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棉花价格跌宕起伏的怪圈

2012-09-12 01:05戴瑞玉于建芝
中国棉花加工 2012年4期
关键词:棉价棉花价格坯布

■ 戴瑞玉于建芝

〔1江苏省连云港质量技术监督局,江苏连云港222003〕

〔2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

如何走出棉花价格跌宕起伏的怪圈

■ 戴瑞玉1于建芝2

〔1江苏省连云港质量技术监督局,江苏连云港222003〕

〔2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

近年来农副产品的价格起起伏伏,让人难以琢磨,同样棉花的价格也不例外。从2010年9月开始,棉价从18 000元/t一路暴涨至30 000元/t,甚至最高达到34 000元/t;但是从2011年9月开始,我国的棉价又走上暴跌的道路,从34 000元/t一路狂跌至2011年12月的19 000元/t。2011年,棉花加工和纺织企业都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年(见表1)。

“过山车”棉价让纺织企业实在是“吃不消”。一个企业的正常库存量一般在5 000 t左右,棉价的价差使得企业的库存棉每吨要损失人民币2 000~3 000元,在2010棉花年度棉价“过山车”给纺织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财产损失(见表2)。从2009年第4季度开始,国内棉纺织企业赢利情况改观,2010年更是出现了罕见的牛市行情,棉纺织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扬。2011年牛市未能延续,反而由大涨转为触底大跌,总体来看,国内棉价“跳水”带动棉纱和坯布等产品降价,而棉纱和坯布市场趋冷又拖累了棉价的加速下滑,三者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

表2 2009/10—2010/11年度另价格指数(CC Index)统计表

棉花价格呈现出巨大的波动性,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反复出现,“卖棉难”与“买棉难”现象交替发生,使棉花生产陷入了一种“短缺”与“过剩”剧烈变化的循环波动之中。与其它农作物(如粮食)相比,棉花的波动幅度更大,可以说,价格的波动已经成为我国棉花生产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这既影响了生产者的决策行为,也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更对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棉花价格如何发挥杠杆作用,进一步提升在世界棉花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棉花价格跌宕起伏的原因

1.棉花价格暴涨的原因。

从纺织企业、棉花流通企业和棉农会员的调查中得出结论:2010棉花年度的价格波动,主要原因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需求拉动价格上涨,也推动价格下跌。需求的作用,最主要是纺纱能力的高速增长。从2009年第4季度开始,国内棉纺织企业赢利情况改观,2010年更是出现了罕见的牛市行情,棉纺织产品供不应求,大量的小型纺织企业猛增,国内纺纱用棉量剧增,导致棉花价格大幅上扬。棉花减产而用棉量却大增,引发棉花价格暴涨,这就是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棉花价格上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因素。由于资源有限,收购加工主体过多,加上人为抬价抢购。棉花区别于其他农产品,储存相对容易一些,因此,个别投机商非法利用民间资金,疯狂抢购和囤积,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棉花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在棉花供不应求情况下,价格上涨是正常的,但媒体对棉花减产的炒作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棉价上涨,棉农收益固然增加,但纺织企业会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原料,大量进口棉花又会促使国际市场棉价上涨。

2.棉花价格由暴涨转为暴跌的原因。

棉纱和坯布等产品的价格可以助推棉花价格暴涨,也能助推棉花价格暴跌。究其原因,首先了解一下纺织品和服装的市场情况。2010年全棉纺织产品和服装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放量上涨创出新高,出现了几十年少见的牛市行情。2011年春节过后,在资金和人为炒作的助推下,国内棉价再创新高,而棉纱和坯布等下游产品价格均未超越2010年11月份的高点。2011年2月底3月初以后市场销售受阻,价格滞涨、大跌,部分全棉纱线、坯布跌幅已超过上游原料。2011年的大跌,基本上吞噬了2010年的涨幅。对比2011年原料、纱线、坯布市场跌价幅度,可以看出,2011年3月份以来,国内棉纺织市场原料、纱线、坯布价格大幅下跌,势不可挡。由于上下游市场跌幅不同步,部分棉纱和坯布等产品价格降幅快于原料,致使企业亏损加剧,“高进低出”、“库存多亏损多”的特点极为突出。

