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西部中晚二叠世地层旋回地层学研究

2012-10-10 03:59肖光荣
关键词:泥晶台地硅质

肖光荣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江西 南昌 330030)

赣西西部系指江西省萍乡市至丰城以北、上栗至南昌以南地区,地质上称为“萍乐坳陷带西段”,为扬子克拉通盆地南缘一个拉分边缘盆地。该区地处“钦-杭结合带”中段,就沉积作用而言,具有扬子克拉通盆地与华南活动大陆边缘盆地的过渡性质。由于“钦-杭结合带”为我国一重要的成矿带(胡肇荣等,2009)。因此,运用“旋回地层学”的理论对中晚二叠世地层进行研究,不但可以建立本区该时段的旋回层序地层系统,而且为本区的地壳运动及其规律提供基础资料。赣西地质调查大队在区调工作中,曾对这段地层进行过旋回地层研究,对其米级旋回层序进行了上千个数据的统计,本文在这些资料研究基础上整理成文。

旋回地层学是在层序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的述语是可以相互对应的。层序地层学是以正层序为基本单元(三级层序),而旋回地层层序则以露头可识别的“米级旋回”(间断-加积旋回)作为基本单元,它一般属5~7级旋回,被认为是由于地球轨道旋回造成的冰盖扩大或消融而导致的海平面相对下降或上升产生的旋回,称其为“冰川型海平面变化旋回”(梅幂相等,1995)。四级以上旋回的海平面变化则可能是由于板块运动造成洋盆的扩大和缩小导致,则被称为“构造型海平面变化旋回”。本文是在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研究的基础上(曾书明等,2000),从“岩性、岩相、相序”研究入手,进而探讨各种类型米级旋回层序特征以及它们的垂向叠置方式,以此进行三级旋回层序的划分及盆地演化特征分析。对二叠纪中世至晚世各地层系统地统计了1000余个米级旋回层序,据此划分出6个三级旋回层序(SQ1-6)。

1 米级旋回层序研究

本文所指的旋回层序是一个有成因联系的沉积序列,其顶、底界面隶属于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升降变化旋回而产生的环境加深效应及变浅效应的“相变面”或“相变不连续面”,它可以是“暴露间断面”,也可以是“淹没间断面”,甚至是整合面(梅幂相等,2005)。米级旋回层序是指地层记录中在露头上能直接识别的,几十厘米至几米厚的地层堆积作用单元,为异成因机制下的间断—加积作用过程的产物。它为最小级别反映海平面升降的旋回,大致相当层序地层的准层序(梅幂相等,2005)。研究区中、晚二叠世包括了中二叠统鸡公岭组、栖霞组、小江边组、茅口组、南港组,上二叠统乐平组、七宝山组及长兴组所见米级旋回层序有滨海相、浅海相及深海相。

1.1 滨海相米级旋回层序

(1)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本区见到碎屑岩潮坪与碳酸盐潮坪,前者见于晚二叠世乐平组,其米级旋回层序为泥岩(或粉砂岩)—细至中粒岩屑石英砂岩(混合潮坪),见小型槽状层理、双向斜层理、底冲刷现象常见,见植物化石碎片及舌形贝化石。为潮间带型的米级旋回层序;碳酸盐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相序为含生物碎屑(砂屑)灰岩—细晶白云岩,萍乡福田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类型,相序为生屑泥晶灰岩—巨晶灰岩,后者为巨形方解石单晶或集合体,为淡水作用的结果,为潮上带的产物。

(2)泻湖型米级旋回层序。仅见淡化泻湖,于乐平组老山段上部。其相序为泥岩(或粉砂岩)—细至中粒砂岩。前者含黄铁矿及菱铁矿结核,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及透镜状层理,产少量腕足类及植物化石。后者见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含少量腕足类及植物碎屑化石,并见生物扰动。米级旋回层序下部单元为泻湖相,上部单元为潮汐作用砂坝微相,反映了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

当泻湖随着海平面下降湖面逐渐缩小后,则形成沼泽环境的米级旋回层序,其相序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或薄煤层)。局部地段夹石英细砂岩条带及鲕状菱铁矿层,产植物、植物碎片及植物根化石。

