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四大观念 立足四个平台全面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2-09-18 06:56南京市档案馆江苏南京210008
档案与建设 2012年11期
关键词:南京市档案馆南京

刘 峰(南京市档案馆,江苏南京,210008)

确立四大观念 立足四个平台全面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刘 峰(南京市档案馆,江苏南京,210008)

南京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有历史悠久的“六朝文化”、影响深远的“明清文化”、独具特色的“民国文化”。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更加充分地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的优势,增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开创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彰显、城市文明发展繁荣新局面,使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朝着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迈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绿都。南京市档案馆以档案文化传承、档案文化服务、档案文化传播、档案文化教育、档案文化交流和档案文化建构为己任,以开放的服务心态、创新的工作方式,牢固确立“四大观念”,完善构建“四个平台”,综合开发、利用、传播档案文化资源,努力提升档案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确立“大阵地”观念,在过硬的硬件平台上为文化繁荣服务

1.新馆建设为服务文化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1年,“建设市档案馆新馆”、“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向社会提供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等内容被列入《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得到有效的落实与实施。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市财政投资3亿元的新馆,于2011年12月1日破土动工。新馆建设按照“以人为本”和“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理念,既凸现了档案馆的公益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又体现了标志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布局着眼于档案事业长远发展需要,不仅能满足收集、整理、保管、统计、鉴定等档案业务流程要求,还能满足信息传播、文明展示、文化交流、社会教育和公众休闲等多功能需求。

2.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高效手段。

为了融入并有效服务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南京”建设战略,我馆及时调整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把“智慧档案”作为战略核心和工作目标,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电子文件管理为重点,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方便市民为目标,积极稳妥地在全市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为此,完成了《南京市“智慧档案”建设规划》、《南京市数字档案馆项目总体建设规划方案》、《南京市数字档案室建设方案》、《南京市数字档案室建设规程》、《南京市智慧档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智慧档案”工程的规划和方案。并开发了“南京市档案资源共享平台”系统,通过系统可以实现全市区域性、多层次、分布式、规范化的共建共享和远程查档一站式服务。以此加快实现文化利用与传播的高效与便捷,进一步推进档案工作服务文化发展繁荣的步伐。

二、确立“大资源”观念,在丰富的资源平台上为文化繁荣服务

1.架设征集接收五张网络,丰富馆藏档案资源。

我们根据《南京市档案馆接收档案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了《南京市档案馆进馆单位名册》,完善档案接收网络。增加了各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开发区、重点建设项目部、二级机构等为进馆单位,按照9号令的要求,做到“应收尽收”。自在全国率先接收市中级人民法院档案、二级单位公证处公证档案、民政局所有涉外婚姻档案、市公安局保存的民国户籍档案后,又接收了涉及民生的18家单位和46家破产改制企业的档案,中兴源丝织厂等一批有着重要文化价值和浓郁南京地方特色的老字号企业档案入藏我馆。

征集工作中,我们在原来建立的市区县档案部门联动的专业征集、各专业主管部门参与的义务征集、市民间收藏家协会帮助的专项征集三个网络基础上,近期正与高校、研究院所合作,努力搭建境外档案征集网络。我们以“留住城市记忆”为核心,以“独特、独有、独到”为目标,加强对南京地方特色浓郁、个性特点鲜明、具有特殊意义的档案征集,并抢救性地开展南京本土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和重大历史事件口述档案的征集。为了进一步加大对著名人物档案的征集建档力度,“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了征集50位名人档案进馆的目标。这五张“网”的架设,使近几年馆藏接收增加40多万卷、征集档案每年超千件。馆藏档案资源的不断丰富,极大地方便了文化资源的利用。

2.全面监管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归档,留住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

依据《南京市重大活动档案资料管理办法》,南京市的历次重大活动,如世界华商大会档案、防治“非典”档案、十运会档案、国际绿化博览会档案、先进性教育活动档案、奥运圣火传递活动档案等均得到有效监管,并及时接收进馆。在南京成功取得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承办权后,我局立即派员全程直接参与青奥组委会档案工作,负责整个筹办及赛事阶段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国际奥委会官员对南京青奥组委会将档案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档案局派人全程指导服务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地方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及早介入,共同推动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南京,也为以后的青奥委会留下借鉴和珍贵的遗产。