在棉花价格的带动下,纱线、化纤、羊毛、茧丝和麻等原料价格也出现了剧烈波动,给整个纺织产业链的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2011年出现了整个纺织行业都在观望的局面。

从各品种对比来看,2011年2月底以后全棉、涤棉、人棉产品等主要品种跌幅均较大,上半年全棉产品领跌,下半年涤棉、人棉产品领跌,三者全年出现集体下跌、轮番下行的态势。一方面反映出2010年市场炒作过度,价格脱离供需关系,突然失去杠杆作用,致使2011年大幅“挤泡沫”,给行业带来巨大的阵痛;另一方面说明2011年市场需求不济、价格回落,行情趋向理性,棉纺织企业亏损加大。前后两年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二、棉花价格跌宕起伏的危害

1.棉花价格跌宕起伏容易形成挤兑效应。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在国际棉花价格的形成过程中,我国基本是一个价格接受者,缺少价格的“话语权”。在国际竞争中,我们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与我国棉花行业的地位不相匹配,最终导致纺织企业生产成本过高,不利于纺织品出口,形成挤兑效应。

2.棉花价格跌宕起伏会导致棉农盲目种植。

价格的上涨会刺激棉农盲目扩大种植面积,而价格的下跌又会致使棉农大幅减少种植面积,为来年棉花市场运行再次埋下隐患,从而对棉花产业造成损害。

3.棉花价格跌宕起伏会导致棉纺企业逃逸。

2011年1~12月份国内棉花价格下跌12 500元/t,跌幅近40%,C32S棉纱价格下降13700元/t,跌幅35%,全年主要全棉坯布价格下跌3.00~5.00元/m,跌幅在30%~45%。受市场需求受阻,以及在全棉坯布市场大幅下挫的影响下,2011年涤棉、人棉产品市场也一路下行,给纺织行业带来重创,部分纺织企业纷纷改变产品品种或改行。虽然2011年9月8日国储棉开始以19 800元/t的价格不限量收购,棉纺织市场在传统的纺织销售旺季预期下开始略有反弹,但是最终也无法改变下降趋势。

三、棉花价格跌宕起伏的对策研究

1.完善棉花的价格体系。

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价格最终将稳定在供需平衡点上。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讲供需平衡,注重的是总量平衡,把需求作为固定因素。而现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要是依靠价格调节供需,在价格的动荡中,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实现平衡。

2.发挥棉花期货市场的作用。

棉花期货是以棉花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品种,是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农产品期货合约。棉花作为一种经济资源,要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规避价格风险的功能,确保棉花价格平稳运行,实现合理配置。这样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指导棉花生产和流通;有利于跟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中西部经济开发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利于纺织企业套期保值、扩大出口、提高经济效益。总之,棉花作为农产品的一种,它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单凭现货市场的调节不能解决生产、价格的波动问题,而棉花期货市场为广大棉花生产、加工、经营、消费者提供一个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场所。

3.宏观调控不能软。

一方面要建立农产品价格异动监测机制,加强国家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完善价格波动与低收入者补贴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大宗农产品种植规划,增加供求基本平衡的可能性。国家调控要更多以市场手段进行,防止对经济基本面的过多伤害。例如,2011年9月8日开始的棉花收储成为国内市场的“定海神针”,无论国际棉价下跌多大,国内棉价始终稳定在收储价格左右。至2012年3月31日收储结束,国储棉收购达到300多万t,占总产量720万t的四成以上。收储结束以后市场流通资源减少,届时棉纺织企业可能面临明显的用棉缺口,但国储库的充裕加强了国家调控棉价的能力,在纺织用棉紧缺、棉价大涨时国家可以通过大量放储或进口来平衡棉花价格,促使2012年棉花价格保持稳定。

4.保持棉花价格稳定是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棉花价格是否合理有3条标准。首先,农民是否有生产积极性。前几年由于供大于求,棉花收购价偏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其次,纺织企业是否能够承受。国内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棉价接轨是保持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如果国内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会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削弱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出口下降,必然减少对棉花的需求,从而造成棉花的积压,也会损害农民利益。再次,棉花经营企业是否顺价销售。棉花的收购价与销售价之间要有合理的差价。如果对棉花价格走势有着过高的、不切实际的预期,盲目抬价收购,必然造成后期棉花需求减少,销售困难。