1.2 浅海相米级旋回层序

(1)浅海陆棚型米级旋回层序。典型的浅海陆棚型米级旋回相序为薄层状泥岩—细砂岩薄层或透镜体,局部可见硅质岩夹层。水平或微波状水平层理,含黄铁矿及菱铁矿结核。产菊石、腕足、单体珊瑚、鹦鹉螺等化石。常见顺层面分布的觅食虫迹。

(2)碳酸盐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见于各碳酸盐岩地层中,为一广泛发育的米级旋回层序。由中—厚层状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厚至巨厚层状泥晶生物碎屑(藻)灰岩组成的一个由下向上逐渐变浅的旋回层序序列。沉积物中以灰砂、灰泥为主,形成生物碎屑、砂屑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岩石中偶见鲕粒及亮晶方解石等高能产物。生物群以窄盐度的蜓、珊瑚、海百合茎、苔藓虫、腕足类等为主,尤以藻类特别发育,往往形成泥晶藻灰岩。可见生物扰动。说明海水盐度正常,处于浪基面以下的开阔海域。局部可见广盐度的双壳类、螺类、介形虫等,可能为海底隆起区海水略有淡化的反映。根据生物组合特征,海水深度当在30 m以内。

(3)台内斜坡型米级旋回层序。该相系指台地内地形起伏形成,规模较小,表现其米级旋回层序是薄的夹层居于台地沉积物之中。米级旋回层序为泥晶灰岩—中层状泥晶砂砾屑灰岩。前者为原地沉积物,后者则为海平面下降时海底高地暴露遭受风化作用,致使岩石成为砾粒,当受外力作用,砾石顺坡而下被运移至坡脚堆积而成。总体为一向上变浅的沉积过程。

(4)浅滩型米级旋回层序。本文所指的浅滩相系指台缘浅滩,发育于研究区北部的江西上栗至南昌一线的长兴组。茅口组与南港组的局部地区,于台地相沉积物中亦出现薄的浅滩相米级旋回层夹层,为台地中局部高能带的产物,两者层序基本一致。相序为亮晶生物碎屑(或藻)灰岩—亮晶砾屑灰岩,岩石中还含有大量内碎屑,以砂屑为主。相序中偶然出现白云岩,其中溶孔发育,孔内充填泥晶方解石或白云石,标志时有暴露的淡水作用。生物以藻为主,并见有蜓、有孔虫、棘屑、苔藓虫、腕足类、双壳类、螺、介形虫等狭、广盐度生物群,表明海水极浅,可能在15 m以内。

(5)开阔陆相型米级旋回层序。系指斜坡与台盆之间的平坦海域,水深几十米至100 m左右,氧化环境,盐度正常,循环良好,浪底以下,但大风暴可以影响本区,为典型的较深浅海环境。其米级旋回层序为含炭含泥泥晶生物碎屑灰岩(或泥灰岩)——泥晶灰岩,局部层段中还可以出现薄的硅质岩夹层或似层状燧石,以及泥质条带,水平层理发育。生物较少,有腕足类、双壳类以及斯塔夫蜓类,并见细小介壳生屑顺层排列。周祖仁(1982)在研究湘东南栖霞组蜓类时认为,斯塔夫蜓类一般不与其它蜓类共生,这种分布的“排它性”表明偏爱的生活环境与其它非斯塔夫蜓不同,据岩性推测它生活于较深的环境之中。

宜春慈化的小江边组沉积系列中,见4个风暴沉积旋回,组成了一个风暴沉积系列。每一旋回中的风暴高峰期见强烈底蚀作用形成的波状冲刷面。强烈的生物作用形成了以蜓为主并见有孔虫、棘屑的介壳层,其中还见有燧石碎屑。衰减期则形成粒序层理,由蜓的含量向上逐渐减少清楚显示。衰减后期则形成由黑色有机泥质显示的丘状层理。平息期则为细粒悬浮物沉淀形成的微—泥晶灰岩。这种旋回性结构是“自旋回”机制控制下的产物,所以,暂不称其为米级旋回层序(梅幂相,1995)。这一风暴系列夹持于开阔陆棚沉积物之中,说明此环境水深在正常浪基面之下,风暴浪基面之上的开阔陆棚区,为浅海区中最深部位的沉积物之一。

