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吊淮阴侯韩信

2012-09-10 23:13朱正中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淮安223005
档案与建设 2012年9期
关键词:胯下淮阴故里

朱正中(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淮安,223005)

韩信像

历史文化悠久、深厚的淮安市名人辈出,灿若群星,但淮安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古有韩信,今有周恩来”。由于工作学习的关系,周恩来故居、纪念馆等已多次瞻仰参观,而有关韩信的名胜古迹却因多种原因很少涉足,说来真有些愧对古人了。于是在春光明媚的五月,我们几个人相约,一道去凭吊淮阴侯韩信。

韩信的纪念古迹、景点主要集中在离市区约8公里的淮阴区马头镇。我们驱车沿着北京路向南至淮钢公司再向西,顺着近年才建成的高速公路,过二河大桥、台湾农业生态园,转眼工夫就来到了千年古镇——马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于路中间的淮阴故城牌楼、龙亭。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写道:“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淮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方,它地处苏北腹地、淮河南岸,旧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因此名为淮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始设淮阴县,县城即在脚下马头镇一带。作为淮阴县城,这里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繁华,之所以称“故城”,是因为明清期间,这里水患频仍,而距此不远的清江浦(后为清江市、淮阴市)发展迅速,日益繁荣,为避水患,县治便搬迁于彼处,原马头镇一带便称淮阴故城。

县城虽经迁徙,但这里仍是治河重地、漕运咽喉。因此康乾每次南巡都巡视此地,视察水情地势,指授治河方略。龙亭即为纪念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而建,而此条贯穿东西的大道,就是当年康熙为抵御黄河水患下令而筑的御坝。

马头镇地势隆起,五河环绕,给人的感觉是气势非凡,不同一般。我们顺着两旁建有秦汉风韵古建筑的大路向东,过了一座桥就来到十字街头,此街叫兴盛街,由此再向南100多米,街的东、西两侧就有两处纪念韩信的历史遗存。西侧马头镇医院附近有一官巷,传说韩信少年曾流落于此。巷口建有砖砌门楼一座,门楣上书有“韩信故里”四个字。和官巷相对,街东边有一砖砌较大的门楼,这就是“韩信故里坊”。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置身商贾,曾垂钓于淮滨、寄食于漂母,亦曾受辱于胯下……韩信在故里度过了青少年时光,因此马头镇一带有大量与韩信生平事迹有关的历史遗迹和后人所建的纪念性建筑。2003年,乡贤、民营企业家潘业银总投资6000万元,在原韩信故里系列遗存的基础上修建了韩信故里景区,为人们凭吊韩信提供了方便。

韩信故里景区位于马头镇的东南隅。景区大门坐西朝东,门前的两座石阙是从烽火台、嘹望哨演变而来,象征大将军威严无比;两侧的石柱像两列威风凛凛的士兵,寓意韩信统帅千军万马。大门上部呈八字型,寓意大将军威风八面、故里喜迎八方来客。大门前6400平方米的广场整体设计取意八卦、玄机无限,寓意大军事家韩信用兵如神、变化莫测。

进入大门便见一泓45亩的块状水面,这就是韩信湖。根据《水经注》可知,淮水流经淮阴故城,城下曾是淮水的一个湾口,当年韩信就垂钓于淮滨。其实,在兴盛街中间的东部,耸立着一座写有“韩信湖”的门牌,从这里居高临下,韩信湖及其韩信故里景区就尽收眼底。韩信湖是景区的核心区域,环湖四周,布有韩信钓鱼台、淮阴侯庙、胯下桥、漂母岸、千金亭等景点。

湖的最南端是淮阴侯庙,背对湖水。淮阴侯庙旧时亦称韩信庙、韩信祠、韩侯祠,韩信去世后,后人在他的故里建庙(祠)以祀之。淮阴侯庙由门厅、庭院、回廊和大殿组成。大殿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块石碑。左碑为宋代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苏东坡手书的《淮阴侯庙记》,碑上文字为行书体,10行299个字,对韩信富有传奇、悲剧的一生一咏三叹,不愧为是散文名篇。淮阴侯庙的主体建筑是兵仙殿。进入殿内,正中为韩信登坛拜将的坐像,樊哙、周勃、灌婴、张良、刘邦、萧何像肃立两侧。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他原在项羽手下效力,因未获重用转而投靠刘邦。由于萧何极力举荐,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他率部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灭楚,为刘邦成就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成为古今中外著名的大军事家。