佛顶骨舍利在南京重现,这是佛教界顶级盛事。为此,去年4-5月,南京市在千年古刹栖霞寺举办了“首届金陵礼佛文化月”系列活动,以彰显南京佛教文化,提升金陵佛都形象。作为“2011·金陵礼佛文化月”活动成员单位的我馆,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文化活动契机,加强全程监管与指导。活动中产生的文书、照片、实物、光盘等近百卷(件)档案及相关检索工具被及时接收进馆,使礼佛文化活动留下了完整的记忆。

今年7月,南京市承办了以“感知郑和,拥抱海洋”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航海日”活动。7月5日,我馆即与中国航海日活动南京组委会办公室联合发文,对组委会健全管理体制、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人等,以及如何做好航海日活动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整理和移交工作,如何彰显活动的文化元素等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并全程参与活动的监管,为航海日活动和南京城市记忆留下完整档案史料。

三、确立“大开发”观念,在交互的研究平台上为文化繁荣服务

1.融入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擦亮文化名城招牌。

由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领衔主编,全国7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纂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丛书,是目前国内外对南京大屠杀事件及其研究最为完整、最为全面的史料集成,是一项宏大的学术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我馆主动及时地融入该项重大学术工程的建设,共编纂了72册中的7册。

2009年正式出版的《南京百科全书》是南京市第一部通贯古今、涵盖城乡,汇集各科知识和情况的大型综合性地方百科工具书。全书共24编,400万字,8000个条目,2000多幅图片。我馆承担了其中12编的组织编辑任务,通过三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又为南京呈现了一部文化力作。

2010年,南京市启动了“文化南京”建设的又一项重要工程——地方历史长卷《金陵全书》的编纂工作,这是一项浩繁、巨大的文化工程,是继明朝在南京编纂《永乐大典》以来的又一精品力作,对传承南京历史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全书分为六大类,包括历代的图书、传记、史志、档案等,其中我馆负责编纂南京地区收藏的珍贵历史档案,首批《民国南京市政公报》,目前已出版了45卷中的30卷。

2.开展档案史料精品编研,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我馆积极主动挖掘档案资源,努力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先后独立和合作打造了《中山陵档案史料选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孙中山奉安大典》、《南京解放》、《审讯汪伪汉奸笔录》、《中山陵史迹图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半个世纪的足迹》、《风雨同舟》、《英烈卷》、《英才卷》、《南京地区综合档案馆指南丛书(13卷)》等一批档案文化精品。

2009年,我馆实施了“开启记忆之门——档案编研重点工程”项目,用三年时间,集中推出10部文化品位较高、装帧设计精美、品牌效应突出、市场反响良好的优秀编研出版物,充分发挥了档案资源在服务文化南京建设、留住城市记忆中的作用。目前《城市解放——南京解放》、《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画册》、《辛亥前后南京司法判案实录(10卷)》、《铁血忠魂——辛亥先烈范鸿仙纪念文集》、《南京工业遗产》、《辛亥革命与南京临时政府画册》已正式出版发行,《南京的名街名镇》、《镜头里的历史记忆》、《南京珍贵档案选辑》、《故都名人之户籍》等都已编纂完成。

2011年,由我局主持并联合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省市社科院等部门,启动了《南京百年城市史》的编著工作。该套丛书共13卷,每卷30万字,全面阐述民国肇建的1912年至2012年南京的百年发展变迁。我们将其定位为服务“文化南京”建设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此外,我馆还借鉴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与邮政部门跨界合作,联合开发了《城缘——南京民国建筑专题邮册》这一档案文化艺术产品。在档案文化产品定位,及实现档案文化品牌价值提升上做了一次有益探索。邮册自发行以来,供不应求。

