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在泰州地区的统战工作

2012-09-18 06:56泰州市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江苏泰州225300
档案与建设 2012年11期
关键词:苏北陈毅泰州

王 菁(泰州市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江苏泰州,225300)

陈毅在泰州地区的统战工作

王 菁(泰州市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江苏泰州,225300)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在泰州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功联合苏北最大的实力派——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扬及苏北中上层进步人士,从政治上、军事上彻底孤立反共顽固派、国民党江苏省代主席韩德勤,使中共取得苏北抗战的领导地位,开创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0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批转陈毅《关于苏北统战工作的经过和主要经验》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军委完全同意陈毅同志的统战方针和统战工作,为使各部队团以上干部深切研究统战策略,破除其狭隘而不开展、顾小利而忘大利、称英雄而少办法的观点,特将陈毅报告转告你们作具体教育材料但须保证不外泄。”同月,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合签发的给新四军领导人的电文称“陈毅对两李及陈泰运等的统战工作,有丰富宝贵之经验。”

争取立足之地

1938年春夏之交,新四军一、二支队在陈毅等人率领下挺进苏南敌后,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5月4日,中央指示新四军“进入江北地区”,进行苏北敌后的抗日斗争。时任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于1938年9月派新四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二支队北渡长江,驻扎在离泰州城区不远的嘶马、大桥(今属江都)一带。1939年1月,陈毅又令挺纵三、四支队跨江北上,与先期渡江的二支队会合,将隔江相望的嘶马、大桥、扬中联成一片,建立新四军北上桥头阵地,形成新四军足跨长江两岸的有利态势。

嘶马、大桥一带为李明扬防区。李明扬拥兵2万,驻守着苏北的大门,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地方实力派。为消除李明扬的误会,使挺纵能在苏北立足,发展壮大,三支队过江后,陈毅两次派挺纵三支队支队长韦永义、政治处副主任吕镇中到泰州拜访李明扬,向李明扬解释我党抗战政策,陈述新四军与友军合作抗日的意图。同时,陈毅请韦、吕二人转交给李明扬一封亲笔信,信中言辞恳切地提出“借地抗日”的要求,希望取得李明扬的谅解和支持。李明扬敬佩新四军在江南抗日的壮举,欣赏陈毅的坦诚,同时也想借助新四军的力量,牵制顽固派韩德勤,抵制其压迫和吞并,因而审时度势,同意以嘶马、大桥、吴家桥为中心,15公里长、10公里宽的地区作为挺纵的活动范围。从此,挺纵在苏北有了立足之地。

争取“二李”中立

新四军进驻苏北后,陈毅对苏北的军事力量、抗战形势进行了科学分析,认为新四军要在苏北抗战,就必须团结、争取李明扬等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反共顽固派、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进行坚决斗争。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苏北以中立二李为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四军“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

1939年8月,陈毅“一进泰州”,拜访李明扬。李明扬避而不见,派其副总指挥李长江出面接待。此行加深了李明扬对新四军好感。秋天,陈毅应李明扬请求,突破重重封锁,为他将第三战区调拨的13万发子弹,从江南迂回300多公里如数运回泰州。此次助运成功,使李明扬看到了新四军的真诚和能量,声称陈毅是“一个可依靠的朋友”。同时,也让陈毅找到了与李明扬会晤的绝好机会。12月初,陈毅“二进泰州”,陈毅与李明扬达成口头协议:新四军东进沿海一带抗日,李明扬让道于所有防区助新四军东进,并许诺可在经济上援助新四军,在其防区内帮助新四军发展,另外可拔一部分武器给陈毅,新四军可挂他的番号等。此次谈判获得巨大成功。

1940年春,韩德勤奉蒋介石之命加紧拉拢二李,表示要与二李“摒弃前嫌,重修旧好,共同反共”。蒋介石甚至直接致电李明扬施加压力:“以党国利益为重,共翦苏北异党异军”。在此期间,李明扬所属盛子瑾部在淮南抗日根据地遭新四军第五支队的拦截,新四军缴了盛部2000余人的枪,盛子瑾夫妇被扣押。同时,挺纵也做了一些争取李明扬部下的工作,盛部许多士兵纷纷加入新四军。这引起二李的对新四军的不满。韩德勤趁机挑拨,令其攻打新四军。在这危急时刻,为确保二李中立,陈毅冒着生命危险,“三进泰州”,向李明扬解释误会,承诺释放盛夫妇,消除彼此的误解。李明扬最终允诺在韩德勤攻打新四军时保持中立。

