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马克思脚印]

2012-10-19 01:39
共产党员(辽宁) 2012年16期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阅览室脚印

推敲[马克思脚印]

(文/李晓巧 据《羊城晚报》)

在中国,流传着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圆形穹顶图书室有固定座位,并在地板上踏出脚印的故事。在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笔下,就有中国人到大英博物馆围观马克思固定座位的场景。

查检相关文献,所谓“固定座位”的具体方位,至少有8种说法。但只要任意两种属实,“固定座位说”便深陷自我矛盾的泥沼。

至于“脚印说”,共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来自马克思的二女婿保尔·拉法格。他说,马克思在家里的书房踏出了一条痕迹。另一个版本,很可能来自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我1947年留英期间……还曾向当时的一位年迈的(大英博物馆)管理员探询过这个足迹的故事,他彬彬有礼地告诉我:‘传说确有其事,可惜经过多次整修,现在已看不到留下的脚印了。’”

依据文献,国外只传说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有固定座位,还从未传说有脚印的。“脚印”最早的来源,可能就是陶大镛教授的回忆。他大概是把马克思书房里的“脚印”,误记作大英博物馆里的了。此后,“陶版脚印说”被大量引用。

在西方文献中,有两本出版于上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的书,记述了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的两组对话并提及固定座位,不过均无具体座位号。1970年,民主德国学者曼弗雷德·克利姆编著的《马克思文献传记》出版。他搜罗了217种文献,但当涉及具体座位号时,居然也是来自图书管理员的口述,没有文献依据,使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固定座位说”是怎么产生的呢?陶大镛如此解释:圆厅规模大,座位多,固定下来一则便于去检索目录卡片,二则易于找到自己的座位,三则图书管理员也乐于将你所借的书刊送到原位置上。如果今天看不完,只要声明仍坐原位,管理员可以为你保留下来,不送回书库。

这也许能解释一段连续时间内的状况,不过很难解释马克思的固定座位能保留25年之久。

查《马克思年表》,他有过多次离开英国的出境记录。1863年11月母亲去世,12月赴故乡特利尔;1867年4月到5月为《资本论》出版事宜去汉堡……离境期间图书理应会归架。等下次再去,座位很可能会被别的读者占用。更何况,阅览室的格局还曾多次改变。退一步说,即便一段时间内马克思真有过较固定的座位,也未必只有一处。

如今,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特设有一块看板,称“当年马克思常在L、M、N、O、P行就座,因那里靠近参考书架”。这种折中的说法也许更接近事实,但同时也进一步反证:既然座位无法固定在某一处,“脚印说”恐怕也就不能成立了。

(据《新华每日电讯》)

今日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猜你喜欢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脚印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大英博物馆修复唐代敦煌刺绣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奇怪的脚印
三年实现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有效发挥育人作用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