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的艺术价值探究

2012-10-16 08:13黄雪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套曲磨坊舒伯特

黄雪生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的艺术价值探究

黄雪生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美丽的磨坊女》是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舒伯特在这部作品中将诗和歌两者完全协调,完美的地展现了他的创作才华。同时,这部作品的钢琴伴奏有着舒伯特创作的一贯风格,和声丰富,织体结构严谨,对刻画歌词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得这部作品极具感染力,直达人的内心深处。这部音乐作品将优美的抒情性与丰富的戏剧性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富有浓厚的浪漫气息。

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声乐套曲

舒伯特拥有创作优美旋律的极高天赋,被誉为“德奥艺术歌曲之王”。在他的艺术歌曲中,“没有一种意境或细腻的情感不在舒伯特的旋律中得到自然而完美的表现”[1]。综观这些创作,声乐套曲这一体裁形式在他的手中被极大地发展。所谓的声乐套曲,是一种以多首歌曲描写共同故事或共同主题的形式,“他们通过其内容和音乐风格而相互联系”[2]。1816年贝多芬所写的《致远方的爱人》就是这种题材的首创。《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套曲成为舒伯特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对《美丽的磨坊女》的艺术价值进行论述,强调其声乐套曲的突出地位,发现其“闪光点”。

一、作品概况

《美丽的磨坊女》是舒伯特以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诗歌为灵感创作的一部声乐套曲。据说,当舒伯特在拜访一位朋友时,偶然发现了缪勒的诗集——《旅行中吹号角者遗稿诗集》[3],他被诗中所弥漫的浓郁的浪漫气息深深地吸引,进而激发了创作灵感。随后他将诗集带回家中开始了创作。这部作品创作于1823年,是舒伯特晚期的创作作品,也是他所创作的第一步声乐套曲。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爱上了美丽的磨坊姑娘,在经历了爱情的各种体验后,姑娘嫁给了别人,他只能痛苦地返回故乡,投入小河的波浪中安息”[4]。套曲中情节的发展以及情感体验的变化,都是按照人物内心情感的发展顺序而逐步展开的。音乐质朴而且单纯,很好地勾勒出了磨工的心理变化,具有清新脱俗的艺术效果。

这20首歌曲的曲名是:1.《流浪》 (Das Wandern);2.《何往》 (Wohin);3.《停步》 (Halt);4.《对小河的感谢》 (Danksagung an den Bach);5.《工余》 (Am Feierabend);6.《疑问》 (Der Neugierige);7.《忍不住》 (Ungeduld);8.《早晨的问候》 (Morgengruss);9.《磨工的花》 (Des Mullers Blumen);10.《泪雨》 (Tranenreegen);11.《我的》 (Mein);12.《休止》 (Pause);13.《绿色的丝带》 (Mit dem Grunen Lautenbande);14.《猎人》 (Der Jager);15.《嫉妒与骄傲》 (Eifersuchtund Stolz);16.《可爱的颜色》 (Die liebe Farbe);17.《讨厌的颜色》 (Die bose Farbe);18.《憔悴的花朵》 (Trockne Blumen);19.《磨工与小河》 (Der Mullerund der Bach);20.《小河催眠曲》 (Des Baches Wiegenlied)[5]。其中较有特点的几首为:第一曲《流浪》。这是整部曲集的开场曲,采用分节歌形式,节奏和旋律都很简朴,是典型的民谣风格。歌曲先用向上跳跃的音调和跳跃的节奏,表现磨工无忧无虑的心情。钢琴伴奏在表达推动水车的小溪,以及充满希望的心境,散发着青春气息。第二曲《何往》。以晴丽的笔画描绘出清澈透底的小溪的形象,以及沿着小溪漂泊的年轻人心情,充满幻想,这首曲子非常适合单独歌唱。其形式是通奏歌。钢琴伴奏采用不间断进行的六连音,微细的音符慢慢流泻着,最后在延长音的地方,和前面的流浪告别。第七曲《忍不住》。很受歌唱家的喜爱,钢琴的三连音伴奏衬托着磨工内心的激动,快速的附点节奏和跳跃的旋律更是表达出他的喜悦之情。第十曲《泪雨》。是整个歌曲集中最美的曲子,柔美的旋律与钢琴伴奏,清晰地传达出安详的气氛和情景的变化。第十二曲《休止》。从这首歌曲开始,歌集转入了它的下半部分,音乐逐层深入的表现浪漫者心灵和生活的哀伤。第二十曲《小河催眠曲》。这是无比安详的一段,它以清淡的笔触运转,使这个哀伤的歌曲集静静结束。

