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救援人员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2-09-27 11:20高宏光韩恩泽
重庆医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高原病预防措施高原

高宏光,张 志,韩恩泽,胡 海,曹 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成都 610041)

近两年各种灾害事故频发,这些社会安全事件不仅仅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更对灾害救援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平均海拔高度为4 493m的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强震时,救援部队迅速进入玉树进行救援,但高原救援也使很多救援人员在快速进入高原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AMS)。本文通过对救援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此次救援人员AMS发病情况,探讨AMS相关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救援措施,为高原地区救援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63例参加青海玉树地震的救援特警,均为男性,年龄23~43岁,平均(28±4)岁。既往未在高原居住9例(14.3%);居住3个月以下22例(34.9%),其中既往发生过高原反应15例;居住3个月至1年31例(49.2%),其中既往发生过高原反应19例;居住1年以上1例(1.6%),既往发生过高原反应。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及发生AMS的情况,包括籍贯、既往健康情况,在高原居住情况,此次进入高原方式及历经时间,劳动强度比较,发生AMS症状及治疗情况等相关资料。

1.3 诊断标准 AMS诊断标准参照路易斯湖国际低氧大会(1993)通过的国际高原病诊断标准[1-2],常见的临床表现分神经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和皮肤黏膜症状五类[3]。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头昏头痛,呼吸系统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循环系统症状有发绀胸闷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皮肤黏膜症状为鼻出血[4]。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使用±s表示,并对不同方式进入高原、既往发生高原反应与否、是否采取预防措施等情况所引起的高原反应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劳动强度评分与恢复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63例调查对象中51例发生不同程度的AMS。主要症状为头昏头痛、耳鸣眼花、精神亢奋、睡眠障碍、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血、发绀、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泻、鼻出血、昏迷,个体差异大,其中以头昏头痛占多数,共48例。见图1。

2.2 不同方式进入高原对发生AMS的影响 此次救援人员进入高原的交通工具包括汽车和飞机,乘汽车20例,乘飞机43例,由平原到高原所用平均时间为(25.4±17.8)h,短时间内不同方式进入高原发生AMS比例均较高,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图1 救援人员发生高原反应的临床表现统计

表1 不同方式进入高原发生AMS及头痛头昏症状发生率比较[n(%)]

2.3 既往发生过高原反应者易再次发生AMS 此次所调查的救援人员中,既往在高原居住过54例,再次发生AMS 43例,结果见表2。

表2 既往是否发生过高原反应再次发生AMS对比分析表

2.4 劳动强度轻重与预后恢复时间Logistic分析 劳动强度按轻中、重分类,49例自觉劳动强度较重,按由轻到重划分1~10分标准评分,1~<4分为轻度,4~<8分为中度,8~10分为重度。中度14例,重度49例,平均为(7.8±1.5)分。对所有劳动强度评分分别进行恢复时间7d及以内、7d以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劳动强度评分与恢复时间的Logistic分析结果

2.5 是否采取预防措施与是否发生AMS无关 此次63例研究对象中,有21例采取预防措施,主要措施为口服红景天,部分采取吸氧方式,另42例未采取预防措施,未采取预防措施的发生高原反应30例(24.2%)。未采取预防措施者与采取预防措施者的头昏头痛症状及鼻衄两大发生率最高的症状发生比例无明显差别。

3 讨 论

医学上把海拔3 000m以上作为生理高原区。研究表明海拔4 000~5 000m地区是AMS的高发区,如果预防措施不力或人员身体耐缺氧性差,发生率很可能超过50%[5]。因此,认真探讨此次玉树地区救援人员急性高原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对提高高原地区救援效率、避免及减少AMS发生有重要意义。