1.3 深海相米级旋回层序

主要见于栖霞组下部,小江边组,南港组及七宝山组。

(1)次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次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有多种类型,主要有:瘤状灰岩—夹似层状燧石的薄层状泥晶灰岩;泥岩—薄层状泥晶灰岩;硅质岩—泥岩(或泥灰岩);硅质岩—薄至中层状泥晶灰岩等相序。虽然岩石组合不尽一致,但均反映出由深变浅的沉积序列。其中见微细水平层平及微波状水平层理,含黄铁矿及菱铁矿结核,产丰富的菊类化石。硅质岩中见大量海绵骨针及少量放射虫,层面虫迹常见,底栖的腕足类、双壳类等多顺层定向排列,推测它们可能是死亡后移运于此再沉积的产物。依据沉积构造、生物组合,以及自生矿物等标志,说明形成环境当在50 m以下的次深海,由SiO2胶体、泥质、钙质物在还原环境中形成,并以加积沉积作用为主。

(2)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仅见于七宝山组。这一环境的米级旋回层序岩石非常单调,为黑色薄—中层状硅质岩。岩石的单层厚薄显示米级旋回层序。岩石中水平纹理非常发育,含黄铁矿。生物以放射虫为主,有时含量可达30%以上。硅质海绵骨针常见。由于这一环境阳光不达海底,氧氮不足,导致底栖生物消失,由生活于海洋上层的以放射虫为主的硅质骨骼下沉为主的硅质软泥组成。现代这类软泥位于横穿赤道的太平洋中,水深4 600 m,宽约200 km的狭长地带之中,水深大于50 m(殷鸿福等,1995)。

这一米级旋回层序仅分布于宜春竹亭至乐平柯山一线,带宽约10 km,呈北东向展布。说明该区为一拉张裂陷槽,与腊市—石港深大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江西省地质矿产局,1984)。

2 三级旋回层序划分

2.1 中二叠世(栖霞组—南港组)米级旋回层序及相序垂直叠加形式

选取宜春乌石岭栖霞组剖面、窑上小江边组剖面、太平桥茅口组—南港组剖面为代表进行论述。将柱状中不同背景的沉积古地理环境所发育的不同类型米级旋回层序置于柱状之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海平面升降变化,由此可区分出四个三级旋回层序(表1,图 1)。

(1)鸡公岭组至栖霞组米级旋回层序及相序垂直叠加形式。鸡公岭组至栖霞组构成一个三级旋回层序,它是在马平组顶部与淡水作用有关的白云岩为代表的暴露不整合面的基础上开始接受沉积,经典序层地层学称其为“I型不整合面”。海侵初期(低位期)由(砂屑)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组成的多个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叠置组成;海进期则为薄—中层状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厚层状夹似层状硅质灰岩的开阔陆棚型米级旋回层序演化为泥岩—含炭泥岩的次深海台盆的米级旋回层序;高位期由2个开阔陆棚型米级旋回层序系列—次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系列—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系列组成。高位期顶部则出现泥晶藻灰岩—白云岩组成的环潮坪米级旋回层序,表现出明显的强迫型海退沉积作用,代表了海退的顶点。它们总体组成了一个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层序(SQ1)。

(2)小江边组—茅口组下部米级旋回层序及垂直叠加形式。这一三级旋回层序由泥晶砂砾屑白云岩—泥昌灰岩组成的缓斜坡型米级旋回层序—泥晶灰岩与藻泥晶灰岩组成的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泥灰岩与泥晶灰岩组成的开阔陆棚型米级旋回层序(其中还见有风暴沉积层)--钙质泥岩与泥质粉晶灰岩组成的次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它们组成了一个海进沉积序列;上部则由钙质泥岩与瘤状生屑灰岩与含生物碎屑叠层石泥晶灰岩组成的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再向上则相变为泥晶灰岩与泥晶云灰岩组成的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反映了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海平面上升下降的旋回,因此,本三级旋回层序为一“海进—海退”层序(SQ2)。

