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Y”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探索研究

2012-10-18 07:56尤庆华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5期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模块

尤庆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1+X+Y”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探索研究

尤庆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通过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层次性分析,引入“1+X+Y”教学模式,完成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基本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计算机拓展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时,应配以课程项目化重组、实训式教学及多元化课程考核等措施,来促进这一模式的实施。

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项目;实训式教学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讲,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随着网络化、智慧化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和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近年来,高职课程的改革,注重课堂与职业应用、工作过程的无缝接轨,也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用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满足社会的需要、专业的需要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计算机应用能力层次性分析

表1 计算机应用能力层次分析

如表1所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本操作、基本应用能力,这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层次,由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组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第二层次是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该层次以第一层次的能力为基础,各专业培养的着重点不同,由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给出能力培养目标。第三层次,是计算机应用的拓展能力的培养,由各学生根据自身现实情况,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老师及专业老师的引导下,确立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展目标。

二、“1+X+Y”模式的引入

如表2所示,首先,对于各专业都要开设的计算机必修课“1”阶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能力。一要通过Office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文档编排、电子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能力;二要通过计算机维护的学习,培养学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简单维护的能力;三要通过网络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网络信息检索、网络安全维护的能力;四要通过常用工具软件的学习,让学生能应付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简单图片、音乐、视频处理。

其次,针对各专业设置“X”个模块。在对各专业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如Excel财务高级应用模块、电子商务网站制作模块、Photoshop平面设计模块、C语言程序设计模块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对教授这些专业性应用模块时,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这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专业教师在重新教授这些软件时,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个应用软件分两个阶段,并由两个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教学,既可以减轻学生在第二阶段的学习压力,又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并熟练掌握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对那些没有开设计算机后续课程的专业,学生则拓展了视野,增加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第三,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拓展能力的需要。主要针对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有更高要求的学生来开设。如,商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对专业图形图像处理有兴趣,工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对Excel财务高级应用有兴趣,这些学生的需求可以通过这些选修课程的开设来满足。学校现在弱化了对计算机考试的要求,但很多学生还是比较重视计算机职业证书的获得,选修课也可以把职业证书考试培训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

表 2 “1+X+Y”分层模块

三、“1+X+Y”模式的实施

1.“1+X+Y”模式设计的思路

(1)首先,找准“1+X+Y“中各部分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这是支撑“1+X+Y”的关键。为此要做好两个调研,一是企业调研,了解他们对大学应具备的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二是专业调研,了解各专业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要求。

(2)其次,在计算机公共模块内容的设置上,应突出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素质的培养,减少可操作性差、抽象的内容。通过关键技能的强化和培训,能应对企业的一般计算机维护和应用,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应对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3)再次,对于“X”所涉及的若干模块,应力求做好和专业的衔接。这是计算机公共课受到各专业认可的关键。为此,应针对各专业做调查,由专业出具应具备的专业应用技能并开出若干模块由专业自由选择。

2.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项目为主线,组织各层次模块教学内容

课程项目是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的,是技能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课程项目的教学内容是来自于企业实际项目与任务,以生动具体的职业情境为背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如图1所示,在“1+X+Y”的教学模式中,根据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的技能点,分别设计课程项目。各模块项目突出企业信息化和专业应用中常用的核心、基本技能,将来自于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通过整理重构,形成课程项目,组织课程内容。这样的课程组织方式,以任务和目标为驱动,激发学生自主性,增强师生互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通过求解答案的过程去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3.在公共基础模块项目设计中仍然要坚持“专业导向”原则

在“1+X+Y”的教学模式中,为了做好基础和专业的衔接,在公共基础模块中仍然要坚持“专业导向”的原则。公共基础模块中对能兼顾专业应用的技能点,应该分专业分别设计课程项目,如表3所示。这才能较好地体现项目课程与工作实际结合的特点。

4.实训教学法应用

实训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其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教学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教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有所提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中,以课程项目为基本授课单位,在此基础上辅以阶段性实训式教学和综合性实训式教学来强化技能的训练,如图2所示。这些阶段性实训项目、综合性实训项目来自于学生专业应用的实际,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协作完成,需要经历专业调研、资料查找、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过程,在此既锻炼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与专业相结合的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注重了学生个性,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

表3 需专业定向设计的应用项目

5.建立配套的考核方法

(1)老师考核和学生相互考核相结合。对于个人完成项目,由老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出评价。对于分组完成的项目,老师可组织一个汇报会,由各组派出代表汇报项目完成情况,各组进行评比。每个同学须对除自己组以外的其他各组打分,同时需对同组内其他成员打分。通过平均,算出每个组的得分及每个成员的得分,每个同学在这个项目的得分即为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的加权。这样的考核方式,可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避免个别学生搭顺风车情况的存在。

(2)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课程开展初期,向学生介绍和本课程挂钩的职业技能证书情况,学生考出职业技能证书的可替代课程考试。课程结束,考出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该课程视为通过,有免考资格;未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者按照课程考核方案获得课程成绩。

四、结论

“1+X+Y”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基础技术课一刀切的开展模式,兼顾了学生的专业需要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积极性。以技能为目标,以课程项目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将企业实际应用融入到课程项目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职业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实训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得到强化、巩固,形成学生稳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素质。总之,该教学模式通过基础搭建、专业应用、拓展提升三个阶段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育,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1]郭武士,易欣.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才智,2011(19).

[2]郑瑞银,龙全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2).

[3]王晓燕,史素娟.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4]刘维奇.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和对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

[6]郝灵梅.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职业,2011(20).

[7]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6).

(编辑:金冉)

G424

B

1673-8454(2012)05-0061-03

猜你喜欢
计算机技能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