3.举办形式多样陈列展览,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我们根据形势需要,配合中心工作,采取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先后主办和参与举办各种类型展览近20个。例如:围绕重大政治活动和重要纪念日举办了《走向世界——南京对外开放成就展》、《抗战文献图片展》、《南京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图片展》、《孙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展》、《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民间收藏展》、《辛亥革命与南京图片展》、《中共南京革命斗争遗址展》、《奠定共和、开创纪元——辛亥革命在南京大型图片展》等;围绕改善和服务民生举办了《幸福的记忆——家庭档案展》、《留住城市记忆——南京民间传统手工艺展》等;围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举办了《往事南京老照片展》、《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剧照展》、《南京市百位名人档案展暨珍贵档案复制品交流展》等。我馆还在台北举办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特展》、《辛亥革命在南京图片展》等展览,在美国纽约和圣路易斯两地举办了《中美交往中的南京记忆展》等。这些展览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城市文化影响力大大提升。

四、确立“大宣传”观念,在多维的宣传平台上为文化繁荣服务

1.多方位与现代传媒联姻,全面宣传城市文化与档案文化。

近年来,我们围绕大形势,配合主旋律,开展跨界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编纂了一批百姓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产品。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与江苏电视台合作编辑拍摄了《见证30年》、《那年那事那人》两档节目;与南京电视台合拍了30集《老南京说过去》。为纪念南京解放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南京电视台联合制作了292集的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60年纪事》,此片荣获了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系列电视纪录片类”三等奖和“江苏省档案与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与南京电视台联合制作了26集系列节目《红色寻踪》;与《南京日报》合作刊载了《揭开南京地下党组织可歌可泣斗争史》等系列报道;与《金陵晚报》特别策划了《解密南京“红色档案”》为栏目的系列报道。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与南京电台合力打造了80集的日播型的历史文化语音类节目《百年档案》。市档案局领导还走进电台直播室,制作了数档宣传档案文化的访谈类直播节目,与听众直接交流,收到较好效果。

市及各区县还积极利用网络和门户网站开辟宣传专栏宣传档案文化。此外,我们还利用“南京发布”微博平台,精心制作了辛亥革命史料微博广泛宣传,互动式文化交流深受欢迎。

2.延伸拓展档案宣传阵地,将档案文化送至社会一线。

自2007年以来,我馆一直借助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平台,积极主动地提供档案咨询与文化服务。先后奔赴了溧水县傅家边、建邺区江心洲、六合区马集镇、雨花台区板桥街道、浦口区汤泉街道等地,受到最基层百姓的欢迎。

我们还开展了档案文化进茶社、进社区等活动。主动与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兼有文化沙龙性质的茶社、客流量较大的场所等合作,将档案文化元素融入环境布局之中,努力使档案文化触及各个角落,扩大档案文化的影响力。

3.组织系列专项文化活动,不断掀起档案文化宣传高潮。

近年来,市档案馆每年都与团市委等单位联合举办公益性档案夏令营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每届档案夏令营都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并通过参观档案(历史)场馆和现代展馆、举办档案文化讲座、开展档案夏令营征文、观看红色经典老电影以及在南京市档案馆体验档案查阅等,来吸引全市更多的青少年走进档案(历史)场馆,认识了解档案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档案中折射出的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强化其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引导青少年学会建立成长档案、家庭档案,使他们在建立成长档案、家庭档案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接受到档案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4年,青奥会将在南京举办,为了给历史留下更为丰富翔实的青奥遗产,我馆与青奥组委联合发起了以“我为青奥添记忆”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且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青奥会史料。广大市民热情参与并积极建言献策,为南京青奥会在申办、筹办中增添了许多市民文化元素,成为整个青奥会档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今年3月24日22点17分,随着南京西——厦门的Kl61次旅客列车驶离南京西站,这座运营了百年的老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圆满画上了句号,定格在第104个春天。在这座百年老站将与旅客彻底告别之际,我馆联手金陵晚报社又共同推出了“我与西站104年”文化活动,让熟悉南京西站的人讲一讲曾经的故事,晒一晒曾经的老照片、老物件,并同时开展史料征集活动。活动受到市民热情响应。

今年3月,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开辟“档案穿越”专栏,我馆以《“民国身份证”要登记十指指纹、宋美龄身份证号是1字111112》为题,用两个整版报道宣传了馆藏200多万张民国户籍卡,立时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一些寻根者见报后纷至沓来。一张张卡片让许多市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找到了对一个城市的认同感。历史在这时有了温度,档案成为见证寻根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猜你喜欢
南京市档案馆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编制与思考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南京·九间堂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