作为中间势力的“二李”具有摇摆性。1940年6月28日,受韩德勤挑唆,李长江纠集13个团兵力,攻打郭村新四军驻地。新四军在苏皖支队和李部起义部队的增援下,胜利攻取塘头,兵临泰州城下。在泰州唾手可得之时,新四军则适可而止,并与二李商洽合作抗日事宜,承诺释放李部全部被俘人员,发还部分缴获枪支,让出郭村、塘头等地。陈毅灵活运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使李明扬被陈毅“挟大胜之威而主动言和”的胸襟所震憾,再度承诺在韩德勤与新四军产生磨擦时保持中立。7月5日,陈毅向中央建议:苏北“仍以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促使省韩与两李破裂。”

7月25日,陈毅率整编后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3个纵队东进黄桥。二李如约让道,李部士兵对天鸣枪,以掩韩德勤之耳目。

争取社会支持

东进黄桥后,陈毅继续执行“击敌、联李、孤韩”的策略,以共产党人只求“救国有份,抗战有地”的一片丹心,争取、团结一大批各阶层进步人士,在政治上孤立韩德勤。

在黄桥陈毅了解到,隐居黄桥老家、曾被孙中山委任为陆军第二师中将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的朱履先,在苏北中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中有较高威信。这位苏北著名绅士正义感强,为人爽直。于是,陈毅经常登门与他促膝而谈,向他解释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抗日主张,真诚邀请他参加抗日工作。朱履先被陈毅的真诚所感动,接受邀请,当了民众代表,并亲自号召黄桥工商界人士向新四军捐献6万元充作军费。在朱履先的影响下,靖江、泰兴许多中上层人士站到新四军这边。

海安名流、曾任江苏省省长的韩国钧在社会上有较高声望,韩德勤部许多军官是他的拜帖学生。抗战全面爆发后,韩国钧极力主张抗日,具有很强的民族责任感。陈毅到达泰州地区后,便与韩国钧书信往来,后又登门拜访,陈述中共团结抗日主张,揭露顽固派的反共阴谋。为呼吁团结抗日,这位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的耄耋老人,奔走于国民党元老和社会名流中,出面谋划并主持召开苏北各界代表会议,为调解苏北摩擦、力争停止内战、争取共同抗日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四军东进期间,韩德勤令何克谦的保四旅和陈泰运的两淮税警总团从南北夹击在东进途中的新四军,企图灭新四军于运动中。对此,陈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对策:对坚持反共立场的何克谦坚决打击;对陈泰运则采取了“以斗争求团结”的方法,在击溃陈泰运两个团后,如数遣还俘虏及枪支,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希望他与新四军合作抗日。

1940年9月,新四军为打破韩德勤的粮食封锁攻占姜堰,同时通过各界人士向韩德勤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韩德勤却以“新四军如有诚意,应首先退出姜堰”相挟,为准备新的进攻制造借口。在此期间,新四军团结地方实力派和民主人士,由韩国钧主持召开了“苏北八县军民代表会议”。会上,陈毅作出了新四军撤出姜堰的重要决策。新四军在撤出姜堰时,交由二李部队接防,并向陈泰运赠送了100多条枪,再次促使二李和陈泰运部在新四军和韩德勤的冲突中保持中立。

10月初,黄桥战役打响。由于陈毅出色的统战工作,二李、陈泰运及各保安旅信守中立,使新四军得以集中力量开展反顽战斗,最终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

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奉陈毅之命连取海安、东台,10月10日,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胜利会师。同日,一支番号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的部队(简称“联抗”)在泰县曲塘镇(今属海安县)建立,该部由新四军、二李及陈泰运各派一个连组成,由三方都认同的黄逸峰任司令员,这是陈毅统战工作的又一举措。31日,苏北抗战和平会议召开。11月15日,苏北临时参议会召开。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抗战中心的形成,对巩固和壮大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开展抗日斗争,具有重要意义,从此华中抗战出现崭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苏北陈毅泰州
幸福水天堂——泰州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泰州古韵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抗战时期苏北民众对新四军的认识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泰州举办2011中国 泰州梅兰芳艺术节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