(3)茅口组中上部米级旋回层序及垂向叠加形式。该旋回层序(SQ3)是在潮坪间歇暴露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I型层序界面。低水位早期由浅斜坡型米级旋回层序至环潮坪型米有旋回层序组成。前者的米级旋回层序的相序为砂屑泥晶灰岩—泥晶砂砾屑白云岩,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的相序为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含生物碎屑灰云岩,它们具有阶梯性海平面下降的特点,由此,这一米级旋回层序系列可能为强迫型海退作用的沉积物。低水位晚期则由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及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叠置构成,标志海进作用已经开始;海进期的沉积由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藻灰岩组成的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开始,向上演化为含炭含泥泥晶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组成的开阔陆棚型米级旋回层序至泥灰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组成的次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清晰地反映了一个海进沉积序列;高位早期由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至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组成,中期由次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开阔台型米级旋回层序及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组成,晚期则由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开阔陆棚型米级旋回的2个序列叠置构成。高位期的垂向序列清楚反映了一个海平面总体下降的过程。

(4)南港组米级旋回层序及垂向叠加形式。南港组组成了一个三级旋回层序(SQ4),下部由泥灰岩—泥晶灰岩组成的开阔陆棚型米级旋回层序与由生屑泥晶灰岩—泥晶藻灰岩组成的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的2个旋回组成了三级旋回层序的海进期沉积;高位期则由开阔陆棚型米级旋回层序—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由泥晶灰岩与白云岩组成的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垂向叠置构成,反映了一个海平面缓慢下降的沉积过程。

2.2 晚二叠世米级旋回层序及垂向叠加形式

晚二叠世地层共划分出2个三层旋回层序(SQ5,SQ6)。

(1)乐平组—七宝山组下部米级旋回层序及垂向叠加形式。乐平组是在东吴运动不整合面的基础上开始接触沉积,宜春西村见标志“古土壤”存在的“渣状土”,万载黄茅则在界面处见厚约40 cm的海进滞留砾石层,宜春慈化在界面处见有古卡期特岩溶地貌。因此,本层序(SQ5)界面为一长期暴露的剥蚀面,即I型不整合界面。低位期的沉积由含炭泥岩—岩屑石英细砂岩组成的泻湖型米级旋回层序与泥岩(或粉砂岩)—细至中粒石英砂岩组成的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构成,代表了海进初期的沉积特征;海进期则由泻湖型米级旋回层序—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含炭泥岩与泥岩组成的次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构成,反映了一个快速的海进过程;高位早期由泥晶灰岩与粉—细晶白云岩组成的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巨厚层状泥晶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组成的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泥岩组成的次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叠置构成。晚期则由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环潮坪型碳酸盐岩组成的米级旋回层序组成的3个垂向叠加的米级旋回层序序列组成,它们总体上反映了一个海平面逐渐下降的沉积过程,尤其是高位晚期表现出明显地海平面阶地形下降作用,因此,仍应为强迫性海退的沉积(图3)。

图1 中二叠统米级旋回层序剖面柱状图Fig.1 The meter-scale cyclic sequences section column in middle Permian

图2 上二叠统米级旋回层序剖面柱状图Fig.2 The meter-scale cyclic sequences section column in upper Permian

(2)七宝山组上部—长兴组米级旋回层序及垂向叠加形式。该三级旋回层序(SQ6)是从厚—巨厚层状泥晶灰岩与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组成的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开始,向上迅速演化为硅质岩与内碎屑灰岩组成的次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随后再相变为硅质岩以厚薄变化为特征的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反映了海平面快速上升的退积沉积作用。海退期开始时,由单一岩性的中层状泥晶灰岩组成的米级旋回层序,亮晶泥晶灰岩组成的低能浅滩型米级旋回层序及由泥晶灰岩—硅质岩—砾屑灰岩组成的缓斜坡型米级旋回层序的沉积序列为代表。其上为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与泥(粉)晶内碎屑灰岩组成的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含生屑砂屑灰岩与细晶白云岩组成的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垂向上出现两个旋回,代表了SQ6高位期海平面高点的沉积。同时说明,此时海平面振荡频繁。上部由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亮晶生物碎屑灰岩—亮晶生物碎屑含云灰岩组成的浅滩型米级旋回层序与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与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组成的开阔台地型米级旋回层序。垂向上两者相互叠置,共见三个旋回,两者并不反映海水深浅的变化,更多的是海水能量的差别。由于本三级旋回层序只能划分出海进与海退两个阶段,所以,SQ6为一“海进—海退”层序。