一般研究者将前面十一首歌曲分为套曲的第一阶段,后面九首划分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情绪是充满活力的,对幸福有着美好的遐想,这个时期的主要情绪是活泼欢快;第二阶段则转入另外一种情绪,因为失恋,磨工开始疑虑而且极度,还带有悲伤的感情,逐渐带有悲剧色彩。全部套曲可以被看作一部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进行描述的音乐小说,抒情而又浪漫,其中,刻画了三个不同人物的音乐形象:一个是主人公——磨工(这实际上是舒伯特对自己的写照),这个音乐形象,贯穿于多首第一人称进行演唱的歌曲之中。另一个人物是配角小河,这是一个被拟人化进行刻画的音乐形象,主要是由钢琴伴奏织体进行表达,始终陪伴在磨工身边,形影不离。最后一个人物是猎人,就是磨工的情敌。这个人物通过钢琴伴奏织体对猎人号角声的模仿和马蹄的声音来进行刻画。

二、创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在创作手法上,这部套曲可以说是全面地表现出了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形式特点。首先,他使用“复节歌曲”进行创作,即数节诗的内容不相同,但是采用相同的曲调和伴奏进行演唱,通常在每节诗歌的中间,都有一段副歌或者宣叙调进行过渡连接,有时候曲调上也有稍许的变化,来突显情绪的不同。其次,叙事为主的歌曲更具有戏剧性,有着矛盾冲突和转折性,通常在段落之间有着曲调变化或者速度的改变。另外,“无节”歌曲多以基本一致的伴奏风格来奠定歌曲风格的统一性,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处理的方式,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与内涵。

整个套曲有如下艺术特点:首先,音乐中表现了诗与乐融为一体。舒伯特创作的源泉有很大一部分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诗歌,他善于运用诗意与自己的创作灵感相结合,将诗歌的形式与风格都运用到音乐语言中。缪勒的诗词提供了一切舒伯特想要的元素:清洁紧凑,人性化,心理秒系细腻,语言淳朴,富有韵律感。其次,从旋律上来看,舒伯特很好地将民歌的自然与淳朴同声乐的高度艺术性相结合,很好地融合了钢琴伴奏艺术。全曲基调是诗情画意,并由乐观逐渐走向哀伤,尤其是其中对场景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界万物的描写,使得整部套曲的抒情性大为增加,始终洋溢着浓郁的乡村风格与浪漫的感情基调,也反映着磨工心情的变化。例如,许多歌曲直接采用了德国民歌特有的旋律进行方式,以及类似民谣体的分节歌形式,使整个套曲与众不同。第三,舒伯特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情绪要求来设定歌曲的曲式。分节歌是创作基础,舒伯特又发展出了变化分节歌等多样的体裁形式,避免了单调的危险,充分展示了他的创作才能。舒伯特变化丰富的和声创作也使得整部作品极具表现力,转调、和声色彩的对比、变和弦、半音进行等处理,都是大胆的探索与创新[6]。

三、演唱版本及演唱方式

舒伯特这部声乐套曲很早就出现在了音乐的舞台之上,唱片录音也早在1907年就有了第一套。不同的歌唱家运用自己不同的见解,通过不同音色还有审美,演绎着《美丽的磨坊女》,使得其唱片丰富,演绎多样。而舒伯特创作的原谱中,只有开头有速度记号,还有钢琴的速度记号,其他任何的表情记号都没有。这也就使得演唱者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来诠释每一首作品。

在世界著名的歌唱家中,对舒伯特这部声乐套曲的演唱诠释最具代表性的,可以说就是德国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菲舍尔一迪斯考以及英国的男高音歌唱家艾思·波斯特里奇。前者嗓音条件浑厚,音色变化多,同时又能细腻地处理歌词的情绪,能够表达出音乐的内在情感。为他伴奏的则是英国著名钢琴家杰拉德·康尔,他的演奏最大程度地表现了舒伯特音乐色彩的变换,还有这种变化之中所隐藏的微妙情绪,他与演唱者的配合更是几近完美地表现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内涵。后者可以算是当代对舒伯特艺术歌曲最优秀的诠释者之一。他有着极好的对音色和力度的控制能力。他的演唱吐字清晰,又充满了韵味,情感十分充沛,但又不过于放纵,演唱风格基本以含蓄为主,连贯柔美。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还有令人羡慕的嗓音条件和独特的声乐技巧。他的伴奏是著名钢琴家格拉汉姆·琼森,将套曲中的情绪渲染表现得恰到好处,两人配合默契。