3.1 短时间内不同方式进入高原发生AMS比例均较高,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救援的任务紧迫、部队救援前不能充分准备、救援过程中不能得到及时休整等有关。在应对突发公共灾害事件中,救援部队在紧急情况下往往是需要以最短时间进入灾区进行第一时间的救援[6]。而高原反应发生与进入过程密切相关。柴志杰等[7]的研究表明,缓慢循序渐进的进入高原地区可以减少高原反应的发生,而越快进入高原地区越容易发生高原反应。据国内报道3d内由平原抵海拔4 200m处,急性高原病发生率83.5%[8]。在此次调查的救援人员中,进入高原所用时间为1~72h,飞机及汽车两种进入高原方式的高原反应发生比例均为80%以上,短时间内两种进入方式发生A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既往发生过高原反应增加AMS发生比例 常海娟等[9]研究发现以前到高原时缺氧反应严重程度等因素对个体的抗缺氧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63例所调查的救援人员中,54例在高原居住过。通过与既往发生过高原反应的35例对比分析,既往是否发生过高原反应对于再次发生A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既往未发生高原反应的人员较曾经发生高原反应的人员再次发生AMS的概率小。

3.3 劳动强度可能与AMS恢复时间相关 劳动强度重会增加机体的耗氧量,诱发或加重高原疾病[10]。此次救援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救援特警多从事高强度工作,每天工作时间往往超过12h,且吃住条件艰苦等因素造成了救援人员高原反应的高发。此次调查报告中,劳动强度与高原反应密切相关,初到高原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逐步增加劳动量,有利于机体逐渐适应[11]。如确需重体力劳动时,应注意轮班,避免长时间持续进行重体力工作[12]。因此,在高原要掌握好劳动强度,进行体力劳动时应遵循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的原则。

3.4 完善预防措施,避免高原反应 预防措施不完善、进入时间较短等也易引起AMS[13]。因此,在有些因素不可控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14]。本次调查发现,预防措施简单可能也是AMS高发的原因之一。张玉贵等[15]发现,在常规的卫勤保障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调整进入高原的休整期,加强高原卫生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对低氧危害性和机体代偿能力的认识,克服高原恐惧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等,可以降低AMS的发病率和住院率。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救援部队AMS的发病情况,探讨分析发生AMS的各种相关因素,表明短时间内不同进入高原方式发生AMS比例均较高,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而通过适度地、有计划的安排不同强度的救援任务,采取完善的预防措施,避免既往有高原反应的人员进入高可能降低短时间内进入高原救援部队的AMS发生率。

[1] 吴天一.确立我国高原病诊断标准的综合评论[J].高原医学杂志,1995,5(3):3-8.

[2] Nakashima M.An introduction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ypoxia[J].Jpn J Mountain Med,1991,1(1):121-123.

[3] 周红.高原工作者高原反应及应对策略[J].华西医学,2009,24(8):2211-2214.

[4] 尹昭云,谢印芝,牛文忠,等.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15(6):7-9.

[5] 王宏运,高亮.适应性训练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1):107-108.

[6] 王岩飞,次旦群佩,孙红娟,等.体重指数与急性高原病发病的相关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85-86.

[7] 柴自杰,鱼敏,曾艳,等.快速反应部队急性高原反应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8):749-751.

[8] 杜萍.高原反应与预防[J].甘肃科技,2009,25(7):141-142.

[9] 常海娟,刘猛,庞丽萍,等.基于非参数检验的高原反应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2):65-69.

[10]罗勇,李俊峡,李国凯,等.急性高原病98例临床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07,6(3):47-48.

[11]田开新,覃军,黄岚,等.急进高原体能变化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初探[J].重庆医学,2006,35(12):1085-1087.

[12]Purkayastha SS,Bhaumik G,Sharma RP,et al.Effects of mountaineering training at high altitude(4 350m)on physical work performance of women[J].Aviat Space Environ Med,2000,71(7):685-691.

[13]符中明,江萍,任雨笙,等.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及内皮素浓度的变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5):306-307.

[14]涂继伟,林泽艳.新兵进藏急性高原病诱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西南军医,2009,11(5):912-913.

[15]张玉贵,孙梅,詹国清,等.对快速进入高原部队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措施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2009,37(1):41-43.

猜你喜欢
高原病预防措施高原
初春仔猪腹泄原因与预防措施
房建过程中电气安装中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核桃园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及预防措施探讨
Journal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Editorial Acute or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what′s the greater challenge?
藏族青少年再次返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