综合上述,赣西西部中、晚二叠世地层共划分出6个三级旋回层序,其中I型层序3个,“海进—海退”层序3个。长兴阶顶界年龄为250 Ma,罗甸阶底界年龄为283 Ma(金玉圩,2000),大致相当本区栖霞组至长兴组,共延续约33 Ma,平均每一个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约5.5 Ma。中二叠世的延续时限为25 Ma,见米级旋回层序341个,平均米级旋回层序约7.3万年。在浅水(如潮坪相、开阔台地相等环境)沉积过程中,海底剥蚀作用常见,同时,统计时亦可能遗漏,丢失了不少米级旋回,因此,米级旋回时限可能相当地球轨道黄赤交角旋回(约四万年周期)。

3 中、晚二叠世沉积盆地演化

中二叠世初期(鸡公岭组)又一次海侵波及本区,船山期末大面积暴露的陆地随着海侵的扩大,沦为开阔台地,沉积了一套中层状泥晶生物灰岩的台地沉积物。海侵的进一步扩大,九岭古陆没入水下,扬子海与华南海真正连成一片,成为广阔的海域。栖霞早期,本区主体为硅质岩相、泥岩相及泥灰岩相构成的次深海台盆,西部的萍乡至宜春为硅质岩相的深海台盆相;东部的新余则为灰岩相、泥岩相的开阔陆棚相,呈现出由南东向北西海水加深的变化规律。各相带呈北东向展布,明显受古地貌及地壳运动不均匀沉降所控制。至栖霞中期,原深海台盆相区已相变为泥岩相与灰岩相组成的次深海台盆相,晚期则演化为含群体四射珊瑚的开阔台地相,末期出现白云岩为代表的潮坪相。因此,栖霞期具有由浅变深又变浅的沉积相序特征。

进入小江边期为一海平面快速上升期,表现为泥灰岩相与硅质岩相组成的次深海台盆沉积广布。上栗至万载黄茅一带见斜坡相的重力流砾屑灰岩沉积,说明其北的九岭古陆仍为一水下隆起,且具有一定的高度。至小江边晚期,则出现瘤状灰岩,虽然仍为次深海盆地相沉积物,但海水则较前者为浅。进入茅口期,出现灰岩相的开阔台地,白云岩相的潮坪沉积。垂向上构成了一个快速海平面上升又下降的三级旋回层序沉积序列。

茅口中晚期,高安至万载均以灰岩相的开阔台相为主,台地边缘的宜春—上高以南地区出现缓斜坡重力流砾屑灰岩相沉积,反映了一北高南低的古地貌格局。其上则出现厚约40 m的泥灰岩相与泥晶灰岩相组成的次深海台盆型米级旋回层序,虽然时间短暂,但仍为一次明显的海侵。茅口晚期本区以灰岩相的开阔台地相为主,灰岩单层厚由中层状—厚层状—巨厚层状直至块层状,表明由下至上海平面逐渐下降的沉积过程。从其垂向岩相序列演化,茅口晚期仍为一三级海平面的“海进—海退”旋回。

南港期最突出的表现是不均匀沉降明显加剧。高安以及萍乐坳陷西缘的开阔台地由于地台下沉转变为陆棚相沉积,萍乡—樟树则为泥岩相与硅质岩相的次深海台盆沉积,其南侧为硅质岩相的深海台盆。相带的展布清晰反映出北高南低的古地貌格局,垂向上的相序则反映了一个快速的海进过程。晚期原为次深海台盆区的萍乡,则演化为灰岩相的开阔台地沉积区,至南港期结束,全区上升成陆,出现古土壤、古风化壳,以及海进滞留砾石等暴露标志。综上所述,南港为一海进—海退沉积的三级旋回。