5.高征低扣亟待改革。

纺织企业面临的棉花价格问题是税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2005年5月,我国开始实行对1%关税配额外棉花进口配额征收滑准税的措施,税率滑动的范围为5%~40%。国家于2011年3月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希望以此来保护棉农的利益,提高棉农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对国内棉价起托底作用的政策,使国内棉价高于国际棉价,损害了纺织企业的利益,大大削弱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原料优势。

自十多年前增值税改革开始,我国的增值税制度就愈发地凸显出其有所欠缺的一面。根据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我国棉纺企业在棉花采购时执行的进项税率为13%,在售出时的产品销项税率为17%,17%和13%之间的这个百分差,导致棉纺企业既没有实现增值,还要将购进的棉花按原价卖出,这种不合理的税收导致“高征低扣”现象的出现。

6.必须按市场规律来运作。

虽然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会给棉价的波动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与政策上的制约相比,显然并不处于核心位置。面对政策上的不合理,一些纺织企业就曾表示,纺织行业应该借鉴煤炭行业征17%扣17%的政策,以此理顺农业与工业连接中的增值税环节。一些棉纺企业也建议,国家应该采取直接补贴棉农的方式来解决棉农种棉成本高、积极性低的问题,而不是采用工业反哺农业的做法,用纺织工业的损失来弥补棉农损失。同样解决棉花价格问题,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对棉花流通体制进行改革。

7.企业必须有应对措施。

对于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改革,纺织企业一方面要多多出谋划策,另一方面要从自身进行改革,以应对棉价大起大落给行业和企业带来的风险和危害。第一,可以开发新型纤维,使用化纤等新型纤维替代棉花。江苏省的一些棉纺织企业,如南通大生、常熟棉纺织厂等,就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类黏胶纤维新产品,减少对棉花、尤其是高价棉的使用,在降低了生产成本的同时,避免了与新兴棉纺织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第二,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企业可以到新疆去投厂进行生产,利用新疆地区的棉花优势,在节省棉花成本的同时,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升级,以及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8.微笑面对跌宕起伏的棉花价格。

棉花价格问题,其实一直都是个“老大难”问题。纺织企业头疼,行业协会头疼,相信国家也一样头疼。滑准税、增值税、临时收储政策不尽合理,按照计划经济的形式买进,按照市场经济的形式卖出,对纺织企业很不公平,虽然这种让工业反哺农业的做法,伤了纺织企业的心,但是好在还有解决的办法。无论是增加混纺纤维来替代棉花使用的做法,还是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对于纺织企业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面对困难关键是看企业自身的能力、实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2012年下半年市场预测

经过2010/2011棉花年度的大涨急跌,以及经过2012年上半年的洗礼之后,2012年8月以后的市场形势有望略好于上半年,主要是因为经过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近一年半的库存消化之后,2012年下半年以后棉纱和坯布等产品“去库存化”将取得明显的成效,为棉纺织市场形势回暖奠定基础。由于2010/2011棉花年度的暴涨暴跌,2012年国内种棉积极性下挫,不少棉农弃棉转种其他农作物,因此,9月份以后新棉产量势必再次下降,供需关系有望改善。经过拉锯式角逐之后,2012年下半年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将趋于缓和,全球市场面临新一轮的补库机会。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和物价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国内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有望逐步放松,上半年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已经下调,信贷环境的宽松也将提高棉花市场的需求。

猜你喜欢
棉价棉花价格坯布
宽幅家纺面料中缝疵点的解决措施
市场营销仍显不足 价格微幅下跌
基于VEC模型分析新疆棉花价格空间传导关系
夏市销售环比回升 价格小幅上涨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在棉织物退浆中的应用
中美棉花价格对比研究
基于ARIMA模型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价格分析与预警
2016年棉花总产量锐减棉花价格有望上涨
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性及经济风险分析
储备棉“烫手”:棉企买不起 棉农不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