进军聚酰亚胺新材料领域[N].中国证券报,2011-07-11.

[7]聚酰亚胺技术总结[EB/OL].http://www.doc88.com/p-679409610009.html,2012-06-20.

[8]齐芳.“黄金薄膜”在我国上天入地[N].光明日报,2011-06-29.

[9]均苯型聚酰亚胺薄膜的研究现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576ca22ccbff121dd3683d3.html,2012-05-04.

[10]未来国内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价格将会下降[EB/OL].http://www.shichang.com/zixun/jiedu/125218.html,2011-10-20.

[11]聚酰亚胺薄膜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29996154910.html,2012-05-31.

[12]产能不足成本高 聚酰亚胺市场潜力大[EB/OL].http://www.cinn.cn/wzgk/cyl/224343.shtml,2011-01-18.

Technology advances and market prospects of polyimide film

Wang Jiaming
(Sichuan Chemical Works Group Ltd.,Chengdu Sichuan 610301,China)

Polyimide film is best film performance insulation material in the world.It has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electrical properties,chemical stability,high radiation resistance,high-temperature and low-temperature resistance,and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the aerospace,defense industry,new building material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ire.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technological advances,applications and market prospects of the polyimide film.Some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yimide film industry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polyimide film;performance;preparation process;progress;application;development proposals

TQ323.7

A

1006-334X(2012)03-0024-06

2012-08-01

汪家铭(1949—),男,江苏苏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化工科技期刊编辑及化工情报信息工作,先后在国内各种公开刊物上发表过化工科技论文240余篇。

猜你喜欢
聚酰亚胺高性能薄膜
复合土工薄膜在防渗中的应用
聚酰亚胺纤维研究进展及应用
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的研究进展
β-Ga2O3薄膜的生长与应用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 Thin Films for Optoelectronic Devices
一款高性能BGO探测器的研发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改性聚酰亚胺研究进展
EHA/PE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和阻透性能
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