晚二叠世乐平组为新的一轮海侵。早期宜春至进贤隆起成为一横恒江西省中部的近东西向以花岗岩为主的长形岛屿,向周边沉积区提供了大量碎屑物质,致使周边地区的乐平组官山段粗碎屑沉积物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岛的西侧为粉砂岩相、泥岩相、含炭泥岩相组成的外陆棚沉积,标志一个海进沉积序列。乐平晚期早时,原次深海台盆沉积区,演化为灰岩相的开阔台地,其南的次深海台盆区则沦为泻湖及砂坝。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的沉积序列。

乐平晚期晚时,海平面又快迅抬升,萍乡地区为硅质岩相的深海盆地,其余地区均为泥岩相或粉砂岩相组成的次深海台盆,形成一淹没不整合面。仅北西角的万载黄茅见亮晶颗粒灰岩相的浅滩沉积,可能为台盆中的水下局部隆起。长兴期万载至南昌,为亮晶颗粒灰岩相的介壳滩,其余地区则以灰岩相的开阔台地沉积为主。相带展布仍呈北东向,垂向相序的变化则表现出了海进—海退的三级旋回。

综上所述,从岩相古地理的垂向变化分析,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有四次明显的拉张期,即栖霞早期、小江边期、南港期,以及乐平晚期,它们均表现为由浅海相突然相变为深海相,沉积物则表现为台地相的灰岩突变为泥岩、泥灰岩夹硅质岩的次深海台盆的沉积。尤其是乐平晚期,则相变为放射虫硅质岩的深海台盆相,它们在空间上呈狭长的北东向条带,为陆表海中拉张的裂陷槽或深海沟。表明拉抻与挤压作用频繁交替,除说明印支运动作用强烈外,而且可能与钦杭造山带的“开、合”运动密切相关。

4 结论

(1)运用“旋回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中、晚二叠世地层的1000余个“米级旋回”的数据统计及沉积环境的研究,共划分出6个三级旋回层序,其中I型层序3个,海进—海退层序3个。它们的延续时间约33 Ma,平均每一三级层序的时限约5.5 Ma。

(2)中二叠世于研究区共见米级旋回层序341个,它们可划分为环潮型、泻湖型、陆棚型、台地型、台内斜坡型、开阔陆棚型、次深海台盆型及深海台盆型等类型。由于中二叠世时限为25 Ma,因此,每一米级旋回层序为7.3万年。考虑到海底剥蚀作用及统计中的遗漏造成的米级旋回的丢失,因此,米级旋回层序可能相当地球轨道黄赤交角旋回(4万年周期)。

(3)研究区处“钦—杭结合带”中段,其地壳活动与钦杭造山带密切相关。通过米级旋回层序的研究,栖霞早期、小江边期、南港期及乐平晚期均由浅海相突变为深海相的硅—泥、灰—泥沉积,是为陆表海中的拉伸裂陷槽或深海沟,表明有4次明显的拉伸期。这种拉伸与挤压作用的交替,除说明印支运动在研究区活动强烈外,同时亦为钦杭造山带的“开、合”构造作用在本区的反映。

致谢:本文成文过程中得到了覃兆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精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胡肇荣,邓国辉.2009.钦-杭接合带之构造特征[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114-122.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1984.江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86-222.

金玉圩,尚庆华,侯静鹏等.2000.中国地层典(二叠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4-39.

梅幂相,高金汉.2005.岩石地层的相分析方法与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87.

梅幂相.1995.碳酸盐旋回与层序[M].贵州:贵州地质彩印厂:190-191.

殷鸿福,丁梅华.1995.杨子区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曾书明,游玮,覃兆松.2010.赣中西部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地层[J].地质通报,29(11):1619-1632.

周祖江.1982.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早期的Schwagerina cushmani蜓群[J].古生物学报,21(2):225-248.

猜你喜欢
泥晶台地硅质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储层特征与形成模式
自生泥晶:过去,现在和未来
硅质结核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综述
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
湘北地区二叠系露头层序地层特征与成矿研究
广西资兴高速硅质岩单面山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吉林省长春市羊圈顶子外围水泥用灰岩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蓝色的热带浅海
地球化学方法在硅质岩成因与构造背景研究中的进展及问题
台地茶,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