淮阴侯庙前庭院布局为一盘中国象棋图形,传说韩信为象棋之祖,此为纪念韩信而精心设计。庭园两侧是与主体建筑连为一体的回廊,回廊的墙壁上镶嵌着28块石刻,石刻选取韩信一生28个闪光的生活片段,记叙反映了韩信具有传奇色彩的生平事迹。

从侯庙出来就是韩信湖南岸,即古钓鱼台之所在。韩信少时曾在此垂钓,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此建台,并立“韩信钓鱼台”碑,后因水患,钓台被毁,碑亦无存。现钓鱼台是2003年重建,为一台式建筑,背倚淮阴侯庙,前临韩信湖。两侧亭柱有对联曰:“枵腹待机,反秦猛士能藏志;急流垂钓,命世雄才只赚龙。”“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钓台临水的亭柱上对联曰:“千秋共钓,怀瑾握瑜双国士;异代同逢,扶周兴汉两鱼杆。”

由钓鱼台沿湖向北走,在韩信湖的西岸有一组品字形立于水面的亭台式建筑即是漂母岸。《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此段记载说明韩信幼时家境贫寒,饥不择食,只好以垂钓度日。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漂母人格的伟大,她不但施食于韩信,而且不图回报。但韩信是知恩必报的大丈夫。韩信率部回乡,得知漂母病逝异常悲恸,遂命令10万大军每人兜上一兜土,填洒在漂母坟上,使漂母墓陡增10余丈高,成为高15米、直径52米的巨型陵墓,成为淮安大地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千百年来,往来行人凭吊瞻仰,并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漂母墓位于马头镇东3里处的泰山村,2007年,淮阴区政府投资500余万元建成占地18270平方米的漂母纪念苑,以歌颂和弘扬漂母的伟大母爱。

淮阴侯庙

从韩信钓鱼台向东约40米,即是胯下桥,即韩信少年受辱之处。传说有一天一泼皮无赖在大街上对韩信说:“你虽然长这么高,还佩着长剑,其实是个胆小鬼。你敢用剑刺我?如不敢,就从我裤档里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从那人胯下爬了过去。当时围观的人都笑韩信懦怯。韩信功成名就之后,不仅原谅了那个曾经凌辱他的市井小人,相反还以德报怨,任命他为自己封地掌管巡城捕盗的“中尉”。胯下桥的故事体现了韩信忍辱负重、不计前仇,志存高远、能屈能伸的博大胸襟。这段历史佳话一直在民间流传,少时起就常听祖辈父辈们说起,成语典故“胯下之辱”就出之于此,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多次引用此典,他在《赠新平少年》写道:“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借韩信蒙羞而终成大业的故事,来反衬自己的失意与彷徨。淮安研究周恩来的专家认为,周恩来一生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高贵品质,和幼年受故乡名人韩信的深刻影响不无关系。

漂母墓

距胯下桥约120米有一呈正方形的亭子,这就是千金亭。韩信受封为楚王,赐漂母千金,有诗赞曰:“漂洗缁絑日日勤,未期一饭报千金。”后人建亭以纪之。原亭毁于水患,现千金亭也是2003年复建。亭的两侧立柱上写着一付对联:“爱心本无价,然诺足千金。”

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在韩信故里景区足足参观了三个小时,对韩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当然要真正透彻地读懂韩信,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入学习。

作为一篇记叙韩信的游记,在文末还必须向读者交待一下:文中所写有关韩信的历史遗存和纪念性建筑都在淮阴区马头镇,那么,与之相隔30多里的淮安区淮城镇怎么也有这一系列韩信纪念景观?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在淮阴区马头镇韩信故里兴建了许多纪念建筑,可惜这里的文物古迹在明代中叶因黄河夺泗入淮屡遭水患,日渐湮废。而此间淮安府城(今淮城)处于南北冲途,又是漕运总督衙门和府治所在地,郡守大吏为往来客人有所凭吊,同时也为了炫耀这里是人杰地灵之地,遂将纪念韩信、漂母等重要历史名人的古迹移建至淮安府城。这部分文物古迹虽为明代以后复建,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亦仍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成为展示淮安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猜你喜欢
胯下淮阴故里
淮阴:母爱之都
我是运动小达人
木 桥
篮球胯下运球教学思考
淮阴:活跃着一支“老兵”调解队伍
故里山西
探访林语堂故里
梦回故里
商故里大酒店
背水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