珍妮·贝克曾说,“诠释舒伯特作品的‘窍门’就是以绝对单纯无矫饰的方式面对它。惟有以一颗纯真如幼童的心臣服于作曲家的创作意念,才能将歌曲中的涵义尽善尽美地诠释出来。然后,演唱者在演唱每一首歌曲中逐渐‘成长’,慢慢体会出藏在每首歌曲中不同的特色。”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反应剧中人物的情感,而不是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艺术歌曲的演唱是抒情性的表达,而非戏剧性的。虽然声乐套曲中存在着戏剧性的情节,或者是戏剧性突出的段落,但是都应该用抒情性来加以控制。《美丽的磨房女》的精髓就是它的微妙、精致的乐句渗透到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情感体验之中,演唱的时候,在歌曲总体的情感基调之下,要着重音色、力度、情绪上的细微对比,要避免单调的演绎方式。还要注意分句的处理和和乐句的连贯。这部套曲中多数乐段都是由两个乐句组成,演唱者需要思绪连贯,用完美的气息平稳地过渡,如果分句的音色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本该有的音乐的流动性。

四、钢琴伴奏的渲染

前文中已提到,这部套曲的声乐与钢琴伴奏合二为一,达到一种美学上的和谐和均衡。这部套曲中的钢琴伴奏音乐十分形象,与歌词结合紧密,不仅成功地塑造出小溪这一重要角色,使它成为贯穿全曲的一个线索,同时也着力描绘故事发生的场景,对气氛的渲染和主人公心境的刻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钢琴伴奏的织体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能够随时根据场景的需要表现出音色的变化,或者是沉重的和弦,或者是流畅地表现小溪的流动,又或者是丰富的和声和弦。同时调性变化之处有时也暗藏着人物情绪和心理活动变化的地方,这也需要演唱者通过演唱中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

从音乐素材上来看,其钢琴伴奏以主调写法为主,复调写法为辅。主调写法中,包括分散和弦和跟音八度跳进相结合的伴奏音型(如《流浪》) (图1)、交错弹奏的伴奏音型(如《疑问》),以及节奏相同的三连音伴奏音型(如《猎人》) (图2)等等。而复调写法中包括支声写法与持续音结合的伴奏音型等(如《小河催眠曲》) (图3),但是所有的手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相互结合中发展而成的。

图1 《流浪》

图2 《猎人》

图3 《小河催眠曲》

英国的钢琴演奏家杰拉德·摩尔(Gerald Moore)的演奏可以说是钢琴伴奏的楷模,他把舒伯特音乐中富于变化的色彩,通过这样的变化将所蕴涵的种种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演唱者的歌声融化为一个整体的音乐形象。

五、艺术价值

《美丽的磨坊女》是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舒伯特将诗和歌两者完全协调在一起,完美地展现了舒伯特的创作才华,整部作品的旋律与歌词结合完美,富有浪漫气息,又不失民间歌曲的生动性,清新并且淳朴,透着自然流露的情感,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刻画也充满感染力,同时,钢琴伴奏作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部套曲很好地体现了舒伯特一贯的音乐创作风格:质朴单纯、诗歌结合密切,始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息,旋律明朗优美。尽管结尾稍显悲伤,但整部作品仍然以明快色彩为基调。在这部套曲中,舒伯特真实地描写了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其中有欢乐与痛苦,有困惑与喜悦,也有煎熬和忧伤。作为西方音乐历史上第一位“自由音乐家”,第一位用自己的精神智慧产品来换取生活所需的作曲家,舒伯特经历了重重困难与磨难,这部作品也真实地反映出在当时的奥地利反动统治下,知识分子的苦闷、忧伤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从作品中的人物、场景、音乐风格、故事情节,我们不难认识到这当中蕴含的抒情性与戏剧性,进一步了解其中的浪漫气息,也能够更好地演唱并且欣赏这部作品。

[1][美]格劳特,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604.

[2]外国音乐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440.

[3]陈明律.舒伯特联篇歌集《美丽的磨坊少女》演唱、伴奏之诠释[M].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85:14.

[4]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257.

[5]林逸聪.音乐圣经:下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17.

[6]黄英.青春的挽歌——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的创作特色[J].作家,2008(8).

J65

A

1008-178X(2012)08-0192-04

2012-03-21

黄雪生(1977-),男,福建福州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西方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套曲磨坊舒伯特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老磨坊: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磨坊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穿靴子的猫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舒伯特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